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5.85K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絡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

江蘇省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摘要:大學通識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本文對江蘇省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現狀進行綜合分析,並從師資配備、課程設定、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為高校更好地開展通識教育提供智力支援。

關鍵詞:江蘇 改進對策 大學通識教育

大學通識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展開探索實踐以來,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重視。其注重人格養成、提升文化素養、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已經成為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江蘇省內不少高校自21世紀初陸續開展大學通識教育的嘗試,在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等方面已初具成效,但與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其應有的意義價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較大的困難與阻力。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困難與阻力,讓大學通識教育更好地發揮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已經成為江蘇省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江蘇省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現狀

大學通識教育在西方已經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通識教育體系已經基本成熟,但在我國起步較晚,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展開探索實踐。江蘇省作為最早開展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實踐的省份之一,省內許多高校開始了形式多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如南京大學2006年提出了一種“2+2”培養模式,即前兩年的通識教育加上後兩年的專業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7個國家級理科基地和2個校內理科基地的新生,以及中文、歷史(不包括考古專業)、哲學專業新生共約500人進校後將不分系別,全部進入匡亞明學院學習。有一些本科院校雖然沒有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按年劃分,但建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要求學生在大學四年取得一定的通識教育學分。還有一些高職院校因為專業學科不全,沒有建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但也開設了一些通識教育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江蘇省教育廳還專門成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全省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目前江蘇省有高校130餘所,多數高校均已建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或開設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大學通識教育的氛圍越來越濃郁。

二、大學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通識教育的師資力量與教材配備不足

在通識教育的組織管理上,不少高校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學校、教務處只是注重教學任務的下達和一定數量課程的開出,學院和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勉強開課。沒有經費和人員保障,沒有人願意去管,沒有人願意去研究通識教育的管理和改革,課程管理缺乏統籌與創新。對於教師而言,個人晉升職稱靠的是科研成果、論文和著作,通識教育教學對個人升遷幫助不大,沒有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改良教學方法,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勉強應付。由於師資的缺乏,不少通識教育教師是由專業課程教師兼任的,對於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把握不準確。很多通識教育課程實行大班制,100多人擠在一個教室裡聽課,限制了教師的發揮。此外,不少課程沒有配套教材,或教材與課程關聯性不高,給學生複習、理解帶來不便。這些都使得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通識教育的.課程設定不夠合理

儘管各個高校在本科生培養計劃中提出了通識教育學分要求,但在實際上不是把通識教育看成是本科生的主要課程和基礎學術訓練,而把它看成是僅僅在主課以外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以為通識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什麼都知道一點”。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在體制上缺乏保障,通識教育在實際實施方面也面臨著尷尬境地。目前不少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不到大學階段總課程的30%,而且通識教育課程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語、計算機、經濟管理、法律等技術類應用性課程,提升學生素質修養的人文藝術類的課程往往只有10多個學分,還多為選修課;部分藝術性課程以欣賞性、娛樂性為主,體現人文精神的課程偏少。在課程內容方面,以“概論”類課程居多,研讀類課程少,課程缺乏深度;分科課程多,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少,課程缺乏廣度。學生選課缺少必要的指導,盲目選課,往往避重就輕,憑興趣、憑感覺選課。結果必然造成學生仍然以專業課程為主,對通識課程不重視,上課也只是為了湊足學分。也有不少學生很少認真上課,上課缺勤率較高,“選而不修”,多數學生上通識課的同時又忙於其他專業課程。這使得現行的通識教育對真正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幫助不大。

3、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缺失

多數高校在通識教育教學中對學生人數沒有進行科學規劃,一般僅以教室容量或其他教學成本考慮班學生數。往往造成學生期望值較高的課程修讀人數過多,從而影響教學形式的合理選擇。很多課程大班授課,教師只能以講授為主,客觀上造成學生展示的機會少,僅有的機會也總是讓少數學生分享。因為不需要參與,課前就不需要做準備,讓學生形成通識教育課程並不重要的誤解。同時由於教學方式沿襲傳統的講授法,教師全程灌輸,把很多本來應該是學生的責任無形中消解了。單就閱讀量來說,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差距就懸殊。美國一個大學生每週課程要求的閱讀量大約在500―800頁,而中國大學生每週閱讀量可能不到100頁。究其原因,往往都是上大課,聽聽就行,不要求課後讀很多書。沒有大量的閱讀和研討,學生就不會靜下心來理解、剖析書中的觀點,也就很難有效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三、改進大學通識教育的對策與途徑

1、加強通識教育的師資配備,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覆蓋。

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應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加大對通識教育的投入。一方面,由各高校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統籌管理通識教育,研究通識教育的前沿動態,制訂科學的通識教育實施方案,對通識教育體系進行合理規劃。另一方面,引進專業的通識教育師資,組建通識教育教學團隊,通過增強師資配備,讓小班教學成為可能,每班15―30個學生的書院式教學,可以為深度閱讀和互動討論創造施展空間。此外,還可以設立通識教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專項課題,併為通識教育師資創造專業培訓和進修的機會,以此調動教師積極參與通識教育教材編撰及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提升通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覆蓋。

2、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比重,不斷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高校要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定進行合理規劃,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進行質量把關。一方面,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比重,尤其需要加大人文藝術類課程的比重,在課程性質上提高必修課程的比重,把人文藝術類課程落到實處,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在繼承中發展中國文化。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這些課程要綜合性強、可深度研讀,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通識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可度,形成良性迴圈效應。對於學科領域並不齊全的高校,還可以將部分人文類科目融入專業課程,組織通識教師與專業教師聯合備課,重點利用通識理念拓寬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做到融會貫通。另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一切從學生出發,為學生量身推薦適合的課程,盡最大可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3、增強通識教育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吸收。

推進通識教育,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是必要的手段。在教學環節上除了課堂講授外,還應有一定數量的經典著作的深度閱讀。我們需要通過深度閱讀,讓學生靜下心來理解、剖析書中的觀點,在體會與領悟中汲取名著的正能量。此外,還應增加課堂討論環節,通過師生互動,留給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學生了解不同學科領域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通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創造實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的通識理論知識外化於行,在實際運用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把通識知識與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可以讓學生開展一些科學研究、參加一些綜合性的比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江蘇省通識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在途中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只有學校上心、教師用心、學生入心,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可用之才。

參考文獻:

[1]羅三桂.地方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改進策略[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2]魏傳光.大學通識教育的異化及其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0,(11).

[3]胡濤.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和建議[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4]邱文匯.地方普通高校通識教育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