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智慧管理模式探究

才智咖 人氣:1.62W

智慧管理是資訊時代將新的資訊技術和資訊思維結合,並應用於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率、提高競爭水平、減少經營成本的技術路徑。

傳統企業智慧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通過大資料與傳統企業智慧管理的融合研究,解構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絡,並以技術創新管理為視角,提出從思想與技術統籌的角度構建大資料環境下傳統企業智慧管理模式。

關鍵詞:大資料;傳統企業;智慧管理模式

大資料與智慧管理的耦合

大資料與智慧管理是資訊化時代,從不同視域對人類生產管理活動的不同表達和概括,兩者驅動一般生產管理活動以追求高效、自由、平等為導向,市場行為、企業行為、消費者行為被量化為“資訊程式碼”或“數字符號”,中立或事實主義態度貫穿於管理活動中,本質上是新的管理正規化建構。

大資料與智慧管理均以數字化的形式解構生產管理活動的流程與行為,在技術架構和應用節點上體現人本管理和科學管理融合的企業行為準則,體現了管理哲學和管理思想的進化與重構。大資料與智慧管理的核心理念強調挖掘資料價值,並服務於企業經營管理和戰略決策。資料的有效性、資訊的共享性奠定了“資料化”的管理思想,而在管理實踐中,需要以柔性的管理哲學和思想統攝剛性的大資料和智慧管理技術。大資料包含的海量結構化、非結構化資料,可以通過挖掘技術發現其價值,為企業提高決策能力、決策效率、決策準確度等提供智慧管理的技術支援。

大資料時代傳統企業智慧管理的'制約因素現階段獲得廣泛認可和實施的商務智慧(BI)是企業實現智慧管理的可靠方案。它將人力資源的“智力因素”和資訊系統的“智慧因素”予以整合、協調,輔助企業的計劃、執行、控制等管理環節,為智慧決策提供依據,形成人機結合智慧與企業群體智慧相融合的管理體系(龍騰,2008)。企業實現智慧管理的基礎是資料資源,採用資料管理技術將企業資料資源轉化成組織競爭優勢,並提高企業決策能力、決策效率和決策準確性(王中堯,2014)。在大資料背景下,企業實現智慧管理面臨四類因素制約。

(一)資料資源開發的技術約束

傳統BI主要面向企業內部“小資料”的處理,而大資料包括交易資料和互動資料,兩者整合後的儲存空間複雜度或結構複雜度導致傳統BI無法在有限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內進行分析處理。需要通過資料整合,實現結構化資料和非結構化資料的一體化訪問,為企業和管理者提供企業洞察、行業洞察和使用者洞察。

(二)企業資料生態系統再構建

傳統的企業智慧管理的基礎資料資源基於企業內部泛在的各類業務資訊系統,資料資源具有整齊的結構,易於通過BI系統實現資料價值挖掘,其生態屬性存在顯著缺點。首先,這類資料資源不包涵大量有價值的非結構化資料,資料資源種類單一,無法為科學決策提供立體化的資訊支援。

其次,在企業各類業務資訊系統生成的資料資源位於企業閉合的組織系統內,缺乏與外界資訊環境互動的介面,無法實時反應外部市場空間結構變化所反饋的資訊。

最後,在網際網路時代,市場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特徵,商業資訊處於持續、動態的演化狀態,資料資源迭代加速,而閉合的傳統商務智慧管理模式無法對最新資料資源即時整合、響應,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創新升級滯後於市場需求。因此,在資源種類、時間演化、空間構型等維度,需要對企業智慧管理的資料生態系統進行再構建。

(三)企業智慧管理系統互動的有限性

因企業資訊化規劃不夠科學性,煙囪式的業務資訊系統易形成資訊孤島:業務模組的資料存在跨資訊系統、跨業務平臺的現象,而資料無法實現交叉呼叫,資料資源共享度不高。此外,資料的收集、整合和利用僅面向關鍵業務,非關鍵業務的資料未受重視,資料資源開發程度有待提高。大資料時代,傳統企業沿用經典管理模式應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雖然獲取資料渠道多樣,但並未挖掘資料的潛在價值,尤其是微觀層面的資料。比如側重關注財務報表、企業盈虧表等巨集觀的資料,並未從組成這些報表的細微資料中去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吳忠,2013)。

