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改革探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5.86K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不容樂觀。高職院校應以實踐改革為突破口,發揮“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特點,加強與周邊企業的合作,建立實踐基地,改革和創新考評機制,挖掘企業文化資源,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

企業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改革探討論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企業文化;文化載體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道德素質、精神素養則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完成。但放眼當前全國各個高職院校,大部分思政課實效性並不強,這也就催生了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改革中,鑑於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有一個因素應該很好地利用起來,加入到思政課改革的整體方案中,這就是企業文化及其載體。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現狀及其改革

(一)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效果令人堪憂,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堂效果差,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由於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及人群的特殊性,重技能專業、輕人文素養的思想由來已久,很多高職學生上思想理論課動力不足,來上課也只是來湊學分,上課睡覺、玩手機、看課外書等現象比較突出,課堂教學效果不好。

2.任課教師“累”。一則思政課教師準備了很多素材,但在面對以上學生時,很多時候講課成了“唱獨角戲”,學生“不買賬”,教師一堂課下來倍感“身心俱疲”,信心也受打擊。二則考試仍然運用傳統“出試卷”的考試方式,學生不僅要花大量時間去死記硬背,教師也要花大量時間去批改,任務量很重,還得不到學生的好評,教師同樣感覺“累”。

3.實踐教學不足,“空間”、“時間”受限。由於高職院校領導重視程度、經費保障程度的不同,教師教學理念以及可利用教學資源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不同院校思政課開展實踐活動“空間”和“時間”上的差異。據調查,很多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依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實踐活動為輔,有的乾脆沒有課外實踐活動,有的雖有,但課外實踐活動成了擺設,並沒有真正落實,學生走不出去,對思政課失去興趣,也間接影響了思政課的實效性。

(二)針對性的改革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從兩方面進行改革。

1.思政課實踐活動改革。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思政課應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的傳統理論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由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轉變。實踐教學能讓學生參與其中,扭轉了學生被動的地位,提升了其主動性,非常適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

2.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顯然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也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高職學生的道德現狀,再加上實踐活動的改革,這也就倒逼傳統“一考定終身”的落後考核方式必須做出調整,從考核原則、內容和方式都要進行一系列改革。

二、高職院校背後的企業文化因素

(一)企業文化及其與思政課的相關性

1.企業文化的內涵。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為企業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範、精神氣質的總和。它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獨特方式,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精神風貌,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種對企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集體意識。企業文化具體表現為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團隊合作、勇於攀登、誠實守信等精神品質,這與思政課及其教材所宣講的內容和價值觀是一致的,也是高職學生能夠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所具備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因此,企業文化與思政課在內涵上是互通的,思政課改革應該很好地抓住這一點,將企業文化融入進思政教學當中。[1]

2.企業文化的功能。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具有規範、整合、激勵和凝聚的功能,一個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屹立不倒、發展壯大,靠的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但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起到支撐作用的卻是企業長期以來確立的文化,它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和凝聚力,能夠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為企業發展服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同樣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人、成才,從而為社會服務。所以兩者在塑造人身上的作用和功能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滲透的。

(二)利用企業文化載體,挖掘企業文化資源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是無形的,在實踐中要通過各種載體發揮作用,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載體,深度挖掘文化資源,以開展適合學生特色的實踐活動為思政課改革的“突破口”。高職院校不同於本科院校就在於它是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教學模式,這樣的辦學特點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也可以和很多專業課一樣,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企業零距離接觸,感知企業文化。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是一所企業投資的民辦院校,它與企業高度融合,身邊可利用的企業文化載體很豐富,思政課所宣講的價值觀很多都可以找到它相應的載體,因此,思政課改革也應從這方面入手。

1.紅色旅遊資源——愛國主義文化。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力量,它是思政課所弘揚的最基本的價值觀,也是每位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情感。愛國主義有很多具體的表現,在企業中,愛國主義表現為愛崗敬業、忠於職守、艱苦奮鬥,所以每年企業都會組織新入職的員工和老員工代表一起,參觀紅色旅遊景點——紅軍長征博覽城,走一走濃縮版的“兩萬五千裡”長征,打造“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所以,思政課實踐改革也可選擇這一文化載體,組織大學生的“重走長征路,昇華愛國情”活動,把看似“高大上”的愛國主義和“接地氣”的企業文化聯絡起來,內化為對國家、社會、企業、學校和生活實實在在的熱愛。

