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1.28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

《陶罐和鐵罐》一課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七單元的一篇寓言,該課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文章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能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在閱讀中繼續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指導學生讀準生字的音,“恥、逝”是翹舌音,“荒”是後鼻音。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時,有些字可以通過和學過的形近字比較加以區別和識記。讓學生把課文中的生字按結構來分一分,學生觀察:“陶、謙、嘴、惱、吵”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結構、上長下短的字。“虛”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這樣的安排不但讓學生熟記生字的字形,而且也為學生的端正書寫作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陶罐一開口就是“你敢碰我嗎?”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沒有把陶罐放在眼裡,它稱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說明它有沒有禮貌?(沒有)。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一個能夠體現鐵罐態度的詞來。(傲慢)。面對鐵罐的傲慢無理,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不敢,鐵罐兄弟”。陶罐有沒有生氣?(沒有)。它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禮貌地稱呼它為兄弟,並承認自己不敢碰它,說明陶罐怎麼樣?(很謙虛)。這樣簡簡單單的小問題,讓學生既體會了陶罐和鐵罐不同的內心活動,又理解了“傲慢”與“謙虛”的意思。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裡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從故事中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話故事人物的對話居多,而且透過對話,能讓學生領會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就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課堂上放手,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學生的表現也非常棒,課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處。

二、學生與文字對話

語文要以學生文字、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本課中我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體會陶罐和鐵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領悟陶罐的價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靈,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體驗文字。這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字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三、練就學生紮實的基本功

這節課,我著重讓學生領悟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神情、動作、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陶罐鐵罐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這種要想表達人物思想的就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繪,在學生熟讀、感悟、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深刻,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啟用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學生表演。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誇張的表情等。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老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臺。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4

最近在網上通過視訊,觀聽了《陶罐和鐵罐》一課,再結合自己上過這課後的感受,具體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認識陶罐與鐵罐,瞭解何為陶罐

教學本課一般從板書課題入手,帶領學生認識生字“陶”,觀察難字“罐”,看課文插圖認識哪個是陶罐,哪個是鐵罐。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設問:陶罐與鐵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由此,引領學生初讀課文。

課後,我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生活閱歷太淺,缺乏實踐經驗,竟有相當多的學生根本不知道“陶”為何物,更不知道“陶”具有易碎的特點。這樣,學生對課文中鐵罐奚落陶罐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合理性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礎,對鐵罐恃強凌弱、咄咄逼人的理解就大打折扣。難怪在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始終浮於表面。

二、以角色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在教學時,教師能抓住課文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情的關鍵詞語,去引導學生讀出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調、語氣,理解角色的情感,如鐵管的傲慢、輕蔑、惱怒等,陶罐的謙虛、爭辯等,直至學生把課文讀得生動、活靈活現。

這樣的教學,把握重點詞語來體會情感,通過感情朗讀來表情達意,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文字學習,值得肯定。然而,教學僅止於此是不到位的。這樣的教學環節只是抓住了鐵罐奚落陶罐過程的一部分,忽視了情感發展的軌跡,忽視了對情感線索的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顯得零碎。教師應引導學生整體感悟鐵罐“傲慢——輕蔑——惱怒”的情感升級過程,整體感悟陶罐“謙虛——爭辯——不再理會”的情感發展線索。

三、陶和鐵的變化與其長短的關係

滄海桑田,陶罐與鐵罐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課堂上老師會順著故事提問,如:想象,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想一想,它們之間還可能發生什麼事情?陶罐會有多大價值?聽了陶罐的尋找的話,鐵罐會怎麼想,怎麼說?等等,諸如此類。這些問題顯得零碎,有的還偏離了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實際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認識陶罐對鐵罐的既往不咎,認識陶罐寬容的形象和關切朋友的情誼,認識陶罐雖然易碎但永不腐朽、鐵罐雖然堅硬但容易腐爛的特點,進而理解人各有長短,應正確對待“長”“短”的寓意。

四、解決問題,理解文意

陶和鐵因不同的質地而具有不同特點。鐵罐堅硬,不怕摔打;陶罐易碎,經不起碰撞,這是故事得以發生、發展的基礎。讓學生了解陶罐和鐵罐的特點是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步,它對理解鐵罐驕橫的性格,對理解角色的“長”“短”及其變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學中,只要抓住“陶罐和鐵罐的變與不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便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深刻理解,教學自然簡潔、高效。

國小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將陶罐、鐵罐擬人化,圍繞鐵罐奚落陶罐以及時間流逝後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鐵罐卻腐蝕消失這兩個事件來寫,並通過描寫陶罐、鐵罐的神態和動作來表現出兩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從而引出要正確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據學習目標,我特將此課分為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詞語

此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複習本課重點、易錯生字新詞,採用開火車的形式,再由全班齊讀一遍加以鞏固。第二,是從文中找出“驕傲、傲慢、懦弱、輕蔑、謙虛、奚落”等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旨在讓學生從中理解詞語意思,與之同時考慮到三年級閱讀中也經常出現“根據文意填空”此型別的題目故特意設定這一部分。而在課堂裡面,學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現較為積極活躍,避免了直接展示詞語和解釋的枯燥。

二、文意

讓學生朗讀課文,概括文意。朗讀前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對話的語氣,為之後的分角色朗讀環節做準備。在指名生回答後,我特意讓其他同學分別對概括的同學進行點評,讓他們學著自己發現、自己評價、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讓同學們著重找出對陶罐、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體會它們的性格特點。分為“議鐵罐”和“議陶罐”。並總結出鐵罐的性格特點“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蠻橫無理和自以為是;陶罐的性格特點友善、謙虛而不軟弱、寬容和善良。這一部分,學生基本都能找得準,並且說得很貼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順勢講解了提示語在中間,對話在前和後的情況下標點符號的運用。在最初設計時,是打算把標點符號空出來讓學生補充來引起注意。但又考慮到出示老師總結的體現性格特點的句子後是全班齊讀PPT,這時如果沒有標點符號就會令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後只是把那些標點標紅,再直接提問”為什麼老師要標紅?”而實際上,學生在剛剛接受完鐵罐性格的朗讀後,一時半會沒能跟上節奏。因此這樣的提問顯得太過突兀,讓學生來不及反應過來。過後思考發現,把對話提示語以及標點的運用放在朗讀前提示會更自然一點。

四、故事

這一部分是進行分角色朗讀,同學可以自由選取兩個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個,和同桌合作進行有感情朗誦。開始之前,有三個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嘆號用法。本文使用了較多的感嘆號,因此重點提出來讓學生感嘆號的使用情況以及引起學生注意有感情朗讀時語氣的把握。第二,提示鐵罐語氣“傲慢——輕蔑——惱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謙和寬容、心平氣和”。第三,提示可以適當配上動作。

在這一環節,學生很感興趣,膽子放得很開,聲情並茂的。大概因為是故事性較強的原因,很多平常較沉默學生也主動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讀當中,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

五、道理

此環節從本單元前兩課《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亞的木匣》的寫作特點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想啟發寫下,為這個童話故事加上闡明道理的結尾。

最後,出示兩句與本文想表達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作為積累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