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8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談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論文

摘要: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首先概述了生活化教學,然後提出了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包括貫徹生活化理念,縮小生物學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生物生活化實驗,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教學情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社會各界對現階段高中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出改變,通過不斷創新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生物是高中眾多學科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但想要學習好生物這門課程,還是要講究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地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生活化教學概述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課堂學習內容與生活相融合,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代入學習內容,使課堂內容緊跟生活,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意識。通過將課堂知識立足於生活之上,增強了學生對於新知識的認同感與求知慾。生活化教學以教材知識為媒介,以強烈的生活意識為互動,謀求科學世界與社會人文的融合,在進行知識傳播的過程中無形中促進了課堂與生活的協調發展[1]。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探究

(一)貫徹生活化理念

地球上生存著上億種生物,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員,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路邊綠化帶裡的各種植物,野外千姿百態的菌類,這些都包含著豐富的生物知識,由此可知,生物知識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因此,教師生物課堂教授知識時並不需要過於偏離生活。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生物知識進入人們的生活,例如,牛奶為什麼會變酸,米飯與其他澱粉類食物為什麼經過咀嚼後會變甜,酒是如何經過大自然的作用釀造出來?生物其實並不遙遠,通過生物課堂提出這些生活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與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形成生物知識非常有趣且實用性很高的想法,進一步縮小生物學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2]。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運用生活例項進行生物生活化教學時,創設生活化情境實則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生物教學,利用多樣化、生活化的嘗試切入課本知識,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學習生物知識。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以生活化的例項為教學背景,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例如,在生物必修一中學習“無線增殖的細胞———癌細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聽說過的癌症患者,想一想這些患者當時的生理狀態,從而讓學生能更切身地體會到要從生活中遠離致癌因子。教師利用生活例項創設癌細胞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並懂得生物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這樣在學習癌症的防治方法時也會更用心。

(三)開展生物生活化實驗

新課標》明確指出,使用學生身邊隨處可得的材料與物品開展探究活動和實驗,可以縮短生物實驗與生活間的距離,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按照這一思路,教師在開展生物實驗時,應採用生活化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生活案例,在實驗中多使用生活器材和生活用具,並且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生物實驗教學中安排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例如,在探究“酵母的呼吸方式”時,教師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來進行實驗設計,在設計實驗時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與器具開展實驗,如利用白糖、純淨水、乾酵母、澄清石灰水等開展試驗,探究酵母是如何進行呼吸的。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失水和吸水”時,教師可以用農業生活中的“燒苗”現象為引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到生物既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實驗中引入生活案例,可以讓學生知道植物的生命活動需要水,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與細胞的結構密切相關,能讓學生建立起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三、結語

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使高中生物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同時,教師進行生物生活化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另外,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主動地將生物知識與生活聯絡在一起,嘗試著運用生物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師通過開放式的課堂引領學生思考生活與生物的關係,將生物問題與生活問題相聯絡,讓學生真正領略生物學習的趣味。

參考文獻:

[1]付藝偉.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化教學[J].赤子(中旬),2014(3):81-82.

[2]樊慶德.淺談“生活化教學”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