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4W

建立並組織實施適合事業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監督和約束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防止發生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可靠性,保證事業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事業單位制度貫徹執行,有其積極重要意義。目前,事業單位內控會計制度在認識、建立和執行的實際狀況方面,已經有了較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事業單位對已建立的制度執行不力,認識不足,有章不循和無章可循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單位雖然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實際執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約束力,重大事項決策和執行程式有一定隨意性,部門預算在實際執行中約束力度不夠,存在走過場現象。因此,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勢在必然。建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既關係到會計系統對單位經濟活動反映的正確可靠性,又涉及到單位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性。完善適合事業單位管理和控制本單位內部經濟活動的制度,對保證會計資訊質量的及時和準確,改善事業單位管理不嚴的現狀,十分必要。也是貫徹落實《會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必然要求。

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論文

一、何為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指單位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保護資產完整,促進事業單位良好地運轉,而在單位內部制定的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內部管理需求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是管理與控制財務工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基本目標定位是規範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並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保護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二、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

1.合法合規性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符合閏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確保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能在本單位有效施行。

2.全面性原則。全面規範本單位的各項會計工作’建立健全會計基礎,保證會計工作有序進行。內部控制制度應涵蓋單位內部各個部門及各個崗位的每項經濟業務、並針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將內部控制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

3.崗位責任制度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保證單位內部機構、崗位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設定和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確保不同科室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4.動態性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條,與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已修訂’單位的工作範圍發生變化等情況,都會弓I起制度的改變,單位應根據這些變化,與時俱進地對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使之更好地發揮監督和控制作用。

三、內控制度建設之途徑措施

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各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財政部頒佈的《內部會計控制規範——基本規範》也針對會計控制的目標、原則、監督、檢查作出明確的規定,內控這一管理手段正逐漸成為單位管理的核心與重點工作。

1.增強內部控制意識。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範》的規定,單位負責人是單位財務與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對本單位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負主要責任。可以通過各級財政部門組織單位負責人進行培訓學習以及各單位財務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適時宣傳等多種形式,使單位負責人真正確立起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意識,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2.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加強會計崗位的控制,細化責任,做到制度管人,責

任到人,形成一個相對完整,在內部控制方式、技術、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充分做好會計基礎工作,如:(1)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2)授權控制制度;(3)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稽核批准控制制度;(4)預算控制制度;(5)財產保護控制制度;(6)會計系統控制制度;(7)內部牽制制度;(8)資訊科技控制制度。

3.發揮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要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發揮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內部審計要以本單位的經濟活動作為監督的物件。實踐表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必須強化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監督工作。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是提高會計資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審計物件主要是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薄、會計報表等,監督單位內部的各項規定的落實和執行情況,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單位領導,以便領導及時調整決策’改進工作,完善制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強化內部審計工作。

要針對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用制度來規範管理者的行為,使相關的每個崗位、每個人、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第一,對原始憑證進行稽核、監督,這是對會計資訊質量實行源頭控制的重要環節,保證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要有可靠的內部憑證制度、完整的賬簿登記制度、嚴格的核對制度、合理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程式以及科學的預算制度;第二,加強會計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建立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機制,防止差錯和舞弊行為;第三,建立定期盤點與不定期清查相結合制度,可達到防微杜漸的最佳效果;第四,會計崗位定期輪換,並建立嚴格的交接制度;第五,定期進行會計會審,將內部監督寓於會計核算中,進行會計工作的全過程控制。

4.加強會計核算監督和財務收支控制。會計核算監督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會計核算業務流程控制,主要是會計核算的程式、方法等應當符合會計法規政策的要求;二是會計核算具體業務的控制。是指在辦理具體會計核算業務時直接地與會計對經濟業務過程的記錄緊密聯絡,對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真實、完整的記錄和披露。以保證會計核算的質量,單位內部的會計核算體系是一個十分嚴密的系統,本身就具有牽制和監督的功能。

財務收支控制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而對財務收支許可權的.控制應當是收支的重要控制點,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權批准控制。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單位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准以便進行控制;二是許可權統一。財務收支許可權的授權應當體現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不能將單一的財務收支審批權經辦權同時授權多個人。應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三是職權分離。指財務收支的審批人與經辦人必須職務分離。

5.完善單位的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任何單位的內部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中,包括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影響會計的意識控制和實施控制的自覺性。它是實行內部控制的基礎和前提,是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一個重要因素。

(1)完善單位的治理結構。內控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管理層通過實施內控,使內製度成為“單位之法”,事業單位如果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或執行不好,就給國家和單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說明內控制度的建設,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結構。

(2)提高管理者及職工的素質。管理者的素質在單位的管理中起著絕對的作用,素質不同,對單位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完全不同,直接影響到單位的業績,進而影響到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者的素質不僅指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操守、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多個方面,更主要的是著眼於全體員工,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環境氛圍,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競爭和激勵機制、績效評價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等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手段,為內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環境基礎。

6.設AL良好的控制活動。單位必須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式,並予以執行,以幫助管理層為達到其控制目標的實現,用以辨認處理風險所必須採取的行動能有效落實。控制活動存在整個單位的各個職能部門,包括核准、授權、驗證、調節、複核績效、保障資產安全等多種程式。

7.電子資訊科技控制。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資訊的安全性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電算化控制勢在必行,電子資訊科技控制要求運用電子資訊科技手段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減少和消除人為操縱因素,確保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實施。

8.加強事業單位的監督。單位的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納人管理過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動實施的。因此,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行且執行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能夠隨時適應新情況等,內部控制就必須被監督。監督是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評估制度執行質量的過程,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

(1)內部審計和控制自我評估。內部審計幫助組織進行“軟控制”環境的營造,成為內部過程的設計顧問,使成員能自覺地把辦事準確和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監督內部控制其他環節的主要力量。而控制自我評估指的是各單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對自己的內控系統進行評估,基本特徵是關注經濟活動的過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門和職工共同進行,用結構化的方法開展評估活動。

(2)促進和完善對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外部監督。這需要立法、執法、審計、監管諸方面對單位內控進行獨立、客觀、公正的研究,或制定準則,或指出指南,或提供框架和參考依據。

隨著市場經濟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內部控制已成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有效管理工具,行政事業單位也不例外。但是,當前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有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或者執行起來有漏洞;甚至有些單位根本就沒有內控制度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對內控制度的認識不夠。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健全有關、法規,明確職責分工和程式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內部制度執行,切實發揮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在事業單位管理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