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員招聘選拔人才的最好方式

才智咖 人氣:3.23W

      本站訊

管理人員招聘選拔人才的最好方式

      在管理經典《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德魯克先生指出,企業在選拔來自外部的管理者的時候,大約3箇中有1個是準確的,即準確率在33%左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個資料用在今天的企業上,依然有效,就國內企業的平均水平而言,這個資料尚未超過30%,即使在管理水平較為領先的一些西方企業,這個資料也始終在50%上下徘徊(本文的寫作目的也就在於讓部分優秀的企業能突破這個界線,而讓競爭對手在低於這個界線的區域遊離)。

目前在人才選拔方式的有效性方面,公認評價中心最高,其次為結構化行為面試等。儘管如此,在上述資料的困擾下,我們不禁還要進一步追問,這些資料能否更高?是否存在最佳方式?

就外部招聘而言,答案還不能肯定。一個人進公司後未來的業績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發展機會、同事關係、擁有資源、公司發展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還包括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我們尚不能找到萬無一失的方式來確保選拔的準確性,我們只能說,善用評價中心、行為面試等目前已經被證明過的有效方式,可以很大的提高選拔的準確性,並且避免一些基本的失誤出現。但是,無論如何,公司不能將管理人員選拔這樣重大的事情全部押在招聘空降兵上,事實上,正如暢銷書《基業常青》所證明的,過於依賴空降兵,往往是公司災難的開始。國內企業中,一些算得上一流的企業如用友軟體、北大方正、TCL等所經歷的空降兵招聘事件,莫不有虎頭蛇尾之嫌。

反過來,就從企業內部選拔管理層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例如,GE前總裁韋爾奇曾宣告過他在離任之前選拔管理者的準確率可以高達80%左右,我們也有足夠多的案例和研究表明這種最佳選拔方式的確存在。

要了解這種最佳選拔方式,我們需要從案例開始。

       案例:通用汽車的人事決策

管理大師德魯克先生曾應通用汽車高層主管之邀,進入通用汽車研究其政策與結構。那時候的通用汽車正處於斯隆時代,可謂光芒耀目,對二戰時期隊美國軍事和經濟的支撐,戰後隊美國汽車工業、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復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使德魯克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當時通用汽車的濟濟人才。當時的通用汽車的高階主管們用群星薈萃來形容,毫不為過,乃至在當時通用汽車的最大競爭對手福特汽車業務深陷泥潭,公司又後繼無人的時候,正是從通用汽車過去了大量高階主管人才,才使得這家汽車工業的巨頭免於滅頂之災,並得以再度勃發。

而通用汽車擁有這麼多人才的祕訣,或許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了:慎重其事。

德魯克先生髮現一點.通用汽車的高階主管多半把時間花在人事的討論,而非公司政策的研究。斯隆雖然積極參與策略的討論,總把主導權交給主管會議中的專家,但是一談到人事的問題,掌握生殺大權的一定是他本人。

有一次,眾主管針對基層員工(技工師傅的職位)工作和職務分派的問題討論了好幾個小時,令德魯克頗為不解。

對此,斯隆的解釋是:“公司給我這麼優厚的待遇,就是要我做重大決策,而且不失誤。請你告訴我,哪些決策比人的管理更為重要?”

斯隆幾乎把大半的時間用於人事問題,例如,在他的記事本上,就記錄了在某一年份的143個人事決策的備忘錄,顯然沒有其它的任何事情在他的時間表裡佔到了這麼大的分量。

      從案例看出:選拔人才中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業績與能力的矛盾。當一個公司需要招聘管理者的時候,顯然它需要的是來之能戰的人才,正如很多招聘廣告所要求的:“大型外資企業同等職位工作經驗X年以上”,這裡的大型外資企業,所隱含的意思眾所周知,即候選人原來的公司應該比擬應聘的公司規模要大,管理上要更先進,對工作經驗的強調則表示候選人還必須有足夠的直接經驗和業績證明。這其實是招聘方一廂情願的事情,如果候選人的公司比你的大,有經驗、有業績,憑什麼人家還要來你這做同樣的崗位?反過來,如果候選人的原崗位較之擬應聘崗位低,或者來自比擬應聘公司更小的公司,那麼,招聘方就只能看重其能力(這種情況下不存在“直接經驗和業績”),這與來之能戰的需求又是矛盾的。從現實中的妥協情況來看,招聘方一般不得不選擇後者,即放棄對“足夠的直接經驗和業績”的要求,轉而注重對能力的關注,然而,這就加大了人事風險,因為能力是否一定會轉化能業績,畢竟包括了較多的不確定因素。這裡提到的“最佳選拔方式”則不但解決了這個矛盾,也使人才梯隊進入了良性迴圈圈。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公司在特定的時期都需要招聘空降兵,以滿足當前需要並改善組織人員的結構等,同樣,任何快速發展的公司也需要在一個長期內擁有相當數量的管理者,以滿足業務增長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這二者在公司的發展中都是並行不悖的,因此,在招聘中準確識人的能力,和在實踐會考察人的方式,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企業都應該善用這些方式,而不能顧此失彼,否則就會造成長短不兼顧的局面。但是,從獲得長遠的人才競爭優勢而言,顯然後者更為重要,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基業常青的公司,如GE、寶潔等,莫不以這種方式為主,而那些經常經歷動盪的公司,無不是在高層人員的繼任問題上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迷信空降兵(雖然適當的空降兵是必要的)而導致的。

原文作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