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精選6篇)

才智咖 人氣:1.5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精選6篇)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1

為了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深入地瞭解和鑽研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顯性的數學知識的教學,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培養。轉化思想是數學思想的核心,在教學中,始終緊扣“轉化”這根弦,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教師應把隱含在知識中的轉化思想加以揭示和滲透,讓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作用,體會運用轉化思想的樂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整體把握,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轉化思想

數學知識中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都是明顯地寫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數學思想方法卻隱含在數學知識體系裡,是無“形”的,並且不成體系地散見於教材各章節中,關鍵是教師如何去發現、發掘教材中蘊含的轉化思想。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系統的梳理,在理清知識網路的同時系統瞭解數學思想方法在國小各階段、各章節中的分佈,例如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中,加法與減法的轉化、乘法與除法的轉化,分數與小數的轉化,除法、分數與比的轉化,二維空間(平面圖形)之間的轉化、三維空間(立體圖形)之間的轉化、二維與三維空間之間的轉化,數與形的轉化等等。這樣才能結合雙基的教學,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逐步培養他們初步地掌握相關的轉化的思想和方法。

數學教學論告訴我們,數學知識是數學思想的載體,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時要注意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把隱藏於知識背後的思想方法揭示出來,使之明朗化,這樣才能通過知識傳授過程達到思想方法教學之目的。因此一節課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考慮滲透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怎麼滲透、滲透到什麼程度,老師都應有一個精心的設計和具體的要求。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可以設計如下相關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初步理解化歸思想,掌握方法,滲透“變與不變”的函式思想;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探索途徑,在教學中靈活應用轉化思想

教學實踐經驗證明,要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轉化思想,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其關鍵在於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探求相應的途徑和方法,科學地歸納整理,不斷加以完善。

任何客觀事物都具有特殊和一般兩方面的屬性,特殊性既寓於一般性之中,又從某些方面反映著一般性。

運用轉化思想,既可以實現一般向特殊轉化,使需求解的具有一般性的問題轉化為特殊形式來解決;也可以運用特殊向一般的轉化,通過解決一般性問題而使得特殊問題得到解決。如,低年級數學中關於數的性質、簡單四則運演算法則等規律性知識的教學,常常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把問題轉化為特殊的、個別的應用題或圖形、算式研究,通過觀察、計算、分析、比較,然後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而關於圖形認識的教學,一般都是通過對具體的、個別的圖形的分析和研究而歸納出圖形共同的本質屬性。 整體與區域性的轉化是轉化思想常見的形式之一。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方法,可以將較複雜的數學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問題來求解,這些解的組合便是原問題的解;也可以將原問題的區域性或某些因數適當變換,轉化為新問題來求解。這兩種變換的目的都是用分解實現轉化的。有時把待求解的數學問題與其他問題結合在一起作綜合研究,或通過範圍更廣泛的問題的求解,以實現原問題的解決,這樣的變換就是運用組合實現轉化。分解與組合都是使所研究問題的關係或結構發生變換,以創設實現轉化的條件。

人的認識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解決數學問題可以運用高階向低階轉化的方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解方程所運用的消元、降次以及解決空間問題的降維等方法,都是高階向低階轉化的方法。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也廣泛運用了這種轉化形式,使問題得到簡化。如“乘法口訣”的教學,要根據乘法的意義,把乘法轉化為相同加數求和,從而編出口訣。

三、豐富體驗,引導學生自覺應用轉化思想

通過平時的教學滲透,可以說學生對轉化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他們的認識是比較膚淺。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應用轉化思想學習數學的優勢,才能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轉化思想,並且有意識、自覺地加以應用,在其頭腦中得以生根開花。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後,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並加深體會、運用轉化思想,我及時設計了這樣幾道題:①2的4倍是多少?②6的8倍是多少?③4的1倍是多少?④9米的5倍是多少米?⑤3元的7倍是多少元?先請學生說說這些都是我們剛剛學到的“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知識,再引導學生回顧剛才是如何學習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進一步使學生明確:要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時,可以轉化為已有的知識“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即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會轉化思想。最後啟發引導學生用剛學的思想方法,解決上面五道題,增強了學生運用轉化思想的意識,培養了自覺靈活運用轉化思想的好品質。

