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材料的創新與趣味性表達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8W

摘要:藝術隨著時間軸不停地發展,藝術家手裡拾來的藝術創作材料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那般簡單,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種更純粹的物質來概述一種簡單的事實。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純粹”是忠於觀眾自身視覺感、體驗感的一種媒介,這個媒介是就是材料,它存在於當下多元化社會之中,依然傳承著過去,又擔負著創造未來。而在時下,大眾的眼睛更加關注材料創新所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感受,是一種源自材料本身的輕鬆和趣味。

藝術創作材料的創新與趣味性表達論文

關鍵詞:藝術;創作材料;創新;趣味

1傳統材料的創新

在倡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今天,當代藝術呈現出多維的發展趨勢,這使得藝術形式的多樣化成為可能。然而,在探索形式多樣化的過程中,材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創作者們開始擺脫傳統的束縛,許多新興材料的加入(如多媒體藝術、綜合材料藝術)使得傳統意義上的“藝術”(fineart)早已突破以往的繪畫、雕塑、建築等幾大門類,轉向更新、更包容的創造空間。伴隨著藝術家們情感與觀念的介入,他們對藝術材料的運用開始了多種途徑的探索和嘗試。這種探索首先是對傳統藝術創作材料的創新。這是一種對傳統藝術創作材料所孕育包含的藝術語言的解構和重讀。這裡列舉了在現當代藝術中對傳統材料創新運用的幾次成功的嘗試。在利用石頭的肌理效果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裡,摩爾的《母與子》(圖1)採用套疊、穿插的手法將人物元素進行柔潤處理,塑造自然柔美的有線條的雕塑作品。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尊重和保持石雕材質的堅硬和厚重感,同時加以柔化的雕刻處理,將石雕材質的柔和形態和厚重本質通過藝術方式的多樣化轉換最終結合在一件作品中,營造了作品在空間展示中的非常規的觸覺和視覺感染力。藝術家在既儲存了材料的本質特徵的同時,巧妙地借用並突出石質材料的堅硬和凝重,迎合了作品主題——自然的美感,這是符合當時的工業社會背景下材料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給傳統材料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國,這種以“自然之物”塑“自然之形”的相似作品也同樣存在,一如隋建國的《結構》。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同樣試圖通過展現材料的實質——石頭與鋼鐵這兩種傳統材料互相結合的可能性來思考不同材料間的對話關係。通過這兩種不同材料間的並置所產生的對抗和衝突來反映壓抑與反壓抑,這是一種對材料對比的`闡釋,也是創作者複雜情感的抒發。藝術家正是藉助石質材料和金屬材料的沉默、凝重來傳達一種扣人心絃的藝術感染力。例如,曾成鋼的《鑑湖三傑》(圖2)、沈允慶的《風韻系列》,也都是當代藝術中運用傳統材料進行創作創新的典型。雖然當代藝術在雕塑領域早已開始了對新觀念和新形態的探索嘗試,但其創新的本質也是基於對傳統雕塑材料的突破性解構和運用,無一例外地以追求以鋼鐵、銅質等金屬材料自身的堅硬沉重的屬性來塑形的作品的厚重樸實的情感。通過這些主題與較為傳統的藝術作品,可以看出傳統材料在藝術創作中依舊發揮著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是現在的藝術家在對傳統材料的理解抑或是觀念上的認識已超越前人。以往傳統材料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手法大多單一純粹,或是侷限於生產力而變得無從選擇。例如,廣場上矗立的紀念性雕塑作品,意在歌頌主題人物的光輝事蹟,在這類作品中,材料並不佔據主要地位。

2新興材料的出現

新興材料的出現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和新的藝術思潮的興起。在如今的藝術創作中新興材料種類的多樣化令人眼花繚亂。它們的出現著實促進了創作手法的跟進與進步。在我國,在伴隨著藝術領域85新潮運動以及星星美展的開始,在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下,中國當代青年精英們的躍躍欲試,在這場思想解放的運動領導下,藝術家們重新審視藝術創作的外在粉飾與內在實質,他們承擔著巨大的壓力,探索藝術客體(即材質)語言的本質和變化。新潮美術對日後的藝術發展帶來了思想上的突破和創作形式上的大膽躍進,材料也同樣被“解放”了。那一時期,許多年輕的藝術家,特別在雕塑界的新興力量,他們對新興材料的嘗試和探索對日後綜合材料藝術和公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當中,纖維藝術伴隨這種社會發展趨勢,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時期,蟄伏過一段低調的蒼茫歲月,開始大展頭角。纖維藝術是區別於硬質材料創作的另一種藝術材料的新體驗,這種體驗之下的潛力和空間給這一領域的年輕藝術家們極大地暗示。纖維領域中的萬曼,開創了在纖維藝術的手工創作模式,為藝術材料形態的多元化添加了更具說服力的實驗和例證。此時,隨著大量優秀藝術作品的誕生,新興材料的介入帶了給藝術更多的活力,這種趨勢也逐漸演變成“新一代藝術家開始新一輪的材料實驗”的固定途徑。藝術創作運用的綜合材料,可以是單一、複合或混合的(多重結合),藝術創作材料參與的作品已經不再存有清晰的界定,其包含面也拓展到了非常規性的材料的運用。例如,農作物殘餘、紙質纖維、布匹棉絲、竹木繩線等。這類介入新興材料的藝術創作往往充斥著時代的氣息,材料的發展也是社會的發展縮影,同時,這種型別的藝術創作大多具備較強的表現觀念,自由的抒發藝術創作者對社會的直接感知與間接認識。

