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研究

才智咖 人氣:6.7K

[論文關鍵詞]高等;大學生就業;職業價值觀;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

關於大學生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的相關研究

[論文摘要]應用成就動機量表(AM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職業價值觀問卷,對西安交通大學375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價值觀的關係,以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適應就業形勢,滿足社會需要。

據教育部,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將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50萬人。據中國社科院2008年社會藍皮書披露:2007年,我國未就業畢業生仍有140萬。即2008年我國至少要有700萬的大學畢業生去爭奪有限的就業崗位,大學畢業生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如何拓寬視野、轉變思路、調整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使之適應就業並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通過探尋大學生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和職業價值觀之間的關係,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剖析自我,找準就業的社會定位,從而做出正確的職業決策。

一、研究綜述

金茲伯格(Ginzberg)等人認為,職業價值觀屬於人格的範疇,在職業選擇中起著決定作用。自薩伯(Super)提出職業價值觀的測量工具以來,許多學者研究了職業價值觀的構成因素。有的學者認為職業價值觀應包括內在、外在、社會和威望等四個維度;有的則認為包括名望、利他、滿意和個人發展等四個因素,而有的學者認為應包括聲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發展因素。

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在社會活動的特定領域,努力克服障礙、力求儘可能完成某事從而獲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願望或趨勢。阿特金森(Atkinson)認為,每個人都同時具有兩種相互衝突的動機趨向:一種是追求成功的傾向,一種是迴避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的水平就是對成功的渴望減去對失敗的恐懼。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國學家班杜拉(Bandu.ra)於1977年提出J,是指“發動完成任務要求所需行動的過程、動機和認知資源能力的信念”。它不僅影響人的行為、思維和情感,而且決定著其將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難障礙後還將堅持多久。施瓦爾澤(Schwarzer)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它指的是個體應付各種不同的挑戰或面對新事物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

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及職業價值觀展開了許多研究。研究發現:中學生、女大學生追求成功的傾向顯著高於逃避失敗的傾向;女生成就動機水平顯著高於男生;自我效能感與追求成功的動機呈顯著性正相關,與避免失敗的動機呈顯著性負相關;個體的自我效能信念在職業發展和追求上具有關鍵作用,找到職業方向的效能知覺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和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對中學生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研究比較廣泛、細緻,對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也比較多,但對大學生的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價值觀三者之間的深層關係研究比較少。而進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僅對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具有現實意義,還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瞭解大學生,並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職業指導,從而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以及城鄉大學生在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和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

2.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與職業價值觀的關係研究;

3.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物件

考慮到樣本的代表性,我們在研究中採用分層隨機取樣法選取了西安交通大學375名學生,其中男生229人,女生146人;理工科263人,文科112人;來自城市的178人,來自的1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