正如著名的數學家喬治·波利亞所云:“完善的思想方法猶如北極星,許多人通過它而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挖掘數學知識中所蘊涵的轉化思想及其它數學思想,把握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機會,增強學生主動運用數學思想的意識,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2

國小是學生正式學習數學的開始階段,但由於學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需要從最為基礎的運算開始學習。因為最基礎的知識點一般趣味性也較低,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數學教師應該發散自己的思維,完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簡化基礎知識的難度,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教學情境的設定是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筆者在本文中主要分析教學情境在國小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和發展。國小數學知識點是深入學習數學的基礎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內容。計算能力、解應用題能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正是因為國小數學知識點和生活實際相關聯,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在講解知識點時,搭配各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找出解決問題的切入口,逐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良好的課堂氛圍以及友好的師生關係是有效進行情境設定的重要條件。筆者主要從這兩方面出發,提出具體的方案來促進情境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一、精心設定課堂匯入,完善教學內容

一般情況下,國小數學的課堂時間控制在四十分鐘,對於國小生而言,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既可能是漫長的,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關鍵在於數學教師的組織安排。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自然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感,而有趣的教學方式則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對數學教學充滿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數學教師應該注重課堂開始的匯入部分,精心設定課堂匯入的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整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數學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或者是回顧上節課中知識點的方式來進行課堂匯入。第一種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課堂匯入可以將問題的內容設定和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並且先以故事或者交談的形式進行陳述,然後在最後順著敘述的內容引出題目,啟發學生思考,逐步將學生的思路引向本節課的知識點上。第二種以回顧上節課中知識點的方式來進行課堂匯入,這種方式對數學教師而言操作較為簡單。教師可以點名幾位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公式的默寫,例如在上節課中,數學教師教授學生乘法口訣表的背誦和應用,那麼數學教師可以讓三位學生分別到講臺上默寫以1、2開頭的公式、以3、4、5開頭的公式以及6、7、8、9開頭的公式。課堂匯入結束之後,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也得到充分的開發,數學教師可以有效地展開情境的設定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增加課堂和課後的交流,建立友好關係

數學教師在打造情境的過程中,會涉及與學生的語言交流以及肢體交流。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和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才能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指揮學生進入到自己設定的情境之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來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採用兩種方式進行交流,第一種也就實施起來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課堂互動。數學教師既可以通過組織遊戲的方式來和學生進行互動,也可以通過肢體眼神的交流來實現互動。第二種方式是和學生進行課後的交流,談話。數學教師可以在學期的開始制定一張計劃表,每週選擇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以及學習指導。這樣在半學期內可以迴圈地進行多次溝通。單個人進行溝通可以提高溝通的效率,學生也會認真對待數學教師的問題,對數學教師產生信賴感。無論是哪種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師生之間的友好關係。在師生關係友好的狀態下,數學教師可以高效地指揮學生完成指定的動作或者思考,很快進入到情境之中,提高教學情境的有效性。

三、採用講故事的形式,設定精彩的情境環境

數學教師需要通過改變外界的環境來營造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數字與生活的聯絡,從而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教師可以講述身邊實際發生的事情來引發學生思考,也可以虛構一些故事,讓故事情節往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來活躍課堂氛圍,構造符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情境。例如,當低年級的國小生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暑假旅遊的故事,將車票或者是景點門票價格設為題目的核心,將學生帶入到暑假的情境之中,一邊想象情境,一邊計算情境中發生的數學關係。

四、巧用多媒體裝置,營造有趣的情境

多媒體的功能多種多樣,在數學教師進行情境設定的環節中,部分功能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但前提是數學教師需要對計算機的運用有著最基礎的掌握,可以靈活地操作多媒體。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完成上述的任務,例如講故事的任務,設計課堂匯入的任務等。當然,數學教師務必要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合理挖掘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情境的其他作用。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視訊功能來進行教學情境的設定,播放動態的圖片,或者是播放短小的視訊來介紹一些生活問題,結合生活中人們的日常活動,來促進學生對數學關係以及數學公式的理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採用情境教學模式之前,數學教師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開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有效地融入教師所打造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和教師的友好關係也是本文分析的重點,只有學生對數學教師產生認可和信賴感,才能更好地服從數學教師的指令,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情境,最終跟著教師的節奏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師的教學靈感是源源不斷的,在教師進行教學情境設定的同時,也會根據課堂的突發情況做出策略調整,從而不斷衍生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來實現課堂情境的打造。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3