3材料創作拾來的趣味

畢加索是現代主義不折不扣的材料大師與先驅,是現代主義運動中最早涉及材料方面的研究與最先提出材料概念的藝術家,在雕塑創作中追求表現事物新的形態,重視個人真實感受,以天才般的頭腦創造了“拼貼”式的藝術行為方式。[1]在傳統藝術中,材料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扮演的身份只是“創作媒介”,而自19世紀至今,隨著雕塑創作材料的不斷嘗試和創新,材料得以突顯其屬於自身的物質本性。材料囊括自然大類的各種形態,它們的物質“第一性”是最易表現其自身特質的。也正是材料被天然賦予的本身性質,索引了藝術家對其展開真實性以及趣味性的探索。藝術創作中的趣味性,是繼視覺衝擊力後的另一大重點。藝術作品的趣味性其目的是吸引大眾參與欣賞、評論與感受這些基本元素。這種趣味性是藝術作品與大眾互動性的關鍵,大眾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和體驗更能增加作品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這種伴隨材料創作拾來的趣味效能夠使藝術作品更加具備一種“隨性”的愉悅,同時也增加了觀眾對藝術作品的輕鬆體驗與詼諧感受。趣味性材料創作的類別有材料屬性體現、主題性趣味創作以及參與式趣味表現這三種方式。材料屬性體現:這一類藝術創作是基於傳統雕塑中,對創作形式、表現手法以及材料的物理表現等為基本原則進行藝術創作的。其核心表現是尊重材料的普遍價值,體現其最基本的物質“第一性”。日裔藝術家KaySekimachi的作品,全都是素色的自然創作。以楓葉枝梗為原材料的器具雕塑作品,以更自然和透明的方式呈現出了楓葉的脈絡之美。KaySekimachi通過自己熟練的編制手法,結合樹葉的自然形態進行創作,體現材料的生命力以及那份脆弱的美感。材料本身的美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也可以是自然依附的。不同材料的屬性決定了兩者在藝術創作中的比重,同樣的,藝術家處理的不同手法或是彰顯,或是掩蓋,還可以是模仿以此造成讓人啼笑皆非的假象。主題性趣味創作:主題性創作的題材大多是敘事性的。例如,巴特羅公寓,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的表現。高迪是根據一位美麗的公主被龍困在城堡裡,加泰羅尼亞的英雄聖喬治為了救公主與龍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用劍殺死了龍。龍的血變成了一朵鮮紅的玫瑰花,聖喬治把這些鮮花獻給了公主,這個故事設計和建造了巴特羅公寓。高迪用十字架形的煙囪代表著英雄,鱗片狀拱起的屋頂是巨龍的脊背,房子外面是用彩色的瓷片鑲貼,像是長滿龍鱗的龍身,鑲嵌彩飾的玻璃和構思獨特的陽臺是面具。巴特羅公寓(圖4)的主要建築材料是西班牙瓷磚,建築外部和屋頂都大面積地用它進行修飾與完善。高迪不僅是傑出的建築師更是偉大的藝術家,他運用常見的材料進行建築改造,作品本身兼具了敘事性和趣味性,引人入勝。將趣味性創作作品通過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使藝術品不僅具備趣味性,更增加了其適用性。除此之外還有畢加索1967年創作的《芝加哥的畢加索》、米羅的繪畫以及雕塑作品等。參與性趣味表現:比利時設計師SebastienWierinck研究並創造了由彈性聚乙烯管雕刻家具的安裝(圖5)。從戶外的公共長椅到餐廳商場等室內座椅,他的作品總是能挑戰人們的視覺感受並與其周圍的環境空間發生互動。聚乙烯是現代工業發展帶來的新材料,其可塑性相對於傳統的材料要靈活得多。聚乙烯管的扭曲以及流動性的外觀使得創作語言更加多樣化,趣味性。該藝術家的作品很好到反映了材料在創作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是可以增強作品與大眾參與和互動的。

4總結

趣味性材料創作往往不僅僅限於藝術創作的外觀表象,反之,其以記錄形式或者敘事性的方式闡釋一種幽默的現象或情節,往往含有一種事件的再現與例證。藝術創作的趣味性表現是一種具備以趣味性為符號的藝術表現手法,結合藝術創作的形體表達一種觀念或活動的主題。表象含有趣味性的藝術作品,延伸到藝術創作的各個領域,體現了藝術創作實質的濃重與辨證。這類藝術創作作品往往含有表象和內在雙向的表達含義,與觀者的內心境界有較強的互動。論之,知者達其意,不知者,得其象。

參考文獻:

[1]譚勳.雕塑綜合材料教學(中國高等美術學院精選教材)[M].河北美術出版社,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