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伊秉綬隸書空間美之管窺

才智咖 人氣:1.94W

論文關鍵詞:伊秉綬 隸書 空間美

淺論伊秉綬隸書空間美之管窺

論文摘要:伊秉綬隸書的獨特風格,主要採自其獨特的空間構架。伊氏對隸書“內部空間”及“外部空間”的著意處理,表現出他對書法空間美的自覺追求,其藝術成就達到了出乎自然的高度。伊氏的隸書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亦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伊秉綬是中國書法史上清代著名書家,早年隸書深受桂馥之影響,擅長小字。乾隆、嘉慶年間,碑學大興,金石考證之學極為盛行,大量的漢魏石刻陸續出土,受到了碑學書家們的重視,他們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伊秉綬書法取法漢隸,對《西狹頌》、《張遷碑》、《裴岑紀功碑》、《封龍山頌》等諸碑有著深入的研究,但他並不一味泥古,而將其體勢、結構著意地加以改造、變化,並將篆書的筆法融於其中,最終形成其博大、樸厚、雄強之風。

我們通常講:“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這固然不謬,但有了線條,就會有線條分割產生的空間,因此空間構成的美同樣是書法藝術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伊氏隸書的獨特風格,主要來自於其獨特的空間構架,正如陳振濂先生所言:“發掘空間造架的奧祕,是伊秉綬成功的一把金鑰匙。”

為了便於討論,我們把筆畫排列交錯所形成的字內空間稱為內部空間,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空白和周邊的空白稱為字外空間或外部空間,把作品邊線以外的空間稱為幅外空間,而與之相對應的字內和字外空間可合稱為幅內空間。統觀秦漢、魏晉六朝的隸書碑刻,我們可以發現其空間構成大致有以下特點:

1.內部空間緊密,外部空間疏朗,形成內外空間的對比襯托關係。內部空間相對封閉,與外部空間割裂,沒有多大的聯絡,不能構成一個統一、流動的整體。

2.字距均勻,行距相等,沒有明顯的空間大小、錯落的變化。

3.有些碑刻字距與行距相等,有些碑字距大於行距,造成橫向密集、縱向寬鬆的佈局,但疏密對比不太強烈。

伊秉綬在繼承漢碑空間形式的同時,頗多新的創造。他的隸書結體方正,筆畫較粗,因此其內部空間比漢隸更加緊密,如對聯作品“政聲韓吏部……”、“變化氣質……”、橫披“友多聞齋”、“柘庵”、“毋不敬可以對越上帝”、“長生長齋之居”、“散邑盤銘”及作品“臨《裴岑紀功碑》”等,緊密的內部空間產生了厚重、茂密、雄強的風格。伊氏隸書的內部空間在均衡對稱的基礎上力求變化。由於省減了蠶頭雁尾,伊氏隸書橫畫基本為均粗的直線,成平行排列,橫畫之間的間距相當勻稱。在橫豎畫交叉時,豎畫均分橫畫,形成左右筆畫和空間的對稱。然而在對稱均衡的基礎上,又極力強調對比和變化。如對聯作品“清詩宗韋柳……”中“清”之六橫成等距平行排列。右上部中豎均分三橫,構成四個均等的空間。下部的三個空間高度與上部四個空間相等,然由於左右豎畫有意向中間收攏,因此這三個空間的寬度與上部形成鮮明對比。“蒔”字左旁“口”上部的三個空間高度相等,均勻排列,但“口”字空白明顯加大,造成對比,右旁三橫亦平行排列,間距均勻,但高度稍大於左旁,同中見異,勻稱中有變化。“嘉”字七個橫畫分割出六個空間,從上至下第一、二、四、五空間高度相等,第三個較大,第六個則為其他的兩倍。“集”字五橫分割出四個空間,中間兩個空間疏朗,上下兩個則緊密。以豎畫為軸線,左右空間對稱。其餘幾個字的內部空間在均勻對稱中又有方圓、大小的`豐富變化。(圖1)

在外部空間的處理上,伊氏隸書更有新意。伊秉綬的對聯作品絕大多數字距較大,使寬闊的外部空間與緊密的內部空間形成疏密、虛實、黑白的強烈對比。在大塊空白的襯托下,文字主體顯得更加厚重、充實、雄強。這種內外空間處理源於漢碑,但伊氏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一,他強化了內部空間的對比。其二,他有意使筆畫橫向撐滿,個別筆畫甚至超出了邊線,如對聯作品“世家傳舊史…”、“江山麗詞賦…”,這便增強了字向外的張力。(圖2、圖3)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說,伊氏隸書“壯偉厚重,筆畫往往超出格子,侵入邊緣留白,發出一種威臨觀者、震懾觀者的氣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