概念圖,是一種以一個節點代表具體知識點,用帶有方向的線條連線表示相互關係的圖形,將知識點之間的連線用一種網路化的方式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概念圖具有層次分明、概念明確、條理清晰的特點,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性記憶。對於國小生而言,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比較有限,這樣的工具符合符合國小生的學習特點,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那麼我將針對國小數學教學,淺談如何有效應用概念圖。

一、概念圖在預習中的應用

對於學生來說,為了在課堂上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常常會在課前進行預習,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缺乏預習的技巧,使得在這個環節中似乎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那麼現在教師可以用概念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預習。就以“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這一章會引導學生學習相關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需要學生完成記憶。那麼對於這些基礎性的內容,教師則不需要在課堂上做過多的講解,而讓學生在課前來學習。於是教師可以將每個節點內容設計成為一個圖形的相關知識,比如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將它們的相關性質與面積公式都列舉一旁,隨後再利用線條連線,搭建其中的關係,學生在課前可以有效地預習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不用再過多地強調了。通過這樣的方式,用概念圖引導學生有效預習,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概念圖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概念紛繁複雜,教師要進行教學的內容實在不少,如果單一地完成理論式灌輸,很難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利用概念圖則可以將知識有機連線,並且層次清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就以“分數的意義與性質”的教學為例,這一章要傳授學生有關分數的知識,學生在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會感覺很茫然,教師要藉助概念圖提升學生的理解效率。教師將“分數”作為中間節點,以分數的基本知識作為分支發散出來,用箭頭進行連線,比如“分數的概念”、“分數的性質”、“分數的運用”等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概念圖一網打盡,並且實現知識點的有效連線。同時在每個節點中,教師都將具體的例項補充在圖圈內,實現直觀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將知識點進行梳理,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清晰地認識與理解知識點,實現理解性記憶,而不是過去的死記硬背,創造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概念圖在解題中的應用

知識學習了之後更重要的就是運用,要運用好各個知識點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過去的實踐中,學生學懂了知識,但是在用的時候就不知道從何用起了。這時,教師要運用概念圖幫助學生更好地解答習題。就以“追擊問題”為例,例如在五年級教學中,有這樣一個追擊問題:小明家距學校2000米,小紅家距學校1600千米,小明步行速度為50m/min,小紅步行速度為40m/min,小明八點從家裡出發到學校,問小紅應該幾點從家裡出發才能剛好與小明同時到達學校。在這道題中明顯饒了幾個彎,迷惑了學生,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梳理題幹中的邏輯關係。教師先將“同時到達學校”定為概念圖的核心節點,隨後從題目中挖掘主幹內容作為次要節點,再代入題目中梳理,找到邏輯關係用線條連線,於是很快地找到解題的突破口。通過這樣的方式,運用概念圖從體感出發,梳理邏輯關係,更容易找到解題的關鍵,提高解題效率。

四、概念圖在複習中的應用

複習是重溫知識、深入探究的過程,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對於學生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基於學生複習狀況不佳的情況,教師也可以用概念圖來提升學生的複習效率。就以“應用題”的教學為例,這類題型主要考察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複習的效果更加重要。於是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張有效的應用題複習概念圖,教師將核心節點定為“應用題”隨後發散出“工程類”、“利潤類”、“牛吃草類”、“追擊類”作為次級節點,將應用題的題型做好具體的分類,並且將經典的例題鑲嵌在這些節點的內容中,讓學生實現知識點與例題的結合,促使學生歸納總結解題的模型,提高複習的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科學的複習概念圖,有利於學生在課後加深與鞏固,提升複習效果。

