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物理教學中估算能力的培養

才智咖 人氣:1.28W
淺談物理教學中估算能力的培養
淺談物理教學中估算能力的培養
1   引言
物理學不是一門“精確”科學,而是一門合理近似的科學。比精確計算更為重要的是,你如何對手頭的問題作合理的近似,進而對特徵物理量作一定的估算。估算是一種十分重要而有用的物理思考方法,也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在理論研究中,為了選擇和建立恰當的物理模型,需要從總體上把握全域性,首先要估算各參量的大小和各種可能效應的相對重要性,以判斷什麼是決定現象的主要機制,判斷所採用的近似方法、抽象模型能否適用;在物理實驗中,無論在設計實驗方案,還是在測量過程中,也要粗略估算被測量量的數值範圍或數量級,以便選擇適當的儀器;就算是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也常要對某些物理量進行估算,以利於生產和生活。良好的估算能力是研究物理問題登堂入室的關鍵之一,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很有必要。要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設定一定的物理情境,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估算,使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所作的一點嘗試。
 若干用於培養估算能力的範例
2.1天空的雲彩
 如圖1。晴天正午,一朵圓形的雲彩投影至大地。測得陰影的直徑D,你是否能夠從這唯一的測量值D來確定雲的直徑d?
 學生們通常回答:不行!因為我們不知道太陽離地的垂直距離H以及雲彩離地的垂直距離h,精確的關係式是
 。
 但是,h的數量級是103m,而H的數量級是1011m。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近似答案:d=D。(雖不精確,但有物理意義)
2.2太陽質量的估算
 這個例子是二○○一年大學聯考理科綜合試題。為了研究太陽演化程序,需要知道目前太陽的質量M。已知地球半徑R=6.4×106 m,地球質量m=6.0×1024 kg,日地中心的距離r=1.5×1011 m,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 g=10 m/s2 ,1年約為3.2×107 秒,試估算目前太陽的質量M。
 估算方法:由於地球半徑R與日地中心距離r相差五個數量級,此處地球可以看成質點。地球繞日運動可以建立這樣的物理模型:質點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可知:
 
 地球表面處重力加速度,所以。代入的資料很複雜,計算過程卻是可以近似處理的。比如,,,所以,。可以快速得到數量級正確的結果M=2×1030kg。
2.3地球大氣總質量及總分子數的估算。
 在地面上的大氣壓強應能平衡其上方所有大氣分子重力。可以設想地球是一個半徑R=6.4×106 m的球體,它的表面各處受到的大氣重力均垂直於各處表面並指向球心,故地球大氣總重力為
 G=4πR2p0=Mg
其中p0=1.0×105N/m2為標準狀況下海平面處大氣壓強,g=9.8m/s2為重力加速度,M為大氣分子總質量,則
 kg
若設地球大氣總分子數為N,大氣分子平均質量為m,μ為大氣分子平均摩爾質量,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則
 
2.4估算水分子的直徑
雖然水分子有著複雜的內部結構,但為了知道水分子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小球作為水分子的簡化模型,認為它們一個挨一個排列在一起。則每個水分子的體積
 
