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範文

才智咖 人氣:5.13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範文

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1

在上課前,我在班裡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有趣,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有趣。所以我選擇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的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那麼,以什麼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覆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於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內容,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後,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匯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麼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一說,瞭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後,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迴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裡總想著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後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鍊一定會有長進的。

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2

以“趣”激情,以“讀”明理《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過角色的對話推動故事發展,展現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處事之理。鐵罐、陶罐的對話充分體現出“傲慢”和“謙虛”,具體生動的人物神態、動作,使形象更加鮮明飽滿。教學時,我著眼於“趣”,動之以“情”,把握好“讀”,曉之以“理”,循序漸進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縱觀整節課教學,作為執教者個人認為此次教學以下幾個方面拿捏得比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點,落實教學目標。

寓言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教學中,讓學生憑藉語言文字暢遊故事王國,稚趣童真自然流露。與此同時,緊緊圍繞寓言“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的特點,抓住“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來展開教學,層層建構閱讀話題,步步到達中心意圖。

三年級閱讀教學目標有這樣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通過第一節課學習,孩子們已經對“奚落”、“和睦相處”、“輕蔑”等詞語意思有所瞭解,在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到鐵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點的基礎之上,通過問題“誰在奚落誰?”匯入新課,讓孩子們通過“找一找,劃一劃,圈一圈,讀一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再次走入文字,又一次整體感知鐵罐和陶罐的不同個性,通過老師的引領達到層層遞進、逐步生髮。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具體的句子。“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住嘴!”鐵罐惱怒了,“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裡,什麼也不怕。”等句子來通過多方式的朗讀比方說個人讀,分組讀,分男女生讀,表演讀等方式來理解鐵罐對陶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就這樣,領著學生在文字情境中聯絡上下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抓住教學主線,重視主題精講。

教學中採用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淡化對課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初步有個總體感知;接著,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把學生引入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堂課的精讀部分,利用了“神情”進行主題精講。如在學習鐵罐的話時,緊緊抓住“傲慢”、“輕蔑”、“惱怒”的神情提示語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語氣謙虛、爭辯、平靜體會陶罐的心情。引導學生補充想象“陶罐、鐵罐還有怎樣的神情?”課堂上有學生就能用“生氣的說,發怒的說……”補充鐵罐,用“親切、輕聲、溫柔”的詞來形容陶罐,體會它們的情感變化,不斷豐盈鐵罐、陶罐的形象。

三、強化朗讀訓練,做到引生入勝。

有效的朗讀應該是“內化性朗讀”,即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內涵,通過“潤物無聲”的語言真正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有效性的朗讀。在這堂課上,我注重朗讀的訓練,通過理解詞語的意思,藉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點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義,然後通過讀的方式表達出來。以“神情”為朗讀教學的落腳點,感悟形象。隨著故事的發展,與學生們一起化身為陶罐和鐵罐——“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我確實不敢碰你……”在老師一撥學生一答的交替對話中,老師就是鐵罐,學生就是陶罐,隨著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自然轉換,在朗讀讀對話時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們總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之後,總有或多或少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方面。

比如在引領孩子,在駕馭整體文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後的“心理活動”還有待深入。在我看來,本課對話教學的主題恰恰應該是“心理活動”。只有挖掘心理活動,才能將對話主題往“如何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逼近。正所謂“語文,為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而教!”因此,為了內化性朗讀,還需要多一點教師的“追問”。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反饋的學習情況,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追問”無疑是實現“有效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追問,可以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讀鐵罐說的話時,老師可以這樣追問:“你為什麼這麼讀?”“鐵罐,你幹嘛這麼生氣?”“陶罐的什麼話激怒你了?”“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瞧不起陶罐?”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運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在課文中“走一個來回”。從而達到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另外,國小生正處於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強,所以在類似的文章教學同時,老師可依據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對孩子開展適時的教育,引導學生善的理念。

國小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3

每次講完課,我都忍不住反思:學生學會了嗎?聽懂了嗎?今天課堂結束,我開始梳理自己的講課:《陶罐和鐵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在國王的御廚裡驕傲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課文以陶罐和鐵罐精彩的對話以及對它們動作、神態的描寫,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了一個謙虛友善和傲慢無禮的人物形象,從而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住重點詞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節課,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所以在課前通過讓學生自讀任務單,觀看微視訊,自讀課文圈畫重點等方法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動作和神態的詞語,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鐵管傲慢的說。“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管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抓住重點的詞句品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陶罐和鐵罐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給學生在習作方面以引領。

二、多種形式朗讀,明白蘊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環節,我不是拋磚引玉,而是鼓勵小組自我展示,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朗讀後我又一“競賽者”的角色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把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神態、動作呈現給學生,與無形的教育達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勵下同學們表演的慾望更加強烈,這時學生就會主動通過演一演的方式詮釋人物形象,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對於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領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鐵罐》這一節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