(四)企業智慧管理智力支援的稀缺性

大資料時代的企業智慧管理,是以資料化決策為主要特徵,通過量化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規避市場風險。資料的處理、分析需要CIO(資訊長)、CMO(首席營銷官)、COO(營運長)乃至CDO(首席資料官)等多種型別的支撐型人才的智力整合,形成企業資訊化應用、市場行銷、運營管理的綜合智慧。大部分企業傳統的管理模式在企業智慧管理支撐型人才的引進、培養、晉升等機制上創新力不足。

基於大資料的企業智慧管理模式構建

(一)構建大資料文化

在高度資訊化、網際網路化的現代經濟社會,資料已被視為一種戰略資源,對資料的所有權、支配權的爭奪成為商業競爭的新形勢。大資料時代的智慧管理必須以大資料為基礎,加強大資料探勘人才培養,從頂層重視IT規劃,提高共享利用率,用資料規範企業運營,用大資料促進企業洞察、行業洞察、使用者洞察,實現決策支援、優化運營、降低成本、精準營銷、提升企業安全、促進創新、變革商業模式。

(二)智慧管理思想模型

如圖1所示,企業智慧管理模式的構建需要資料資源、資料探勘能力、資料文化三個維度來支撐,在巨集觀管理層面充分利用資料資源在決策、建模、計劃、控制、分析、報告、價值鏈、資源整合等管理環節的應用,將資料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形成企業績效管理的閉環,實現自組織動態實時監測,實現資料化、智慧化管理(朱東華,2013)。

在微觀的業務運營層面,企業經過資訊化、自動化的改造,形成企業內部視角的縱向流動資料資源和產業鏈視角的橫向互動資料資源。通過企業大資料縱向、橫向充分整合,打破地域、企業侷限,實現協同生產,完成企業生態系統整合和轉型升級。

(三)企業智慧管理系統執行機理

如圖2所示,大資料背景下的企業智慧管理框架模型分別從企業群體智慧(包括企業文化、企業制度、企業理念、人才結構等)和人機結合智慧(包括價值鏈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運營管理、資訊管理、知識管理、創新管理、機遇管理等)兩個維度共同界定,最終體現為決策資料來源、決策資訊、決策知識、決策結論等四個應用層面,資料所蘊含的資訊和價值由專家系統、決策支援系統和知識庫系統呈現。

(四)傳統企業智慧管理系統架構

如圖3所示,企業智慧管理系統應用創新包括客戶洞察、產品設計、精準營銷等三個維度,主要基於產品資料和使用者行為資料進行描述。傳統的大群體的客戶細分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體現個性化需求和私人訂製要求,具象化的客戶需求、小微化的市場細分形成了企業離散的核心客戶群。大規模、實時性的大資料減少了企業獲取使用者資料的時間,為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率和使用者體驗,並最終實現對客戶的洞察。

其次,產品設計創新基於使用者行為資料和產品資料的分析和定位,發現使用者隱性的、多樣化的心理需求,設計開發滿足多種需求型別的產品或服務,實現企業的價值主張。使用者的消費時間碎片化、消費習慣於多屏化,產品或服務的營銷渠道需要進一步整合,藉助基於多屏互動的資訊平臺和技術裝置,及時追蹤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消費過程,完成多渠道整合的精準營銷。

參考文獻:

1.龍騰.企業智慧管理與核心競爭力關係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2.龍騰.企業智慧管理與智慧企業[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

3.王中堯.大資料環境下企業商務智慧應用[J].現代商業,2014(23)

4.吳忠.大資料時代下的管理模式創新[J].企業管理,2013(10)

5.人民出版社編委會.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M].人民出版社,2015

6.朱東華.大資料環境下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研究,20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