 1摩爾水的質量M=1.8×10-2kg,其摩爾體積
 m3
 每個水分子所佔的體積
 所以有,得
 m。
2.5光電效應估算
在講授光電效應一節時,可對光電流的可觀測性提出疑問,啟發學生估算光電流的大小:
 如果以強度為1.4×103W/m2(相當於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強度)的紫光照射感光金屬,紫光的頻率是6.7×1014Hz.假定能產生光電效應,金屬表面1cm2每秒鐘收到的能量:
 W=1.4×103w/m2×1×10-4m2×1s=0.14J,
 每個光子的能量
 E=hυ=6.63×10-34J·s×6.7×1014Hz=4.44×10-9J,
 金屬表面每秒鐘每平方釐米收到的光子數:
 N=W/E=0.144/44×10-19=3.152×1017個。
 原子直徑的數量級是10-10m,金屬表面1cm2約有的電子個數是
 n=1×10-4/π(1/2×10-10)2≈1016個。即一個電子在1s內吸收1個光子的機率是3.152×1017/1016=31.5.產生光電效應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只有10-9s,可以說,如果調節加在光電管兩端的電位器,那麼流過光電管的飽和電流(每秒鐘逸出金屬表面的電量)約為:I=ne=1016×1.602×10-19=1.602×10-3A。這是完全可以觀測的電流強度,再者如果入射光的強度越強,光電流也越大;如果是多電子原子,則光子被吸收的機率也更大,光電流也越強;光照射金屬的面積越大,電流也越強。
 上面的簡單估算,學生要用到光強度、愛因斯坦的光子假設等物理規律,還要用到量綱分析,近似理論等,通過估算,加深了對光電效應的理解,鍛鍊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習興趣。
2.6電學實驗中的估算
一電流表的內阻約在1—2kΩ範圍內,現在要測量它的內電阻,提供的器材有:
待測電流表G(量程200μA)
電阻箱R(0—9999Ω)
滑動變阻器R1(0—50  1A)
滑動變阻器R2(0—1kΩ  0.5A)
電源E(4V,內阻不計)
開關S,導線若干。
 如何設計最佳的測量電路呢?測量G表內阻可供選擇的電路有兩種,如圖2和圖3所示。我們要作一些估算,然後設計最佳的電路。如果採用如圖3所示的電路,從原理上講,因為電源內阻不計,所以只要兩次改變電阻箱R的阻值R1,、R2,,同時記錄G的讀數I1、I2,則
 I1(R1,+ Rg)= I2(R2,+ Rg)
 故,
也可以測量。可是電路中的最小電流,即大於電流表的量程,所以不能測量。於是只能採用圖2的電位器電路。此時,若調節電阻箱的阻值,即使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不動,電阻箱所在支路兩端的電壓也會改變,但若選R1,由於R1<< Rg,R1與R+Rg並聯後的電阻幾乎為R1左半部分的電阻。若改變變阻箱的電阻,並聯電阻幾乎不變,所以滑動變阻器的輸出電壓幾乎不變,所以可以用來測量Rg。方法是: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調節到某一位置,使示數恰當,然後調節電阻箱為某一值R1,,讀出示數Ig1,再調節電阻箱為另一值R2,,讀出示數Ig2,則
 Ig1(R1,+ Rg)= Ig2(R2,+ Rg)
 有
2.7人體所需熱量估算
 其實,現實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培養學生運用估演算法,養成“悟物窮理、勤于思考”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與能力大有益處。例如你從偵探小說中得知死屍在半天時間體溫降到室溫,則可否估算出一個人維持其體溫每天要吃多少食物?分析:設屍體的質量m=60kg,由於構成人體相當大部分的物質是水(約佔65%以上),故可認為人體的比熱C=4.2kJ·kg-1·k-1,人體溫是310k,設室溫為300k,所以屍體在半天內放出的熱量為
 Q1=cm (T2-T1)=60×4.2×(310-300)kJ=600×4.2kJ
 考慮到人體溫度恆定,則維持恆定體溫一天需要的熱量為:
 Q=2Q1=1200×4.2kJ
 這數大約等價於60w的功率,若再除以體重,得單位體重的.基礎代謝率0.97w/kg。如果按葡萄糖的燃燒值q=3.81×4.2kJ·g-1,維持體溫一天需要的葡萄糖為:
 M=Q/q=1200×4.2kJ/3.81×4.2kJ·g-1=0.31kg
 一個20歲的男子靜臥時的代謝率,實際資料約為1.1w/kg,亦即按以上方法估算,資料稍小了一點。按法醫學,屍冷是個較複雜的問題,因數很多,除環境外,屍體的年齡、胖瘦,死因等都會影響降溫的速度。此外身體各部位,體內各器官,降溫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奢望上述估算會很精確,但這樣的估算足以顯示出我們對一個實際問題的洞察力.
3  提高估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課本中或生活上都有很多情境,只要我們善於啟發、引導,學生的估算能力是容易提高的。當然教師除了課堂啟發、引導外,還應當讓學生掌握如下若干方法:
 (1)直接記住一些基本常數,重要單位的換算率,以及在本人生活經歷中有過特殊接觸的事物的數量級。這是進一步對其它量作估算的出發點。如光速C=3×108m·s-1,萬有引力常數G=6.67×10-11N·m2·kg-2,普朗克常數h=6.626×10-34J·s,電子電量e=1.602×10-19C,地球半徑R=6.4×106 m, 地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 g=9.8m/s2等。
 (2)要留心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的數值範圍或數量級,以便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心中有“數”。
 (3)在尋求量與量的相關關係時,常要藉助物理規律、量綱分析、現象類比、近似理論等採取一定的近似方法,建立適當的物理模型,作一些精確計算,做到“粗”中有“細”。
 實踐證明,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運用估算來解決學習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可以加深我們對物理現象的實感,從而增進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
  參考文獻:
1 Giovanni Battimelli(著),宣桂鑫、張治國(譯).物理學中的定性方法.物理教學,2002,(12):34.
2  趙凱華.定性與半定量物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