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下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困惑與對策

才智咖 人氣:1.01W

摘要:乘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東風,國中語文教學體現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看似別開生面的課堂中,發言人更多了,課堂氣氛更活躍了,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紮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課堂成了師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權威者”的獨角戲,學生成了上帝,課件“一枝獨秀”。為此,我們應該讓文字解讀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正確處理好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教學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努力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本為主的關係。

淺談新課改下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困惑與對策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困惑;對策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基本途徑,課改在收穫喜悅的同時也不乏一些遺憾。課堂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於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於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牆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於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再說,就算是講,又該如何確定介入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講深了,不僅學生難以聽懂,且屬越俎代皰之舉,似乎又走回了“滿堂灌”的老路;講淺了,對學生的理解又沒什麼實質的幫助.或許正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同,在很多的“公開課”“示範課”中,主講老師們經常會選擇這樣兩種極端的處理方法:一種可以稱之為“保姆式探究教學法”,即由於唯恐學生找不到“標準答案”,在學生開始深入探究課文之前,教師就先明確地給出了討論的問題或範圍,以便讓學生們的討論時“有的放矢”,少走彎路,而且在討論中還時不時“欲說還休”地給學生們提示一下,直到最後圓滿地完成找到“標準答案”的任務.另一種呢,則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稱之為“放羊式探究教學法”,即教師在學生的整個探究活動中始終以旁觀者自居,任由學生有那裡艱難地摸索,甚至於連教師作一下點評和總結的權利也徹底下放了.困惑之二:古詩、文言文教學到底該不該逐句翻譯講解?為繼承和吸收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國的大中國小各階段的語文課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詩詞和文言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及語言的變遷,加上國中生的語言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們對這類作品的理解相當困難.因此,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給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淺顯要求,並重點強調了朗誦和積累教學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教師對詩文的句意講解的不夠,造成學生對詩文中的語句理解不夠深入,很多隻是一知半解,致使他們在後面的教學環節如作品主題的探究,課文的理解背誦,名言佳句的靈活使用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多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困惑之三:字詞積累、病句修改之類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當如何進行?我在教學中發現,我所任課的七年級班級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遠未達到新課標中規定的“(5~6年級)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積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會寫”學段目標要求:有約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認不全也讀不準《漢語拼音字母表》中的聲母和韻母,亦不能熟練地使用字、詞典等工具書,寫起作文來更是病句連天,讓人哭笑不得.顯然,他們的語文基本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又以詞彙的積累嚴重不足表現的尤為突出.而且,由於這種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更多問題的連鎖產生,如學生的朗讀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現代文在給了相當長的時間預習後仍然讀得結結巴巴,動筆寫字就是“別字大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不便.為改變這種狀況,我也曾希望從一些市、區兩級的公開課中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但令我失望的是從這些公開課中似乎也未看到諸如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困惑之四: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活動是否城市味太濃,而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中國小的實際?就目前我接觸到的七年級上下冊教材來看

其中設計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動手蒐集與活動主題有關的大量各種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光碟、錄音磁帶甚至於實物等,有的甚至還需要學生走上街頭做實地調查……就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說,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為了提高學生們利用現代各種傳媒有目的的採集實用資訊,以提高他們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並有意地調動其社會參與意識.然而這些專家學者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簡單而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即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相應地,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國小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偏遠鄉村的農村孩子.試問,對於很多當地尚未接通寬頻網路,連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農村娃們來說,你讓他們到哪裡去上網查資料,又到哪裡去搞什麼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呢?更不用說讓他們去搞什麼野外探險活動了,就算孩子們想去,可他們有那個時間和經濟實力嗎?可若是不搞這些上網查資料、做社會調查的準備活動,這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又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對於我們這類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同樣感到頭痛的矛盾問題

1.語文課堂成了師生的表演秀。課堂活動體驗新課改要求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活動要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使活動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喧賓奪主、畫蛇添足。主要表現有: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體現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醜態,無益於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活動脫離語文字身。有些語文課堂中,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導致語文教學中出現的非語文化現象突出,有些老師熱衷於學生遊戲、學生表演,硬生生的將一堂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