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環境的教育價值

才智咖 人氣:1.23W

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資源,在《綱要》中被提到較為重要的地位,淺談主題活動中環境的教育價值。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創設,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環境”這一教育資源,“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園以開放教育為基礎,以牆面環境為展示臺,創設平等、尊重、寬容、和諧的師幼關係,以及開放、自主的生活、遊戲和學習空間,來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不斷提高教師、幼兒、家長、環境四者間的互動頻率。

淺談環境的教育價值

一、環境與課程互動

環境是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要素,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始終來自於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環境創設中,我們把每一個創設和利用環境的細節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明確增加、減少材料和設施的教育意義。

1、課程創設環境

在主題活動進行中,環境創設就像“骨架”一樣把主題涉及的各個方面和一系列活動呈現出來,使牆面環境與主題活動互動起來。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家鄉真美” 中,幼兒在牆面上佈置了三個相關欄目:家鄉的自然風光(以圖片為主);家鄉的名勝古蹟(以照片為主);家鄉的特產(用各種美工材料做成),這三個欄目孩子們都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他們各自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認識、資訊、發現或初步的共識。同時,孩子們還在美工區畫“家鄉”;在建構區搭“家鄉的名勝古蹟”;在角色區賣“家鄉的碧螺春”……在“家鄉的特產”主題部分,他們想出了用多種材料來製作果子:用筆畫;用紙折;用豆豆泥、橡皮泥捏;用布做;用海綿剪…… 在主題活動的最後階段,我們還與幼兒一起佈置“展臺”,供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和收集的實物、照片、圖片展示在上面,從牆飾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該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平時,我們也儘可能將所開展的每個主題活動的相關教育活動都與牆飾相互呼應,使每一面牆飾都成為孩子學習和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2、環境生成課程

教育的價值是引導、促進幼兒的發展,那麼環境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也必須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包括隱性的目標和顯性的目標,否則,環境的創設就沒有了任何的意義。我們將所要學的知識在環境中露出冰山一角,引起幼兒對將學習的內容翹首以待,積極關注。為了讓學有餘力的幼兒得到進一步滿足,讓學力不足的幼兒有一個更長的消化過程,我們在環境中將知識保留,並將其適當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如在“我們的地球”環境佈置中,我們在互動牆上佈置了被汙染的太湖、逐漸枯萎的樹木……在活動間隙時常有孩子圍在“地球娃娃”邊議論不休,教師等時機成熟,順勢生成了主題活動“我們的地球”,在“魚兒般家”、“魚兒喜歡乾淨的水”等一些教學活動中,孩子們踴躍發言,主動求知,教師也能因材施教,大大發揮了環境的教育功能。環境佈置中的作品不僅可以用來裝飾活動室,還可以作為教育、教學所用,如,環境主題為“美麗的秋天”中各種東山的特色果子大小、顏色不一,可放在區角活動中作為教學教具,用來認識“顏色、大小、數數”等概念;在“水果店”遊戲中又可以作為商品出售。我們應創造一切機會,讓環境與教學產生互動,讓環境不再作為一種擺設。

二、 環境激發幼幼互動

環境為幼兒的合作學習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幼兒的活動以及所獲得的經驗會引發同伴的模仿、學習及共同探究。許多相關研究也表明:只有能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才能被稱得上是有價值的環境,才能成為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環境。我們在主題環境的創設中,在幼兒手所能及的空間內,提供給幼兒一個自主的環境展示平臺,能讓幼兒積極參與和自由表現。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環境的創設完全可以由幼兒共同商量,計劃與佈置;對於中小班的幼兒,教師可以先規劃好環境的位置與範圍,提供主要背景,引導幼兒隨活動的進展逐步把學習成果或作品佈置上去,幼教之友《淺談主題活動中環境的教育價值》。整個環境都儘量要讓幼兒來參與,與幼兒有聯絡,這樣,幼兒會在自己創設的環境中積極互動,和同伴一起體驗、分享著成功的喜悅,並對自己的環境更為珍惜。關注幼兒與環境的關係,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不但可激發幼兒的主人翁意識,更能讓幼兒體會成功的自信與快樂。例如在主題“海底世界”中,孩子們一起商量如何把活動室變成一個大海:立體空間用藍色的紙張把頂部佈置成有波浪的大海,並在其中懸掛一些海豚,平面空間底部的背景是沙灘,讓幼兒自由地在上面添畫海螺、貝殼、人物等,中部的背景是藍色,幼兒可以用圖畫、摺紙、泥塑等形式表現大海里的各種動植物,自由地在背景上新增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分工合作,相互支援和啟發模仿,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這使得教育活動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樣的環境,也體現了立體和平面空間的不同層次的變化,在這些表達方式不同,風格各異的作品中,底部、中部的位置剛好在幼兒的視線和操作範圍內,便於幼兒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從而促進幼兒人際的交往及語言的發展。

