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的政治教學的幾點認識和討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9.49K

同意積極提倡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而針對國中學生求知慾強但同時又基礎知識薄弱等特點,更是要做到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以求避免過去傳統教學中單抓教學大綱、以教材為中心的陳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國中的政治教學進行一下討論。

關於國中的政治教學的幾點認識和討論論文

一、循序漸進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強調自己所教授的知識,這樣很容易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教材的內容。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不自覺地按自己成人化的思維對課程進行解讀,而對於有些學生並不容易理解的難點和疑點,則很容易忽視掉,覺得有些內容“理所當然”,不需要過多解釋。學生只能去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從而陷入越聽不懂越難、越難越聽不懂的惡性迴圈,使得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如同嚼蠟。

要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必須要教師進行換位思考。考慮如果自己是在下面聽課的學生的話,應該會如何理解自己所講授的內容。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傳授知識,而不是按自己的思路,照本宣科地念完課本內容,這樣做的結果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要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得做好與學生的交流,瞭解他們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疑問,並及時進行解答。

二、形象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成年人覺得非常基礎、理所當然能懂的詞語,對於知識不夠豐富的國中學生來說,也可能是很難理解的。比如權利、義務和涉及法律專用的詞語等,對於首次接觸到的國中學生來說是較為抽象的,需要教師事先要仔細思考,以淺顯的、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去仔細解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儘量多運用比喻、舉例說明等手段,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權利和義務等,可以就學生的生活範圍,比如在學校和家庭中結合例項來進行解釋說明,以便後者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形成感性認識。

三、因材施教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舊戰國時期,孔子就已經提出“聽其言,觀其行”。比如他兩個學生子路和冉由去問孔子,聽到別人鼓勵要不要去做的問題。孔子就針對他們不同的特點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生性魯莽,孔子就勸說他三思而後行,而對於生性懦弱的冉由,則鼓勵其大膽去做。這一點在現代教學中更是得到充分強調。曾有教育家說,“每個學生都是天才,只是他的老師不一定知道”。對於學生,應該根據他的特點和能力來進行教育,而以往那種“流水線式教育”、“模式化教育”應該摒棄。

四、謹防功利性教學

不能否認,目前對於教學的考核,考試成績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標。“以考為綱”來很功利地進行教學並不可取。抱有這樣態度去教學,很容易拋掉有營養的內容,而只教所謂的“考點”、“熱點”,將本來充實的書本課程割裂成一條條枯燥的詞條,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顯然學生不可能從這種“飼養式”的教學中得到什麼學習的樂趣。 其實這大可不必,考試與學習的關係並非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兩者相輔相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考試是對於學習過程和結果的總結,而無論是考試還是學習,培養能力和掌握知識都是其最終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這樣一種觀點,即分數僅僅是能力的體現,而不是學習的目的,避免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哪裡是重點、哪裡是必考之類的暗示。

五、注重與學生的交流

根據筆者的考察,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延續幾千年來“老師在講臺上讀,學生在下面記”的舊模式。而在現代教學中,則反過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獨立去搜索和查閱相關資料,對事件進行調查和研究討論,而教師的作用則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和思考。

六、新教學工具的運用

國中學生這個年齡本來就活潑、好學,求知慾強,喜歡接觸新鮮的事物。而CAI課件和視訊圖片等的運用,會讓他們覺得原本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充滿趣味,樂在其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新的教學手段還大大豐富了所能講授的內容,筆者的同事曾說過一句話,比劃一小時還不如一幅畫形象。而不僅僅是圖畫,音樂等多種元素都能夠應用到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效果。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新手段的運用並不是要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而是作為有益的補充,可以與後者很好的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新形勢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學生所接觸到的東西比以往要多得多,尤其是電視和網路以及各種媒體的影響,他們的知識面也會比以往的學生更要寬廣。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知識的獲取途徑已經不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對此,不少家長甚至是老師也憂心忡忡,其實這種擔心更多的是來自對自己作為傳統的知識權威地位的喪失,以及對於學生自制力和判斷力信心的不足。

實際上,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就像從不偏食、什麼都吃的人往往會比食譜單一的人更健康一樣。無論我們擔心與否,這種時代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單純聯合家長或者他人去抵制學生接觸別的東西,而更應該起到一個疏導者的作用,將這些新事物與自己的教學實踐聯絡起來。與其怕孩子下水不會游泳,不如自己也下水一起學習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