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優化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方式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1W

論文關鍵詞:興趣;理解;鼓勵質疑

淺析優化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方式的論文

論文摘要: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化繁為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概念、性質的理解,充分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加深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於質疑,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開放性問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問題情景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更富有激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出辦法和策略,達到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師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為特徵的新型課堂,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應儘快想方設法轉變教學方式,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需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參加教學實踐活動,發現、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實踐中化繁為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是求知慾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例如:在講授識別三角形全等的邊角邊公理時,我先讓每個學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紙上作一個△abc,使∠b=20o,ab=3cm,bc=5cm,並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後與其他同學所作三角形進行對照,看看能否重合,這時學生們會發現是能夠重合的。接下來讓學生改變角度和長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並對照,這樣學生自然會發現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夠完全重合,此時教師啟發學生總結出“邊角邊”公理。通過同學們的動手操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蘊於簡單實驗之中,使學生易於接受。

二、加深學生對概念、性質的理解

數學概念、性質、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讓學生直接理解,肯定會存在很大困難,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觀察、猜想、討論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應用的。例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時,我從“摺紙問題”開展教學,提出問題:“有一張厚度為0.1㎜的紙,將它對摺一次,厚度為0.1×2㎜,對摺10次,厚度是多少?對摺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學生動手摺紙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計算對摺10次時的厚度就顯得很為難,他們表現出渴求尋找一種簡便的或新的運算途徑的慾望,此時,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個連乘簡潔明瞭得多,其值為104.8576米,比30層樓(每層3米)還要高。這樣學生加深了對“乘方”概念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加深學生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從大量繁雜、重複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資訊科技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實驗的.平臺,比如: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以前都是用剪紙、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但由於實際操作會出現誤差,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幾何畫板”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個內角並求和,然後拖動三角形的頂點任意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無論三角形怎麼變,三個內角的和總是180度。又如,∏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以前這個結論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而計算器進入課堂後,學生就能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進行近似估計,得到越來越精確的的近似值,從而說明∏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的事實。

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於質疑

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注意誘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猜想,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大膽解決。比如,在求證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為時,學生提供了一種證法,即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出(n-3)條對角線,它們將n邊形分為(n-2)個三角形,n邊形的內角和可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如下問題:把一個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還有其他分法嗎?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嗎?於是,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探究,學生很快得出另外幾種證法。我肯定了這些想法,鼓勵學生進行討論。

五、設計開放性問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能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問題情景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將使數學學習更富有激情,學生的創造力將會更強。例如:某七年級學生在做作業時不慎將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業題只看到如下內容:“a、b兩地相距150米,一輛汽車以50千米/時的速度從a地出發,另一輛汽車以40千米/時的速度從b地出發,_________?”(橫線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的若干文字)請將這道題補充完整並解答。本題結論沒有給出,從而蘊涵了多種可能,同學們可根據條件推出不同的結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道題開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出了辦法和策略。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中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把握新課標,領會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斷探索教學藝術,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宋秋前:《課堂教學問題問診與矯治》,《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