三、環境增進師幼互動

在主題活動中,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是教師及時瞭解幼兒近期的興趣點及所需點的主要途徑。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如何準確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師幼互動非常重要。教師作為環境的創設者,其任務主要是通過觀察和聆聽,從幼兒作用於環境的活動中獲得可“教”的資訊,並結合環境調整,將幼兒興趣從好奇引向研究。如教師觀察幼兒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他們用什麼方法作用於物體,遇到了什麼問題和困難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創設環境、改變環境來支援和引導幼兒的活動。比如在“歡迎你,冬爺爺”主題生成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同伴戴的手套、圍巾、帽子等保暖物品有很大興趣,就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並適時地給予語言上的提示,而且還讓孩子們自己來設計製作冬天的各種各樣的保暖物品,並展示在活動室的主牆面上,孩子們用毛線貼上裝飾的圍巾、手套色彩鮮豔;用紙盒、泡沫盒製作的帽子栩栩如生……幼兒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多、各種各樣的保暖物品(比如熱水袋、取暖器、電熱毯等)的經驗。

四、環境促進家園互動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環境的作用除了暗示給幼兒,也可以暗示給家長。在活動室的牆面上,我們常常會展示幼兒的作品和各種資料,作為家長來說,他們往住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到作品的漂亮與不漂亮,卻很少能關注作品本身所體現出的意義。所以,我們讓環境動起來,把靜態的環境變成動態的環境,讓家長了解並參與進來。在主題牆飾“交通工具”的佈置過程中,家長來園時只是看一眼或問問自己的孩子:哪輛車是你做的?然後一句做得像與不像、漂亮與不漂亮之類的評語就完成了與這幅牆飾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但是如果教師在這幅牆飾的邊上用文字加以說明,指導家長如何有效地利用它,那麼它的價值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發展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車的種類、數數、說一段話、量詞的使用、交通規則等等,把語言、社會、科學、健康等都溶入其中。這樣,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就知道如何對幼兒提出問題,充分發揮牆飾的作用,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的經驗利用環境得到延續、鞏固和提高。幼兒的繪畫作品、活動照片也可以成為動態環境創設的一部分。一段時間後,教師將幼兒畫的圖畫收集起來,或將幼兒在幼兒園的一些活動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建立幼兒檔案袋,供家長隨時取閱,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活動情況。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在看幼兒的作品時說:“你怎麼畫得這麼難看,看別人畫得多好!”如果教師進行操作時,在幼兒作品後面用幾句話對作品進行發展性的評價,如:從幼兒手指肌肉的發展、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力及堅持性等方面進行說明,就避免了家長從作品的表面現象去評價幼兒的作品,在肯定幼兒的同時提出努力的方向,這樣能讓家長更好地欣賞孩子的作品,看到孩子的不足,也看到孩子的進步和閃光點。另外,在開展主題活動時,在讓家長知道並對活動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教師應積極發動家長為主題的開展收集活動所需的圖片、資料等,共同豐富環境創設,真正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

《綱要》強調的是“教育的環境”與“環境的教育”。因為環境能激發幼兒思考、引導幼兒的行為與活動、改變幼兒的認識和理解。幼兒正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能力和發展的,兒童心理學及腦科學的有關研究都表明: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的學習者,他們能夠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環境不再是一種背景、一種支援,而是一種活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