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農村背景下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

才智咖 人氣:2W

摘要:闡述了新農村建設、鄉村人居環境的涵義,介紹我國目前鄉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分析鄉村人居環境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從規劃的角度構建一個儘可能完善的鄉村人居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

淺談新農村背景下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

關鍵詞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新農村建設

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而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的目標是改善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發揚傳統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實現人居空間活動的有序移動。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程序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得到了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對村落結構產生巨大沖擊,導致人口外流、濫用耕地、環境惡化、村落中出現了城市的景觀,破壞了原有的鄉土風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並導致農民家園歸屬感的喪失。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村莊建設的調控手段仍然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分隔時期的局面,對處於加速發展時期村莊的規劃建設缺少有效引導。我國有56%的人口聚居在村莊,大量農村人口的聚居環境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從規劃的角度研究鄉村人居環境並促使其健康發展,是一項非常緊迫而又意義深遠的工作。

 1基本涵義

 1.1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髮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內容。建設新村鎮是要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使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清潔安全的生活飲水、道路交通、電力電信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

 1.2人居環境

道薩迪亞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類聚居學》一書中最早提出了與“人居環境”內涵一致的概念。他認為:“人類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實體環境;人類聚居不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圍的自然環境;人類聚居還包括了人類及其活動,以及由人類及其活動所構成的社會;人類聚居實際上是整個人類世界本身。”吳良鏞院士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一書中,將“人居環境”定義為“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按照對人類生存活動的功能作用和影響程度的高低,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和人工建築系統。”

人居環境是由人與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不僅包含了維持人類生活生產所必需的住房及各種生活設施,而且包含了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網路體系。從廣義上講,人居環境的執行可依次分為物質、行為、制度和文化等4個層面,且層層深入發展。狹義上的人居環境,則側重於物質層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反映人居環境的物質要素及其空間範疇。

吳良鏞院士用系統分解理論,從內容上將人居環境劃分為五大系統:

①自然系統。它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其中包括氣候、水、土地、動植物、地形、資源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聚居產生併發揮其功能的基礎;

②人類系統。人不僅是自然界的改造者,還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具有對物質和精神的多重需要;

③社會系統。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各種相互關係,包括了公共管理和法律、社會關係、人口趨勢、文化特徵、經濟發展、健康和福利等;

④居住系統。其是人類系統、社會系統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質環境及藝術特徵,主要指住宅、社群設施等;

⑤支撐系統。主要指人類居住區的生活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系統、交通與道路系統、通訊資訊系統和物質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內容。

 2我國鄉村人居環境的現狀

鄉村人居環境由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空間環境和人文環境組成,鄉村人居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戶的身心健康。自然生態環境包括供人類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是鄉村人居環境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平臺。通過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仍不能滿足農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些村莊選址不當,使村民隨時面臨山洪、泥石流的危險;有些村莊沒有自來水或水質不能保證,給村民生命安全帶來隱患;有些村莊農民生活垃圾、汙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給村民生活環境帶來很大威脅;有些村莊道路不平、沒有路燈,滿足不了村民的出行需要等。鄉村人居環境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系統,是鄉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的有機結合體,其功能轉換和演變具有內在規律。受政策影響、利益驅動和人為破壞的影響,現有的鄉村人居環境系統功能正逐步走向衰竭,這與鄉村普遍缺乏人居建設規劃、村莊隨意建設和無序化發展有關。有些鄉村雖然進行了村莊布點和鎮區規劃,但由於規劃機制的欠缺,使鄉村的地域空間環境反而影響了人居環境,如有的鄉村工業用地的無序增加,不僅佔用了大量的良田,還出現了“村村點火”的局面,惡化了鄉村的環境,影響了農民的生活。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驅動下,傳統的鄉村聚落文化、社群意識、人脈關係等“鄉村”特色逐步被新的城市元素所替代,多元化的鄉村地域文化正逐漸衰落甚至消亡。鄉村人居環境正處於轉型、無序、混沌的發展狀態,人文環境受到了城市的發展衝擊,使許多具有特色的鄉村變得毫無生機,除了一些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保護的古鎮和古村落,其他鄉村的歷史和“文脈”無處可尋。

 3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為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我國進行了大量的新農村規劃,具體有村莊布點規劃、鎮區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專業性規劃。新農村規劃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原則,這一原則對新農村的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這些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