師範類心理學課程改革之我見

才智咖 人氣:1.44W

師範類心理學課程改革之我見
  

90年代以來,心理學教材開始不約而同地貫穿了認知思想,並大量引入認知心理學的概念、方法、理論,從資訊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方面,對其中每個具體環節所涉及的認知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例如,將課堂傳授的知識分為不同型別,對每類知識採用不同的教育與學習方法;將教學過程進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教學目標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技術等。這些新內容、新思想與傳統教材相比可說

我們認為師範類心理學教學應達到以下幾個主要目標:首先,要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未來教學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心理活動主要規律,青少年心理髮展特點、矛盾,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心理因素等。其次,應使心理學知識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加強應用性、實踐性,提高對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以上兩方面現行教材都有較充分的體現,取得了不少成效,受到了各方好評。但還有一個主要目標目前仍處在忽視的地位,這就是教師人文意識的培養問題。當前中國小校相當部分教師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也曾受過系統的教育理論培訓,卻仍然沿用簡單粗暴教育方式,漠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忽視學生的心智啟迪、個性發展。有些讀書時心理學得高分的教師對學生卻缺乏必要的尊重,很少去考慮自己的行為會給青少年脆弱心靈造成怎樣的傷害;學了很多心理知識,眼中的學生卻仍是無生命、無情感,只知服從與接受的“知識容具”或是“考試機器”。換言之,他們還沒有形成重視學生心理,關注學生成長的基本意識,這一現象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上述問題也反映出師範類心理學在課程體系上存在著的盲區,教材中各種概念、理論、研究成果介紹了不少,但總體而言多偏重於從專業研究角度進行分析,學術性較強而實踐性較弱,難以使人將所學知識與教學工作完全聯絡起來,而在教師相關意識培養方面更顯缺乏。也許教材編寫者們的想法是:師範生主要任務是把理論學好,等將來工作後自然就會把理論與教學實際掛上鉤。但對於接受了多年傳統教育,又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師範生而言,這種想法則多少顯得有些一廂情願。因為他們在學習心理學時,更多地是作為一門孤立的課程來學的,往往覺得只要掌握了這些知識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很少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用於指導今後的教學工作。也就是說,對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足。因此,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注意加強相關意識的培養,那麼他們在成為人師後,又會沿用早已習以為常的應試教育那一套做法。這樣發展下去,素質教育的實現將顯得遙遙無期,可見師範類心理學課程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既然師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未來教書育人的合格人才,那麼心理學教學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指導未來教師教好書、上好課,還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使之更多地關心愛護青少年的成長,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這樣才能實現從“經師”向“人師”的轉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這樣的任務對於心理學這門重要的教育理論課程而言可說是責無旁貸的。

我們認為在教材中還應加強心理規律與素質教育的聯絡,更多地切合教育實際,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現狀和存在問題、相應教育方法措施的不力之處、依照素質教育要求的努力方向等。這樣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使之認識到複雜的心理現象在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瞭解遵循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於他們避免或減少在未來工作中重入傳統教育的誤區。

素質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徵。它要求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要培養的個體素質結構包括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心理學課自然應著重於心理素質的發展方面,在教材中不僅要分析說明心理素質的各方面(如認知、情感、意志、人格)的特點、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搞好教學工作,還應討論怎樣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各方面心理素質,使青少年形成健全心理,尤其是如何發現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發展。這後一方面應在教材中佔有一定比例,才能有助於未來教師相關意識的培養。通過教學使他們認識到中、國小生是正在發展中的個體,心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可塑性,教師的教育行為、教育方法都會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採取更為慎重、負責的態度。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