2.企業創業成就館——領悟人生、創造價值、勇於創新。企業的誕生、發展及壯大就是一部可歌可泣、佈滿荊棘的創業史,企業文化就是這一歷史的沉澱,它向人們展示了其最精髓之處——艱苦奮鬥、勇於創新。而“基礎”課第一章的理想、信念,第三章的人生價值以及“概論”課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信念和改革開放這4部分內容都和企業文化的這一精髓是高度統一的。因此,在思政課中滲透企業創業史的內容是很有必要的,而去參觀企業創業成就館是感受這一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

3.企業發展輻射下的新農村——和諧、共同富裕。企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農村的發展,很多村落的發展都得益於國家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感召和當地企業發展所積累的物質基礎,當地新農村的建設背後無不帶有企業的身影,所以企業文化深深影響著新農村的建設理念,企業所開闢的“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理念也成為了當地新農村的建設理念。這一文化內容與“概論”課中的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的共同富裕3部分內容是統一的。因此,在思政課實踐改革中,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切身感受中國新農村建設成果,領悟和諧及共同富裕的企業文化內涵,而在活動結束之後寫一篇心得或體會,更能把體感昇華為理性的思維,此類活動效果遠非課堂講授和觀看圖片、視訊所能比擬的。

4.校外合作企業——職業素養與道德。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企業自然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最好的實踐教學基地,企業提供了學生最真實的職業環境和工作氛圍,也能使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下領悟到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所需的職業道德和素養,這也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在校外企業的實踐中,企業向學生傳達了愛崗敬業、辦事公道、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要求和忠於職守、團隊合作、開拓創新、勇於競爭、勇於擔當、質量優先、遵紀守法的職業精神素養,這些文化都是思政課需要傳達的價值觀。[2]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也可以和企業合作開發一些實習實訓專案,讓學生帶著專案進企業,平時由實習教師和企業技術師傅、主管領導負責學生的德育考評,最後學生完成實習報告或心得體會,由思政課教師進行考評,兩者綜合給學生一個整體評價。

三、“倒逼”下的思政課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當前,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在深化思政課改革,不斷探索改革的方式方法,學校教師和大學生都發出了改革的呼聲,在這種形勢的“倒逼”下,傳統的“一考定終身”方式顯然落後了,必須進行考核評價方式的“大刀闊斧式”改革。因此,結合高職學生自身特點和專業屬性,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公正客觀、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是確保思政課教學一系列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考核原則

為了確保思政課改革的實效,對學生考評要保證客觀、科學和公正,就要摒棄以往的落後觀念。首先要確立考核原則:第一,將對學生的最終式考核改為過程式考核,學生的思政課學習和道德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過程,考核也應伴隨始終,不再是僅關注期末那個點上;第二,考評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出試卷”方式,可以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不同的考評方式;第三,考核內容全面,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學生進行考評;第四,考核主體多元化,思政課教師不再是考核學生的唯一主體,學生本人、學生小組、輔導員、實習帶隊教師、企業技術師傅和主管都可以參與對學生的考評。

(二)考核內容

由於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部分內容的增多,對學生單純以課本理論進行考核的方式顯然不合時宜,所以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全面地考核學生。理論層面包括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它具體包括:思政課堂上的表現、課後作業、小組作業和期末考試論文或試卷考試,這部分具體考核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實踐層面包括輔導員給出的學生校內課後平時表現,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參觀後寫的心得體會或調查報告,學生帶著專案進入企業實習實訓,帶隊教師、企業技術師傅或主管對學生給與的考核,這部分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及素養等。

(三)考核方式

首先,將以往的最終式考核改為過程式考核,將對學生的考核分為平時和期末,注重平時,比例分別為60%和40%。平時由上課表現、出勤情況、課後作業、實踐作業等幾部分組成,期末一改以往傳統的主客觀題結合的閉卷考試方式,改為小論文、調查報告或主觀開放型試卷,重點考察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其次,依據不同專業可以選擇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藝術類專業可以和專業課教師合作,製作考核方案,採用表演話劇、小品等舞臺形式;影視製作類可以採用主題拍攝、編寫主題劇本、撰寫新聞稿件等形式;旅遊類可以採用紅色旅遊勝地導遊介紹等形式。充分和專業相結合,既挖掘了思政內涵又符合專業特色,也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最後,評價主體多元化,校內的評價主體主要是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甚至是學生自身,學生可以自評,學生小組成員間可以互評;校外的評價主體是實踐基地的實訓教師、企業技術師傅、主管,共同為學生在校外的實踐部分進行考評。

參考文獻:

[1]何小青.企業文化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對接融合探析[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83-86.

[2]彭新立.校企合作視野下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38-39.

[3]莫華偉.基於校企合作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論[J].教育與職業,2015(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