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42W

文言文的教學一定要化繁為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範文【1】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著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於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為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字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佔了。由於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為不利。

鑑於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著力於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澱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資訊,挖掘教材文字中的文化因素並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後要重視反覆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裡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註關鍵詞,教師引導示範批註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麼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麼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她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並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範文【2】

以前上高中時最討厭學習文言文,瑣碎的知識點,枯燥的翻譯,每當學習古文總是昏昏欲睡。在講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害怕我的學生像我一樣牴觸文言文的學習,害怕我的課堂沉悶枯燥,讓他們提不起精神……

第一節課上過感覺學生興趣還挺高的,因為沒有涉及到課文的講解,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麼學習文言文?綱舉目張,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會從思想上重視學習。在講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時告訴同學千萬不要把“穀梁傳”記成“母羊傳”,同學們鬨堂大笑,這一笑一下就記牢了!問他們“四書”“五經”時,因為他們能回答出來,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很多,積極性非常高。

學生都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愛“顯擺”,這也是學生的可愛之處,我們做學生時不是一樣熱衷於在老師面前班門弄斧嗎?老師的贊同是學生積極學習的最大動力。

在接下來分析課文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他們分角色朗誦課文,讀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組讀的好。有了競爭,就有動力,同學們朗誦的非常棒。

字詞,句式,語法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為了既能掌握知識,又不至於枯燥乏味,我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其他學生補充,然後翻譯。每天作業就是句句對應翻譯課文,強調字字落實,直譯為主。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第二天上課時,讓同學到黑板上翻譯重點句子,按著大學聯考翻譯標準改分,學生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翻譯需嚴謹,如何翻譯。通過這樣的規範訓練,學生們對古文翻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反思:在講課過程中,特別是字詞、句式、翻譯這一塊,有時課堂還是沉悶,苦惱啊!我還是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完美的駕於課堂,有時感覺課堂氣氛沉悶了,採取的措施還是不得力,這也是我最最最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在學習文言文時,如何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不枯燥乏味,一直困擾著我,雖然這次進行了一些嘗試,但這篇文章比較短,在學習篇幅較長的文言文時,這種方法還適用嗎?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接下來的《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都是比較長的文言文,我該如何把握呢?故事性比較強的段落,讓學生分角色讀好呢,還是改編成課本劇好呢?改編的話時間夠嗎?字詞、句式、翻譯怎麼能讓學生不費力,並且非常有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呢?把重點句子寫黑板上,然後找學生翻譯還是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瞭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不瞭解,怎麼讀?怎麼演?會把握不到位的,還是就讓他們讀,讓他們演,然後與課文比照,讓學生找出和課文有出入的地方,這樣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