五、概念圖在探究中的應用

探究性學習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很多時候學生因為缺乏條理而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則可以實現繪製好概念圖,讓學生按照概念圖的指示完成探究學習。就以“立方體的體積”的教學為例,這一節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瞭解求立方體體積的方法。於是教師可以將“立方體體積”作為核心節點,隨後散發的次級節點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等,學生按照這樣的聯絡利用教材進行探究,深入挖掘其中的內容。隨後,學生將自主探究的成果補充在節點圖中,將內容進行完善。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規律地進行探究,通過自主探究再來完善概念圖,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利用這樣的方式,提高了探究性學習的效果,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國小數學的學習過程,是認識知識構建數學思維的過程,機械的學習方式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而利用概念圖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性記憶,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並且結合國小生的學習特點,概念圖相比其他學習工具體現更強的運用優勢。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國小數學教師要認識到概念圖重大的運用優勢,從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地應用,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翟明花.概念圖在國小數學探究式學習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12):68-68,69.

[2]崔靈靈.概念圖在國小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圓”概念的教學為例[D].河南大學,2014.(09).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4

摘 要:國小數學教學中,學具運用是幫助學生準確、完整、靈活掌握和運用概念的有效手段;運用教具演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運用學具,加強操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教具直觀教學,能解決教學中的難點;自制教具模型,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國小生的性格特點就是好玩、好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用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去束縛學生的發展,而要給學生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做到不僅重視知識教學,還要重視能力培養。學生剛開始學習國小數學的時候對一些基礎知識沒有任何瞭解,所以難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茫然、無法理解等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藉助學具進行教學。學具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課堂動手的機會,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堂,讓學生通過學具更加透徹地瞭解了知識。

一、運用學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堂上津津有味地講解,學生就負責認真聽講,但是國小生的特點就是不喜歡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他們也想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學具是國小數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工具,學具的運用就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了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跟上老師的步伐,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學具進行學習就好像在課堂上讓學生做遊戲一樣,所以說學具這一教學工具一定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圖形的拼組》這個新課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都準備一些紙片和剪刀。紙片的形狀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圓形,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用紙片做出自己想做的東西,這樣學生一聽說要動手做小東西肯定會很感興趣。然後再根據教材上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摺疊、剪紙等步驟將紙片做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如果教學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將圓紙片轉變成正方形。這樣在數學學習的時候學生就會抱著輕鬆、快樂的心理去學習,就會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喜歡上數學課堂和數學的學習。另外,在學生動手和思考的'過程中就會慢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以及動手操作能力,這些在以後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是很重要的。

二、運用學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國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國小生對數學並沒有任何的瞭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對教材上的某些知識感到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是抽象的,但是學具卻是形象的,教師可以利用學具讓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可以看到、摸到的直觀、形象的事物,這樣國小生就會更容易理解。例如,在學習《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時候,數字是國小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在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給學生說1、2等數字,學生一定會不知道這些數字到底代表什麼,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學具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數字,明白數字代表的含義。在數字認識和加減法學習的時候,小木棒是一種很好的學具,既可以讓學生通過小木棒的數量認識數字,又可以通過增加小木棒或是減少小木棒的形式讓學生清晰地明白數字之間加減法的本質。國小階段學生剛開始學習數學,一切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的抽象會讓學生不知所措,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能清楚地瞭解知識、看到知識的本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學具,讓學具成為學生學習中最好的工具。

三、運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被重視,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對數學難題,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提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學具,讓學生獨立地去探究數學知識,這樣就可以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探索和創新的空間,學生的思維就會慢慢地發散,而且在通過學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瞭解會更透徹,就會產生更多的想法,同時在數學問題上就會有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給每一個學生一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形式發現兩種圖形的不同,相信每一位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學生獨立探索的過程就是通過學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通過實物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探索出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國小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想象力強、抽象感差等特點可以看出運用學具進行數學教學是一個很有效的教學途徑。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發現教材中和學具的聯絡點,然後在教學的時候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靈活地運用學具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投入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5

一、國小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經過教育改革的國小數學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忽視過程的體驗。數學教師比較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於知識的形成過程一般選擇忽視,或者只是輕描淡寫的提過,並沒有動手實踐的環節。例如有的數學老師在講對稱時,只是讓學生看幾幅對稱的圖片,不到兩分鐘就講對稱與對稱軸了,沒有讓國小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體操作,沒有交流與溝通思考的過程,這樣學生只是學會了結論,對於自學能力沒有得到提高。

