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語文課堂營造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8W

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大環境下,語文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許多教師都在探索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模式,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議,進行了很多實驗性的改革。究竟如何創設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筆者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語文課堂營造論文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

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是雜亂無章的,也是低效的。如何提高四十分鐘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的課前準備至關重要。在備課時,筆者經常向組內的其他教師學習,除了請教知識上的細節之外,也詢問教師在講解某道題目時學生會有的疑惑,做到未雨綢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的確很有效果,上課時,學生剛提出來的問題,筆者就已經想好了應對策略,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此外,教師還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不用面面俱到,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突破重點,再加上合理的講練,以確保高效地完成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更需要如此。現在的學生缺乏自理能力,習慣了丟三落四,前一秒發的試題,下一秒就不翼而飛了。然後上課時,由於沒有試題,學生基本上就坐著發呆,連筆都不動一下,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不能對沒有做好課前準備的學生視而不見,一定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實踐證明,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只要教師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養成提前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二、充實的教學過程

1.優化的提問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普遍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都關係到教學的成敗,提問的時機和方式得當,能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提問的時機和方式不當,也可能會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氛圍。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掌握火候,選準時機,巧設疑難。在處理課堂提問時,筆者遵循了四個原則:第一,設問的難度因人而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水平,確定設問的難度。對於基礎好、反應快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地設定拔高題,啟用學生的思維;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儘量降低設問的難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提問的隨機性。上課時,學生基本上摸不清筆者會提問哪個知識點,也不知道筆者會提問誰。這樣一來,他們只能時刻保持警覺性,集中注意力;第三,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只要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筆者應想方設法地豐富提問的方式。如可以讓學生回答,讓學生板演,也可以讓學生提出疑問;第四,設問的全面性。在設問時,教師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等全體學生都思考了之後再提問。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機地讓學生進行補充或點評。這樣會避免某位學生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時“開小差”。

2.個性的教風

要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還應掌握高超的課堂藝術。其實,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用自身的文化內涵打造屬於自己個性的課堂。有個性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有“語文味”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溫文儒雅、博學多才,語言富有個性,要麼慷慨激昂、豪放灑脫,要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要麼循循善誘,要麼幽默風趣……不管教師的心情如何,只要走上講臺,就必須以飽滿、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言簡意賅,用激情去打動和感染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也拿出百倍的精神。

3.靈活的教學

教師必須突出教學重點,敢於取捨,因為泛泛而談的課堂是乏味的,是不符合學生思維邏輯和記憶習慣的。減負的大環境要求教師必須學會取捨,評略恰當,不能搞“一言堂”,還應留給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空間,採用討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解決簡單的問題。對於個性化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後進行提問,然後針對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再進行精講細練。語文課堂的合作探究固然重要,但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活躍而忽視了基礎,不能過分地重視討論探索而忽視了背誦的積累作用。自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氣氛活躍”已成為評價課堂質量的標準。為了避免課堂冷場,教師紛紛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教師既要看課堂是否活躍,更要從基礎知識入手。因為基礎知識是語文的基石,沒有積累,就沒有運用,更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高效課堂,重點應該在於積累。在課堂上,筆者比較注重學生的積累。如在教學文言文時,筆者會事先圈出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讓學生先掌握這些重點字詞的含義。等學生排除障礙之後,再放手讓學生翻譯,使學生在動態的知識中反覆強化記憶。當然,為了檢測學生的積累情況,筆者會定期安排一些小測驗,如一週一測,利用10分鐘的課前小考來檢測學生這一週在課堂上的積累,不讓積累成為形式主義。

三、有效的課後鞏固和檢測

每堂課後要佈置選擇性、有針對性的'作業,教師佈置作業的原則是少而精,且作業必須檢查,必須反饋。反饋的過程,既是知識點的反饋過程,又是師生情感、價值的認同和交流過程。通過這一環節的查缺補漏,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為深化下堂課的內容做好準備。理科班的語文教師都知道,雖然語文科目的作業量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但是當某一天作業較多,學生實在無法完成時,他們往往會選擇放棄語文作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團結協作,為學生篩選出最合適的作業,以保證作業的精煉。即便如此,要想讓學生認真完成作業,還需要教師孜孜不倦。雖然很多教師的備課量很大,每天時間都很緊張,但面對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教師還是必須認真檢查和批改,然後用三言兩語對作業進行點評,對完成作業質量較高的學生予以表揚,給予完成作業質量不高的學生以鼓勵和督促。學生知道教師很關注自己的作業情況,以後他們一定會更加重視作業的完成質量。時間長了,即使教師有時不要求學生交作業,他們也能按時、認真地完成作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樹木參天也非一日之功。筆者始終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如課前準備的習慣、專心聽講的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是學生一旦打好了基礎,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就會容易很多。總而言之,教師必須講求教學的藝術性,啟用學生思維,師生互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必須講求課堂的實效性,向四十分鐘要效率,構建節約型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語文教學只有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做到“實”而不“死”,“活”而不“虛”,才能從根本上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