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有效合作交往煥發課堂生命活力論文

才智咖 人氣:2.17W

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通過課程中介而構成的一種交往關係。通過課堂有效“合作交往”,不僅可以獲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動態的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達到共識、共享與共進,體現教學的真諦。而且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和較高水平的學習能力,能夠有意識地不斷反省、更新自己的學習狀態。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如果能堅持有效的“合作交往”,那麼,必將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使課堂自始至終能充滿生命活力。

實施有效合作交往煥發課堂生命活力論文

1.點撥慾望,主動中求互動

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是有效“合作交往”的基本條件。教學活動要以學生主動性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協作互動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創造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課堂環境和氣氛,充分利用同桌商討、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等形式,讓學生互動、互教、互學,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1 以“興趣”燃起參與慾望。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把點燃;有了興趣,便有了開發智力、挖掘潛力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水平才不會下降,智力潛能就不會枯竭;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權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才能以飽滿的情緒、集中的精力、活潑的思維、強烈的求知慾活動於課堂上。他們再也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周長”,我在匯入和探究階段創設“小狗小貓猜謎”、“小老鼠小兔賽跑”等情境,並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引發了同學們的學習動機。

1.2 以“商討”激發交往熱情。

“商討”過程應著眼於“發現”新知識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營造氛圍,讓學生在交往中充分表現自我,交換觀點,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感化、體驗、深化、細化所學內容,去建構屬於自己心靈財富的活性知識。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先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教學模型,讓學生分為四人一小組討論,並動手剪拼,要求把它組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各小組的同學剪得仔細、拼得認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通過剪拼,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然後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腦思考,展示各小組各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種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同學們相互得到啟發,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增加自主學習願望的同時,促進了協作互動,促使個人行為變為集體意志。

2.優化組合,合作中求成功

學習既是個體行為也是群體行為。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意向、學習效果等很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也必須要受到群體的作用才能產生更大的生命力。學生的學習財富與價值蘊含在“合作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在這過程中組織和調動學生的力量,才會體現其永恆的存在價值,才會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不竭動力,才會在學生生命成長中閃耀靈性的光輝。

2.1 小組合作,求同存異。

現有的國小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識強,並不善於與人交往合作。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小組間優差組合,讓學生在與同學的不斷交流與合作、不斷相互幫助和支援中,感受夥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願意與其他個體進行交往與合作。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每個同學都準備了幾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但要擺一擺課桌有多少平方分米還不夠,怎麼辦?只有同桌合作著擺。要推算得快,兩人還需協作分工好,一人擺長邊,看一行能擺幾個;另一個擺寬邊,看能擺幾行。讓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小組間的交往、合作是否順利、融洽,還取決於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交往合作技巧。

又如,在教學“乘加和乘減”時,我讓學生以四人為小組統計學具,並在之前討論四人的分工情況,在學生的交流中,有部分小組的學生是非常靈活的:四人中一人記錄,一人拿學具,一人用信封裝好學具,另一人監督。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鐘,就完成了20個學具的統計,而且結果正確,這樣的分工合作既可以節省時間,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又可以有序地進行統計,在正確完成統計任務的同時也整理了學具,可以順利地進行下一步的討論。而有的小組,由於分工中個別同學職責不明確,用了近3分鐘也沒有完成任務。這樣的比較,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而對於學生來說,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收穫,更是一種合作策略的競賽。只有讓學生在“合作交往”中經歷許多“精彩”過程的詮釋與體驗,才能使知識成為他們成長的經歷與生命的組成部分。 2.2 組際交流,達成共識。

不論在課堂上,或是在課外,都要發揮各種團體的作用,使他們在求知方面能夠通過互幫互助獲取知識。在交往方面能夠培養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質以及合作精神,使他們在獨立探索知識的同時,能夠與其他夥伴結成緊密的、豐富的、真誠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的形成,不僅有助於學生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發現,更有利於學生學會做人,有利於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但在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處理好以下問題:

2.2.1 組員的關係。給小組設計富有特色的隊名,進行角色分配,使每個角色互補或相關,如組長、觀察員、記錄員、報告員等;進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員所負責的任務成為其他成員完成相應任務的基礎;共享資源,使每一個只擁有完成整體任務的部分資源,或全組只有一項共同使用的資源;建立互相制約的獎勵制度等。

2.2.2 溝通的技巧。批評對事不對人,描述自己所瞭解的內容,不急於對別人的觀點加以判斷;針對具體事例,而非抽象觀念進行討論;進行角色轉換,避免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觀點等。

2.2.3 合作的途徑。通過“班級公約”、“小組合作制度”等形式強調合作技巧的重要性,通過教師示範,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達等方式,以確定學生是否理解合作的技巧;安排適當的情境,提供學生進行合作的練習機會,每次練習一兩項,待熟練後,再練習新的合作技巧;通過小組或全班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反饋的機會,讓他們進行反省和改進等等。

3.彰揚激勵,合作中有評價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有助於激勵、喚醒、鼓勵。”課堂合作中教師對學生的某一特定的表現給以恰當的評價,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信、自愛的信念,增強其成就動機,激發其合作交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激勵性評價要避免過多、過爛,防止學生出現“表揚病”,即愛慕虛榮的心理,產生“溫室效應”等不正常現象。為此,對學生在合作交往中的評價,教師要重在激發鼓勵學生不斷努力發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需求。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把評價合作交往的活動過程,當作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進而,通過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合作交往的活力。

3.1 評價要具有矯正的功能作用。

學生在合作交往中的許多不良行為和習慣,有時自己很難意識到或重視它。改正這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需要藉助外力的督促和提示,使其得以矯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是為學生自我矯正不良行為和習慣提供參照警示,使學生及時對照進行自我矯正。課堂中的“合作交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漫活”,不能因為過程的“漫長”,而把“矯正”省略掉,有合作交往無評價矯正,那是一種短視行為,它將會影響學生認識世界的根本看法。

3.2 評價要使學生產生差距感。

這是指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合作交往中的評價,要使學生髮現自身的不足或缺點,意識到自己行為活動與他人的距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對合作交往表演不錯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啟示和鞭策的作用。即老師對這一部分學生的評價能使其他同學意識到自己與被表揚的同學的差距;另一種是老師對某個學生的評價使其發現自身的缺點或不足。因此也就會使其產生完善自我,超越他人,努力參與合作交往,並取得更好效果的意識。與此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體驗、質疑的權利,讓他們在合作交往中出現的真知灼見能直抵每個學生的心靈。

總之,依據課堂“合作交往”模式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從根本上給予每個學生提供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空間和舞臺。讓學生在充滿挑戰、充滿艱辛、充滿樂趣的探索之中,在師生、生生的資訊與資訊、思維與思維、智慧與智慧、靈魂與靈魂的碰撞中,促進學生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去建構個人意義的學習;促進學生關注審視問題的多重視角去關注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促使學生通過個體智慧與集體智慧的互動去生成新知並不斷創新;促使學生習得更貼近自己學習生活的途徑和方法去探索和體驗學習的快樂。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永駐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