2.情境創設形式化,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一些數學老師的創設情境只是一種形式,沒有合理的設計情境,覺得情境可有可無,只是一句帶過,甚至只是形象加習題,例如,老師說,同學們,今天熊大和我們一起上課,大家開心嗎,正當學生興趣高昂的準備聽課時,老師展出的卻是熊大頭像加上節的複習知識,熊大的頭像加今天的知識,整節課就是每張ppt上有個熊大的頭像,這樣不僅不會提起學生的興趣,還會讓學生覺得厭倦、乏味,學習的熱情也會被打消。

3.不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有的老師在講案例或情境圖時,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從哪個方面思考,這樣學生得到的資訊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縛學生的思維方式,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沒有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課模式。老師應該做好引導者和組織者。

4.不注重合作學習。一些老師覺得合作學習浪費時間而且課堂秩序會打亂,合作學習需要解決很多的問題,因此很少實施合作學習,或者只是在下課以前簡略的提一下,讓學生自己下課分組自己交流,下次上課也沒有提及,學生下課根本不去實施,合做學習並沒有得到實施,有些數學老師即使在課上進行合作學習,也沒有很好的計劃和研究,只是隨性看時間還多,就進行一次,沒有明確的分組與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題目之後就不管了,只在最後讓學生回答結果,這樣,一些學生為了偷懶或者學習不好,在合作學習中什麼也沒幹,只是看著,享受小組成果,也沒有過程記錄,一般一個小組只是組長在忙碌,沒有合作沒有交流,老師在活動中沒有巡視和維持秩序,學生把活動作為自己玩的時間,活動中一些問題老師也沒有發現,更加沒有結束之後的反思與總結,這樣的合作學習除了浪費時間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環節中,學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結果除了組長,其他的學生都在東張西望,還有學生一直盯著老師看,白白浪費時間。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生本理念下學生是在“做”數學,學生聽見的、看見的一會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會理解了,才會記住了,才會應用。看似浪費時間的實踐事實上比講了很多遍仍然記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國小生通過動手動腦,總結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講長方體時,在上節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任務,什麼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哪些性質,在我們身邊那些是長方體,在上課前,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成果,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長方體兩個對立的面的面積一樣,有的說我們的教室是長方體,有的說黑板是長方體,馬上有學生反對說黑板是長方形。這樣,國小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對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有了在學習中總結的問題,在上課聽講時,更有側重點,老師通過學生的交流,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有了瞭解,對於學生遇到的問題可以深入的講解,對於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可以簡略帶過,這樣,並沒有因為課堂交流而浪費時間,反而對於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於感興趣的東西學習比較快,對於枯燥的知識不愛學習,一些數學不好的學生都反映數學很無聊,沒意思,提高學生興趣,首先,對於情境的設計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設計的首要原則是生活化,不要讓學生覺得數學是編寫的,例如某老師在教學生“第幾”時,設計的教學情境是動物賽跑,結果是小雞第一,小狗第二,小貓第一,馬上會有學生說,小狗跑的比小雞快,雖然這是虛擬的情景,但最好還是實際的,否則,不瞭解的學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學到虛假的知識。老師要在課下多與學生交流,蒐集學生感興趣的點,儘量在情景的設計上與學生的興趣相關。另外,國小的年齡跨度比較大,老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因素,六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學生思維。國小數學教學的任務除了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時要注重開拓學生思維,不要束縛其想象力,在講解知識、進行提問時,儘量不要設定許多規矩,要學生髮揮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錯的也有收穫。例如,在講梯形面積公式時,不要告訴學生可以補形,或分割,一旦告訴他們“補”“、割”,就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這個四邊形我們沒學過,誰有辦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積嗎”,這樣學生在沒有邊界的範圍內發揮想象力來求面積,無論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學生的思維都得到發散,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有利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鍛鍊交往能力,培養創新、競爭意識,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在合作學習時,數學老師要注意把合作學習作為一件正式的課堂教學來進行,在課前做好計劃,明確沒組的人數及活動時間等等,在進行中進行巡視,及時觀察活動存在的問題並解決,要求學生進行明確的分工,儘量讓每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活動結束後要及時總結。可見生本教育理念運用到國小數學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教學。

