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業類課程改革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6W

摘要農業高職院校要結合當地實際對傳統的專業學科、教學課程進行重新調整設定,強化實踐教學,改革考試制度,實行能力水平考試,增強教學針對性,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淺談農業類課程改革論文

關鍵詞農業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1調整專業結構,設定綜合性大類專業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適用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專業設定是關鍵。但農業類高職院校大都是沿襲本科院校的模式,專業設定過於狹窄,如作物專業、獸醫專業、土肥專業、植保專業、蔬菜專業等。這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種植業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等十幾種作物為主,養殖業主要以豬、牛、雞、魚等幾種畜禽為主,農業生產主要為解決人們溫飽問題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相適應。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目的已轉變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農產品市場不僅需要大宗農產品,而且也需要多樣化的特色農產品。為適應這一要求,農業職業教育就要面向新的形勢和需要,開展綜合知識和多項生產技術教育和培訓,以適應將來農業生產專案的選擇,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農業類專業就需按職業群歸類,設定科技含量高的現代種植技術、現代養殖技術和農村家庭經營、農產品營銷等綜合性大類專業。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產業化程度和支柱產業來選擇專業,即當地農業產業化程度高、支柱產業以種植業為主的,應選讀現代種植技術專業;當地農業產業化程度高、支柱產業以養殖業為主的,應選讀現代養殖技術專業;當地農業經濟水平比較落後、農業經濟以家庭庭院經濟為主的,應選讀農村家庭經營專業[1]。

2改革單一課程結構,開發複合性與綜合性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決定著教學內容,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主要以產中環節為主,農業屬於產品經濟。這期間的課程開發一般圍繞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僅僅設定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如作物栽培專業開設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農業氣象、農業微生物、農業化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病蟲害、作物栽培等10餘門課程。每門課程均強調本學科的理論性、系統性、完整性,導致課程內容交叉重複,而且教學中又以理論講授為主,嚴重偏離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隨著我國農業逐漸實現產業化和農工貿一體化,農業生產經營者不僅需要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和技術,而且還要具備市場行銷、資訊處理、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對這一新變化,直接培養農業生產一線勞動者的農業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就要隨之調整,打破原來單一的課程結構,開發能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適應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對知識、技能需求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應具有以下特點[2—3]:

(1)打破學科體系,設定綜合性專業基礎課程。以前農業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不僅門類多、內容交叉重複,而且以理論知識為主,影響了農業實用技術知識的傳授。現在要突破原來的學科體系,設立一門嶄新的綜合性專業基礎課程《農業技術基礎》,以農業生物的生長髮育規律為主線,圍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將生物的形態結構、新陳代謝、遺傳繁育和影響生物生長髮育的營養因素、環境條件等知識有機揉合成一個整體。這樣既避免知識間的交叉重複,精簡教學內容,大大縮短了教學課時,又能教給學生全面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學生從事農業生產打下一定基礎。

(2)技術性課程仍佔較大比重。技術性課程可開設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用機電、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技術、飼料生產與加工利用等5門課程。其中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2門課程的內容與範圍要儘量涵蓋該區域內種植業、養殖業的主要生產專案,並以生產專案為單元構建模組式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教一定的單元模組,學生亦可根據自身需要自學未選教的單元模組,以滿足從事多項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

(3)開設關聯課程。如《農產品市場行銷》《農業政策法規》《小企業創業技能》等,主要傳授農產品市場預測、資訊分析、農產品營銷策略、小企業建立和經營管理以及農業、農村、農民的有關法規政策等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市場觀念,培養其創業精神以及養成自覺守法、用法的習慣,讓學生敢於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

3改革原有教學方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農業類專業實踐教學一定要走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道路,儘可能走出課堂,進行現場教學。

農業類專業實行專業實體化,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形式。專業實體化,是指教學管理上採取專業組負責制;教學組織上依託學校生產實習基地,實行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把專業組辦成教學實體、管理實體和經濟實體。實行專業實體化,師生共同承擔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在教與學的同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教師既傳授知識,又實地指導生產、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徹底改變了黑板上種田、養豬的教學方式,突出了實踐環節的教學。教學實施時,師生共同根據當地的農業結構特點和農產品市場經營狀況,結合該專業的教學計劃,制訂出科學合理的3~5年生產經營規劃和每年度的生產經營實施計劃,計劃中所選擇的生產經營專案必須是科技含量高、應用前景廣闊、便於推廣的。這樣在基地從事種植和養殖生產經營活動,就既能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又能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4]。

學生在校期間實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形式。學生於入學之初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當地農業產業化特點和資源優勢,制訂家庭生產經營致富計劃,明確具體的種、養、加、銷方案。學習期間把所學知識和掌握的科技成果,直接應用於家庭的'生產經營活動。教師不僅按生產專案分工指導,而且定期組織召開經驗交流會,讓從事不同生產專案的同學互相交流經驗,解決自己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試製度,實行能力水平考試

考試是檢驗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常規手段。過去的職業教育考試採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識考試模式,這種方法很容易誤導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因為人們常常習慣於將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學校和教師為了博得好的社會聲譽,就會不自覺地讓教學活動圍著考試內容轉。現在高等學校中出現的部分學校不能按照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授課,學生高分低能等種種現象,與現行考試製度有很大關係。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加大力度進行考試製度改革,推行專業能力水平考試,既考專業知識,又考專業技能。由於農業職業教育不同於二、三產業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有較大的地域性差異。比如江蘇的蘇南、蘇中、蘇北3大地域,農業生產結構差異就很大,即使在某一小區域內,也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趨勢。這樣,不同學校、不同學生所選教、選學的農業生產專案就不一樣,也就是說,農業類專業教學內容的確定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能力水平考試應由學校根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能力考試大綱自行組織平時考試,與畢業前對學生家庭致富計劃實施情況、致富效果及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綜合考核相結合的辦法,來評定學生是否達到合格要求。這種考試製度的實施,更符合農業類專業的教學工作實際,能有效地扼制應試教育的弊端,把教學工作引向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質的軌道。

5參考文獻

[1] 石光耀,張文虎。中職農業專業課程改革之我見[J]。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2(10):44—45。

[2] 賴世鎮。深化改革 強化功能 服務“三農”——加強農業類職業學校辦學的實踐與探索[J]。職教論壇,2003(11):46—48。

[3] 郭國俠。深化農業類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里程碑——談農業類中職教學指導方案的五個特點[J]。職教論壇,2002(18):34。

[4] 巫海波。高職課程改革探討[J]。廣西輕工業,201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