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頸攣縮的腔內治療

才智咖 人氣:3.2W

摘要: 目的 探討腔內治療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頸攣縮的療效。方法 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頸攣縮患者42例,經尿道置入電切鏡切除膀胱頸後脣瘢痕組織,再以針狀電極行膀胱頸內切開術。結果 42例患者術後症狀改善,最大尿流率(17.1±4.3)ml/s和平均尿流率(7.5±1.6)ml/s均高於術前(P<0.05);平均隨訪18個月,除3例復發經再次手術治癒,其餘均一次治癒。結論 經尿道腔內治療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頸攣縮,是一種安全、療效確切的微創手術方法。

探析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頸攣縮的腔內治療

關鍵詞: 膀胱頸攣縮;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腔內治療


膀胱頸攣縮(bladder neck contracture,BNC)是前列腺增生患者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URP)後較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常導致患者術後又出現排尿不暢、殘餘尿增多而再次住院治療。我科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採用經尿道膀胱頸瘢痕切除加針狀電極膀胱頸內切開的'方法,對42例膀胱頸攣縮患者行腔內手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TURP後膀胱頸攣縮患者42例,年齡55~84歲,平均63.7歲。患者TURP術後排尿通暢,術後1~10個月出現尿頻、尿線變細,甚至尿不成線、尿瀦留、尿失禁等症狀。超聲檢查提示其中37例患者膀胱殘餘尿增多;所有患者均行自由尿流率檢測,最大尿流率(8.5±4.1)ml/s,平均尿流率(3.4±1.8)ml/s,除14例患者不能置入膀胱測壓管外,28例患者順利行膀胱壓力?流率分析測定,提示膀胱出口梗阻;膀胱尿道鏡檢查證實所有患者膀胱頸部組織瘢痕化,堅硬、彈性差,環形攣縮狹窄,後脣明顯抬高呈堤壩狀,嚴重者膀胱頸部僅見一針孔樣開口與膀胱相通。患者IPSS評分:(26.4±3.2)分。
1.2 手術方法 本組42例,均行腔內手術治療,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先行膀胱鏡檢查,如膀胱頸內口明顯瘢痕攣縮,開口細小,先直視下予以擴張或置入斑馬導絲入膀胱,在斑馬導絲引導下,以冷刀於膀胱頸部12點處切開,直至能置入電切鏡鞘,應用C型電切環行膀胱頸部瘢痕組織切除術,使膀胱頸後脣與膀胱三角區平坦,再以針狀電極分別於膀胱頸部5點、7點處行內切開術,徹底切開膀胱頸部纖維環,深度至見到膀胱外脂肪,術後見膀胱頸部開口寬敞。置入F 22三腔氣囊尿管,持續沖洗4~8 h,保留3~5 d,所有患者術前均預防性靜滴抗生素1~2 d,術後繼續應用5~7 d。
2 結果
42例患者拔除尿管後排尿通暢,主訴尿頻、尿滴瀝、尿不盡感等症狀明顯改善。最大尿流率(17.1±4.3)ml/s,平均尿流率(7.5±1.6)ml/s,IPSS評分:(6.8±2.5)分,經t檢驗,較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後隨訪12~30(平均18)個月,一次手術治癒39例(93%),術後復發3例,分別出現在術後3、5、6個月,經二次手術治癒。
3 討論
TURP被認為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1],隨著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的發展,目前已普及開展,關於TURP術後併發症的研究隨之愈來愈受重視,其中BNC是術後較常見的嚴重併發症之一。據國內文獻報道,BNC發生率為0.6%~2.4%[2,3],而在TURP術後所有併發症中佔到21.57%[4]。
目前,關於TURP術後BNC發生的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綜合相關文獻報道[5,6],多認為和下列因素有關:①膀胱頸部電切過深,內括約肌環狀纖維切除過多,致術後膀胱頸部瘢痕攣縮狹窄。②小前列腺增生(重量<15 g)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術後發生BNC機率較高。③術中電流強度過大,電凝面積過大、過深,造成組織灼傷,膀胱頸環形纖維變性壞死,形成瘢痕,產生頸口攣縮。④膀胱頸部及三角區的損傷穿孔,術後組織纖維化修復、癒合引起狹窄。⑤瘢痕體質及合併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BNC診斷並不困難,其在術後發生時間文獻報道並不一致,本組患者TURP術後排尿通暢,在術後1~10個月又出現下尿路症狀。尿流動力學膀胱壓力?流率分析可以準確判斷出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而膀胱尿道鏡檢查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對本病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