談轉化思想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篇6

電子書包是一種專門為學生開發的,學習課堂知識的軟體,目前電子書包具有教室控制系統、測評系統、雲端書櫃系統、家庭聯絡簿平臺這四項功能。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套應用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資訊科技的教學輔助系統。

一、應用電子書包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數學概念,國小生有時很難迅速理解教師講授的數學概念,這是由於國小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能迅速理解抽象概念。數學教師可應用電子書包的直觀性引導學生快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國小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分一分》這節課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裡,數學教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分類的要點,學生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要根據顏色、形狀、功能給事物分類。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概念,需要為學生準備大量的教學器具。無論應用以上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會花費很多教學時間,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用電子書包學習,電子書包中的多媒體技術就會成為教學“道具”。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啟電子書包某個章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一頁,學生在這一頁中能看到各種顏色的道具,於是理解了嘗試用顏色分類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看下一頁,下一頁有各種形狀的道具,於是學生理解了按形狀分類的問題當學生掌握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入綜合學習的章節,這一章節中有一個模擬的真人房間,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房間中有哪些事物,應用哪種分類的方法最為妥當。國小數學一些知識對學生來說過於抽象、過於深奧,學生有時不能迅速理解。國小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啟電子書包,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學習,多媒體技術具有聲光效果、動畫效果,它能用最直觀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應用電子書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數學習題

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會用做數學習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絕大多數的學生不愛做習題,他們會用消極的態度對待習題,這是數學教師教學的一個障礙。應用電子書包,教師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做習題。以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做兩、三位數的加法為例,教師需要學生做海量的計算題以培養數學直覺性,讓學生遇到不太複雜的加法運算時能迅速用心算解決數學問題,而不必借筆算解決數學問題。部分學生對這種作業有著強烈的排斥感,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計算技巧,為什麼還要反覆做習題。學生排斥做數學題,便不能通過持續練習訓練出數學直覺。在遇到學生不願意做數學習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啟電子書包。電子書包中有非常有趣的教學小遊戲,比如有一款遊戲叫“撒錢”,這款遊戲是在一段時間內,螢幕會出現大量不同形狀的“錢”,學生必須在“錢”落下以前點選形狀相同的“錢幣”數額,然後點選正確的計算結果。學生計算正確的數值越多,“撿”到的錢幣就越多。比如,當天空出現35、47、84、95這幾個方形的數字時,學生可優先選擇95+84=179、35+47=82這兩種計算方案,或者選擇其他的計算方案。如果錢幣撒下來直至落下,學生都沒有點選,或者學生點選了但是沒有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就等於學生沒有“撿”到錢。學生找到最優的計算方案是最多的“錢幣”,以便能夠順利完成遊戲任務。這款遊戲可重複玩,數字隨機,有分數獎勵。學生應用這款軟體做數學題時,就像玩遊戲一樣開心,不會覺得做數學題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電子書包中有各類趣味習題,在學生不願意做數學作業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電子書包做趣味習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三、應用電子書包引導學生主動拓展數學文化

數學知識在形成過程中,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時時刻刻給予人們啟示,它們是現代數學知識的基礎。國小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有時難以完整地為學生講述數學史,為了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呼叫電子書包中的數學資料瞭解數學史。以國小數學教師為學生講解圓周率的知識為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難以為學生講述圓周率在中國天文計算中的應用、張衡及劉徽等科學家對圓周率的認知、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過程,更難以詳述圓周率在現代美術中的應用、對現代數學知識的啟示。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電子書包中的資料來認知。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圓周率與連分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中存在的藝術美、邏輯美。國小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弱,教師如果引導學生看數學資料,需為學生選擇圖形較多、文字淺顯生動的資料,要結合數學習題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數學資料,一邊思考數學問題。比如,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圓周率的資料後,可讓學生思考數學習題:現在有一個長32cm、寬20cm的長方形紙片,請問最多可用這張紙片剪出幾張半徑是2cm的圓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教師結合數學題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文化資料,可讓學生自我檢測自主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