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培養下屬

才智咖 人氣:5.06K

管理輔導對於企業、管理者和下屬有著“一箭三雕”的深遠意義;長遠來看,“讓管理者成為輔導師”理應成為企業極具前瞻性的明智之選。但是,面臨著諸多窘境,管理者又該如何確保輔導下屬的效果落地呢?

管理者如何培養下屬

1.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現實

改變從來都是不容易的。管理者千萬別指望,你的下屬經過一次或幾次輔導就會一夜之間發生改變,你可能需要足夠的耐心才能看到你付出心血後的成果(甚至始終不會有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管理者在輔導下屬時不得不接受的一個基本事實。

從這個事實出發,我想對管理者給出三項行動提議——

一是,要想辦法找到合適的輔導切入點,並在過程中隨時注意總結階段性成果,以及制定雙方認可的里程碑式目標和“下一步行動計劃”。

二是,要理解有些下屬的所謂“笨”,要能容忍下屬適當試錯、或階段性地做得不到位、甚至出現退步的情形。

三是,要充分尊重不同下屬的個性,善於發現下屬的點滴進步,並及時地給予書面或口頭反饋(建議更多地採取正面激勵)。

2.在輔導目標和意義上達成共識

這一建議包括兩個遞進的要點:

首先,輔導者要與下屬在以下問題上達成共識:通過輔導要解決下屬的什麼方面的什麼問題(或提升他的具體什麼能力)?問題解決(或能力提升)到什麼程度以及如何衡量?解決這些問題(或提升相關能力)對於這位下屬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意義何在?

其次,針對問題或能力提升點,輔導者要進一步明確:你所秉持的核心觀點是什麼?你希望下屬通過你的輔導明白些什麼以及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也就是說,管理者只有心裡先有“一本賬”——具備解決下屬特定問題的體系化知識與方法論,才可能對於下屬身上出現的任何狀況做到靈活應變。

反之,如果管理者並不清楚到底應該如何應對下屬的具體問題,而只是臨時性地基於個人經驗、來給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意見或建議,或者只是停留在談話技巧層面、生硬地套用“傾聽-發問-區分-迴應”的傳統教練流程,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一種非常糟糕的情況:

下屬對於全套的談話技巧早已瞭然於心,當他面對難以將技巧性的東西“隱於無形”的管理者時,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叛逆甚至反感的情緒;一旦如此,那管理者後續所實施的任何輔導行為,都極有可能是毫無效果的。

這就正如前文第一個案例中的情形:奶奶無疑是做櫻桃派的高手,但她卻並沒有將自己的製作經驗轉化為櫻桃派的“配方與製作流程”知識。至於第二個案例,那位管理者已經發現,下屬的問題點是“事事親力親為,卻不知道如何通過團隊的力量達成目標”。

那麼,他首先需要具備的體系化知識就應該是:管理者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通過團隊的力量達成目標”。圍繞著這個知識點,他需要全面地掌握管理者實現管理目標的`流程;之後,他才能夠基於這個流程、去對照下屬實際的工作過程,從而發現下屬身上存在的具體問題;然後,才可能對其有針對性地實施管理輔導。

再比如,如果某位管理者希望通過輔導能夠提高下屬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那他至少先要明白: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下屬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又有哪些具體的舉措能夠促使下屬在這個方面有所改善?這一整套思想及方法論,就是這位管理者在實施下屬輔導之前就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的“一本賬”。

3.愛心、信心和責任感必不可少

管理者輔導下屬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正如父母教育孩子一樣,也需要管理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具備相當的人文情懷。

——要對下屬滿懷關愛之心

內心缺失愛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功利的,所採取的方式通常也是教條主義的;同樣的,不能夠從“關愛下屬成長”角度出發的輔導行為,都極有可能淪落為浮於表面的說教和訓誡,勢必很難觸動下屬的內心並影響他們的工作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下屬極有可能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上司實現本團隊業績的“機器/工具”罷了;一旦下屬產生了這樣的感受,那就很難再期望你的輔導能夠產生預期效果了。

——要相信下屬是願意進步和成長的

如果管理者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某位下屬是“扶不起的阿斗”,實施輔導不過是迫於企業的要求、或僅僅是形式上履行一下管理職責,那麼,其最終的輔導效果是一定不會好的。因為,當下屬感覺到自己並不被看好和信任時,他又怎麼可能按照輔導者的意願來發生改變呢!

——要肩負起對下屬成長的責任感

單純的關愛和相信之心,對有些下屬而言,有時候是很軟弱的——他們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對於制度、規則與自身職責的敬畏之心。所以,管理者還得具備前瞻的眼光,長遠地肩負起對下屬成長的責任感,並因應下屬的個性、持續地去發現更有效的管理輔導之道。

退一萬步講,只要管理者對下屬抱以關愛之心、相信之心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只要他心裡非常清楚到底要跟下屬溝通什麼(期望非常明確和具體),那即便他不懂得任何談話技巧層面的套路,即便他態度比較粗暴一些,對於一些有心的下屬而言,其最終的輔導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