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塑造大學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構建

才智咖 人氣:1.35W

   論文關鍵詞:先秦儒家倫理思想 大學生 道德情操 塑造

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塑造大學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構建

    論文摘要:從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實意蘊及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內涵切入,分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現狀,探討了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義以及實現的模式。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道德仁義作為維繫社會的根本,尤其在先秦儒家倫理思想中體現最為明顯。它以“仁”、“義”、“禮”、“智”、“信”等範疇為核心內容的道德學說,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的思想觀念。當代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尚的道德情操必不可少。本文從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實意蘊及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內涵切人,分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現狀,探討了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義及實現模式。

    一、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蘊

    先秦儒家倫理思想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關於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倫理關係的觀點和規範。“仁”是孔子學說中一個核心的、內涵十分豐富的倫理思想。粗略統計,《論語》中談及“仁”的地方有100多處。孔子一向嚴格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眾多的道德規範、道德概念皆可歸結為“仁”,可見其涵蓋之廣,地位之重。而“禮”則是依據內在的道德的“仁”的要求而制定的。孟子有云:“恭敬之心,禮也”(《孟子·告子上》)。作為儒家傳統倫理重要內容的義利觀,是中國傳統道德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孔子強調“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把義作為衡量利的標準,任何人追求富貴的行為,都必須受倫理道德的約束,遵循“見得思義”、“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的原則;儒家視誠信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立政之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要求人們要誠善於心,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博濟於民。

    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具有內在的超越性,即古今之通理,使得其精神可以超越時代、超越時空,服務於現實。如:“忠恕之道”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是任何時候都適用的一條道德原則。在現代社會中,每個公民所應該具備的行為品質都可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根據,如誠信、守約、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等,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此外,對個人品德儒家也有豐富的論述,其中有些可以注人新的內容,使之成為現代人的品德。如:“仁”、“恭”、“寬”、“信”、“敏”、“惠”等,已超越了具體的時代,經過改造和提煉,能夠轉化,為我們今天所用。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內在規定性

    先秦儒家倫理思想認為“為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氣質”,以達到“成聖”、“成賢”的目的。荀子曾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荀子·勸學》)。德操即指高尚的情操和品德。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應指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堅定、高尚的品德,一貫堅守的道德信念,與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一致的思想、情感、氣節、操守統一的不易改變的心理狀態等等。

    在中國2000年中佔正統地位的先秦儒家倫理思想以“仁”為核心,展開一系列人生修養道德情操的具體規定,所要達到的直接目的是使自己成為“聖人”、“君子”。今天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塑造則要提倡人生修養,包括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遠大理想,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等等。雖然二者在內容上、目的上及內在規定上大不相同,但卻是一個從古至今,從繼承到發展的飛躍,無法切斷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現狀

    1.市場經濟的潛移

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們在道德選擇上不再是單一、封閉和僵化的。注重自我價值的發展以及開放競爭意識的增強,反映了道德上的進步,但是基礎文明、社會公德方面的削弱則是道德上退步。不少大學生過分誇大個人的價值,不能很好地把握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係,使他們難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難以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共同理想,真正做到有知識、有修養、語言美、行為美,時刻注意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2.外來觀念的默化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多元化價值觀並存且互相發生衝撞己成為普遍的現象。如近年來就出現了不少惟利是圖、投機取巧、爾虞我詐等極端利己主義的行為,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我國社會的“道德滑坡”現象無不與西方資本主義道德觀念的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絡。對於大學生而言,也勢必影響其優良道德情操的塑造。

    3.德育方法的缺失

    多數大學德育的課堂還僅僅侷限於一間教室,一所學校,一座城市。而大學生受眾的社會家庭背景多樣化,使他們可能因不同的身份特徵和生活經歷而在學校德育過程中發生價值碰撞和衝突。傳統的以社會為本位,教師為主體,以德育知識為主要內容,以灌輸為主要方法的模式已明顯不再適應新時期的德育教育。
   4.網路文化的影響

    豐富的網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趨之若鶩。網路文化的共享性、便捷性、隱蔽性、無空間性成為眾多大學生釋放激情的主要場所。而網路文化的無序,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滲透,使西方精神文化產品,價值觀念垂手可及,很多大學不自主地受其影響,勢必淡化他們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波及道德情操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