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得稅會計的實務分析

才智咖 人氣:8.29K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所得稅會計的成因,然後就所得稅會計核算通過例題做具體解析,最後結合實際工作,提出企業關於所得稅差異設定臺帳的構想,以及關於企業自查所得稅的建議。

對所得稅會計的實務分析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處理;暫時性差異;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自查。

一、所得稅會計的成因

所得稅會計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會計收益與應稅收益存在的差異所致。會計收益和應稅收益是經濟領域中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規範不同的物件,體現不同的要求。

二、所得稅會計核算解析

企業進行所得稅核算時一般應遵循五個程式步驟。

(一)確定資產及負債的賬面價值

按照相關會計準則規定確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負債專案的賬面價值。

(二)確定資產及負債專案的計稅基礎

按照會計準則中對於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方法,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確定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專案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稅所得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未來不需要繳稅的資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稅所得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用公式表達為:負債的計稅基礎=成本-以前期間已稅前列支的金額,即未來不可以扣稅的負債價值。

(三)確定暫時性差異

在確定了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後,接下來就應分別確認其所引起的暫時性差異。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未作為資產和負債確認的專案,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屬於暫時性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暫時性差異會逐漸轉回或消除。按照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兩種。對這兩種差異的理解,應始終把握這兩種差異均分別針對企業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而不是針對企業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這是許多初學者的誤區.

1.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由於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稅所得額,相應減少企業未來期間的經濟利益流出即應交所得稅額,因此,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當期,應將其對所得稅的影響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其計稅基礎。

2.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由於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增加未來轉回期間的應稅所得額,相應增加企業未來期間的經濟利益流出即應交所得稅額,因此,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當期,應將其對所得稅的影響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納稅差異通常產生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其計稅基礎;二是負債的賬面價值小於其計稅基礎。

無論資產或負債,均應首先確認其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根據其各自的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分別確定各事項到底是屬於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還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進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確定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

(1)資產的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

某資產的計稅基礎=該資產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該資產成本-該資產以前期間已稅前列支的金額

對於資產而言,產生暫時性差異會出現兩種情況,即要麼資產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要麼資產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無論哪種情況,均可用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來判斷該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會導致企業多交稅還是少交稅,進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2)負債的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

一般的負債專案,其確認和清償不影響所得稅的計算,如應付賬款、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等,計稅基礎即為其賬面價值。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影響損益,並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存在差異。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負債專案主要有因銷售商品、提供售後服務等原因確認的預計負債、預收賬款等。

對於負債所引起的暫時性差異,同樣也可以從該負債的未來可稅前列支金額入手。

對於負債而言,產生暫時性差異會出現兩種情況,即要麼負債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要麼負債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無論哪種情況,均可用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來判斷該暫時性差異在未來期間會導致企業多交稅還是少交稅,進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四)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

當期應交所得稅是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和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的應交所得稅額。用公式表示為:

當期應交所得稅=當期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所得稅稅率

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會計處理與稅法、行政法規不一致的(俗稱永久性差異),應當依照稅法、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故企業年末彙算清繳時,應先將這部分“永久性差異”進行調整,然後再分別調整上述的暫時性差異,從而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與當期應交所得稅額。

(五)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企業在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即當期應交所得稅)以及遞延所得稅費用的基礎上,應將兩者之和(或差)(指所得稅費用轉入本年利潤的淨額),確認為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專案的金額,用公式表示: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益

以上公式計算結果如為負數,則為所得稅收益,在利潤表中,所得稅收益應在“所得稅費用”專案以“-”號列示。

三、所得稅會計實務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