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區發展工業旅遊的現狀與對策

才智咖 人氣:2.68W

論文摘要:文章從工業旅遊的概念入手,介紹了工業旅遊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分析了青白江區開展工業旅遊的條件與優勢,提出了青白江區發展工業旅遊的對策。

青白江區發展工業旅遊的現狀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工業旅遊,現狀,對策

工業旅遊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由最初的汽車行業波及到其他工業領域,逐步深化為工業旅遊,現已逐步成為旅遊產業中的一個極具活力的“增長點”。青白江區是國家“一五”期間規劃建設的老工業基地,主要以冶金、建材、機械、化工為主導產業,工業增加值佔到GDP的70%以上,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大力發展工業旅遊有利於經濟轉型和地區知名度、美譽度的提升。

一、工業旅遊的概念與國內外發展現狀

(一)工業旅遊的概念。工業旅遊是指工業企業以工廠風貌、建築環境、設施裝置、工藝流程、企業文化與經營管理等工業資源為旅遊吸引物,使遊客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樂趣,從而滿足其求知慾和好奇心的一種旅遊形式。工業旅遊的本質是一種集觀光、主題、參與、體驗於一體的特種旅遊產品,也是一種將工業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的專項旅遊活動。

(二)國外工業旅遊發展現狀。西方已開發國家將工業旅遊業稱之為“朝陽中的朝陽”產業。起源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隨著發端於英國的工業考古學的流行,工業旅遊慢慢發展起來。目前在已開發國家已經開展得相當成熟,一些企業的工業旅遊生意非常紅火。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已640多家工業企業接待遊客,開展旅遊業務。美國現代工業及其國際性企業的旅遊開發也很有代表性,如在汽車製造、鋼鐵製造、集裝箱運輸與石油煉化等領域[1]。德國已經形成了博物館模式、公共遊憩空間模式、與購物旅遊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和區域性一體化模式等四種完善的工業旅遊發展模式[2]。國外的工業旅遊是在工業比較發達,傳統工業面臨消失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其特點就表現為以工業歷史遺蹟遺址為吸引物的景點較多,帶有懷舊情緒的老年人是主要市場之一。

(三)國內工業旅遊發展現狀。我國工業旅遊興起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前景非常看好,一些有遠見的大企業陸續啟動了工業旅遊專案。四川長虹集團公司率先利用其電器生產流水線,開發了工業旅遊產品。隨後,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大型工業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等,也紛紛加入到工業旅遊的行列。2001年,國家旅遊局正式啟動工農業旅遊專案。2004年,國家旅遊局對103家工業企業授予工業旅遊示範點的.稱號。並通過《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準(試行)》,對工業旅遊示範點的各個方面做出詳盡的規定,對工業旅遊實施規範管理[2]。我國工業發展歷史短,大型工業企業有較多接待官方和業界人士的經驗,其特點就表現為工業旅遊多在行業的領先企業中開展,市場以業內人士為主。

二、發展工業旅遊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工業企業全面發展。發展工業旅遊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經濟效益。不僅拉近了工業企業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加強了企業與社會的交流和溝通,而且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和產品形象,促使企業轉變觀念、提升管理水平[3]。並且有助於推廣優勢企業的管理經驗,這對改變我國目前企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的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二)拓展旅遊業發展領域。工業旅遊可以進一步完善旅遊產品結構,使得單一的旅遊專案向多元化發展,形成旅遊專案的優勢互補。工業旅遊作為全新的旅遊專案,還帶動了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增加目的地客源,延長遊客停留時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個別地區旅遊資源不足的壓力[3]。

(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旅遊產業是順應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而產生的,是由屬於第二產業的工業和屬於第三產業的旅遊業相結合而催生的新興業態。發展工業旅遊,將第三產業引入第二產業的發展中,既可促進工業產業結構向高階發展,又可實現價值鏈向兩端的延伸,優化地方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還可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轉型提供新的機遇。

三、工業旅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總體規模偏小。工業旅遊在我國開展時間僅僅十幾年,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工業旅遊總體起步較晚,工業旅遊景點、企業博物館普遍年輕。與歐美已開發國家30%以上企業開放工業旅遊相比,我國開展工業旅遊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4],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發揮經濟帶動作用和擴散效應。

2.推廣意識不夠。由於在目標市場的定位上的侷限性,現階段的工業旅遊普遍都是側重於企業或政府之間的參觀與交流,多屬商務旅遊或公務旅遊的性質,對大眾客源市場重視不足,開發力度不夠[5]。工業旅遊作為一種尚處於產品生命週期第一階段——介紹期的新旅遊形態,企業對於自身工業旅遊產品的宣傳和推廣意識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旅遊的發展。

3.產品型別單一。大多數企業還處於摸索階段,大多數工業旅遊產品的內容為參觀生產過程,遊客的參與性不強,積極主動性也未被調動起來,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限。而單一的內容也直接造成了旅遊者在景點逗留時間太短,無法給旅遊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體驗,從而也更不可能引起旅遊者再次消費的需求。

4.市場化程度低。工業旅遊景點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工業旅遊僅僅被看作企業一項業務而不是一種新興業態,所謂的旅遊活動尚停留在企業後勤服務階段,既沒有體現市場的需求,也沒有體現客戶群體的需要。並且受政企不分等原因的影響,對工業企業進行考察、指導、參觀等活動,被制度化為企業經營的一部分,而許多企業開展的工業旅遊就是建立在這種傳統接待體系上,工業旅遊的產業化水平提升和市場化程度深化都受到嚴重製約。

四、青白江發展工業旅遊的優勢

(一)工業基礎雄厚。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青白江區已聚集了一批帶動性大、關聯性強的知名企業,特別是擁有全市首家銷售收入過百億的工業企業攀成鋼釩公司,玻纖行業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團成都公司,全國重型汽車產銷量第一的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全國最大的綜合玻璃生產企業臺玻成都公司,全國最大的鐵路風電軸承生產企業成都天馬鐵路軸承有限公司,全國特大型化工企業川化集團,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重型裝備企業成都天保重灌股份有限公司,全省唯一的抗震節能房屋研發生產企業中國建材集團等大批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基本形成領先西部、輻射全國的新型材料、新能源裝置製造、新型住宅研發生產、商用車製造、精細化工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二)旅遊資源豐富。青白江區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存留唐、宋、元、明、清等歷代古蹟遺存,與廣漢三星堆文化和成都金沙文化兩大古蜀文明之源一脈相承。既有成都範圍內集中分佈的漢墓群、三國旱八陣圖古遺址和文廟、武廟等古建築,又有佛像精美的明教寺覺皇殿、川北最大的清真古寺、全省至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代縣一級最高學府繡川書院和省級文保單位家珍專祠等。擁有按4A級景區標準打造的鳳凰湖國際生態溼地旅遊度假區、福洪鄉客家杏花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中國山地休閒運動之鄉”之稱的人和鄉,已成功舉辦櫻花文化節、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金秋菊花節、杏花節等近20次重大節會(賽事)活動,年接待遊客近600萬人次。

(三)配套設施完善。區內交通四通八達、佈局合理,成南、成綿高速公路和國道108線三條國道主幹線及省道唐巴路穿境而過,成青免費快速通道、貨運—北新幹線等多條入城通道15分鐘可直達中心城區;出川四條國家幹線鐵路有三條(成渝、寶成、達成)經過青白江,有5個鐵路車站,5條鐵路專用線。建有專用工業供水渠、生活供水渠;變電站11座、在建變電站1座,其中500KV變電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樞紐變電站之一;擁有川東南、川西北兩條天然氣輸氣幹線,配氣站10座,日供氣量1550萬立方米,是成都市最大的天然氣輸配中心和重要的能源供給基地。

(四)生態環境良好。2006年以來,青白江區委、區政府旗幟鮮明地把“生態立區”放在全區發展戰略首位,累計投資30餘億元全力構建以“綠腎”、“綠肺”、“綠屏”、“綠廊”、“綠牆”為珠、串、面的綠道體系,規劃建設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生態綠廊,全面啟動了龍泉山脈(青白江段)植被恢復工程,建成鳳凰湖生態溼地旅遊度假區一期工程,引入30餘萬株大樹進城。全區城市綠化覆蓋率增至46.11%,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33平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95.1%,“森林長在城市中,城市建在森林裡”的新型城鄉形態初步形成。

五、青白江發展工業旅遊的對策

(一)依託老廠房建設“工業遺產博物館”。對川化、攀成鋼等企業廢舊廠房進行改造修繕,通過“變廢為寶”,建設工業遺產博物館,陳列展示我國化工、冶金兩大支柱型產業的發展史。建立工業遺產評估系統,將工業遺產保護納入文化遺產保護範疇,編制遺址保護開發規劃,登記備案工業遺產,申報列入國家級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全力建設全國性工業文化教育示範基地。

(二)依託生態資源建設“工業主題公園”。以“低碳迴圈”為主題,通過利用工業廢棄物,運用藝術手法和高科技手段在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標誌性景觀,建成一座集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城市精神和市民休閒於一體的主題特色公園,用工業符號詮釋青白江五十年發展軌跡,力爭申報為國家級工業旅遊基地。

(三)依託工業基礎舉辦“工業產品博覽會”。立足青白江區載貨汽車、重灌製造、新型建材等主導產業的“兩個高階”,分年度舉辦“青白江工業產品博覽會”,邀請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和相關專家參與,打造技術領域最強、最貼近市場的領先博覽活動,在推動轄區企業整體發展的同時,借勢亞洲最大的國際集裝箱中心站和物流園區,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前沿、頂端的市場和技術服務,達到招大引強、拓展市場和擴大影響等多重目的。

(四)依託旅遊資源構築“大旅遊發展格局”。搶抓國家首批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機遇,以“生態優美、創業宜居、品質生活、運動健康、平安和諧”成都北部成德綿經濟走廊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為目標,整合三次產業的資源,對旅遊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強化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做強旅遊產業。立足生態、工業、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構築“都市型休閒旅遊+工業旅遊+歷史文化旅遊”三大基地為特色的大旅遊發展格局,有機串聯、合理佈局,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一個既獨具魅力、又個性張揚的現代化新城。

參考文獻

1 工農業旅遊發展問題研究分析[ER/OL]://

2 倪羽,重慶市工業旅遊供求分析,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 王寶恆,我國工業旅遊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廈門大學學報,General No. 160,No.6 2003。

4 楊振,我國工業旅遊產業發展與組織優化研究,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5 邱豔庭、王桂霞,淺析上海工業旅遊發展戰略及開發模式,地方經濟,2007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