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超限效應

才智咖 人氣:3W

婆婆愛嘮叨,同樣的話要翻來覆去地說。比如,她擔心兒子開車安全,總是說“一定不要喝酒啊”、“一定不能超速啊”、“一定不要跟人搶道啊”······每次看到兒子那車鑰匙就要說,搞得老公很反感。從婆婆第一個字剛出口,他就打斷,“都知道了”,可是,知道了還是得聽。時間長了,造成的惡果就是,婆婆無論說什麼話,有沒有道理,他都聽不進去了。

生活中的心理學:超限效應

媽媽做的某道菜很好吃,我一讚美,她就坐不住了,“明天還給你做”、“以後天天給你做”,我頓時告饒,“求求你了,讓我有點念想”。媽媽不知道,我至今不愛吃的幾道菜、幾樣水果,都源於小時候的集中供應。

還有我的女友、總在老公下班之前打電話,“幾點回來吃飯啊?”到家晚了,又一二三遍致電追問。老公在外開會,她也在會中打電話確認吃飯與否。搞得老公不勝其煩——女人一結婚怎麼都婆婆媽媽的,天天就知道叫你回家吃飯!

這三件事,都說明一個道理——人的感覺也有上限。我們都乘過電梯,前幾個人上來,都沒關係,再繼續上,上到一定極限,它總有超載的時候。當“嘀嘀嘀”的報警聲響起來的時候,它可是刀槍不入,強行關門了。人的感覺也一樣,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總會有引起不耐煩或逆反的時候,這就是“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實在令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繼續講,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拿了兩塊錢。很顯然,牧師已經挑戰了馬克·吐溫的忍耐極限。

教育中,例子最多。當孩子因為不用心而考砸了時,父母老師可能會不斷重複同樣的批評。他們理所當然地以為,說多了才記得牢,可是,他們卻忘了孩子的忍耐也有限度。說多了不僅不奏效,還會產生反感討厭,“你要我怎樣,我偏不怎樣!”

媽媽們總是愛嘮叨,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這個不行,那個不合適。她們沒發現,那個默不作聲的孩子,早已關閉了自己的耳朵。如果你不明所以繼續說下去,總有一天,孩子會對你所有的語言自動遮蔽,你要再想讓他們聽你說一句話,都很難。

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也是如此。有些人的印象分是遞增的,比如你剛開始給他打70分,可是隨著見面次數的增加,交往程度的加深,你給到80甚至90分;可是有些人的印象分卻是遞減的,剛認識的時候,你可能給80分,可是一個月後,降到70分,再過一個月,就不及格了。

有個朋友很細心,剛開始我很欣賞,因為他能清楚地記得每一條路、每一道街,無論你在哪裡,他都如同導航儀給你指路。可是久了,我發現這人有點細過了:你無意中說過的某句話,你無心中提到的某件事,都能讓他記在心頭,在出其不意的時候拿出來讓你瞠目結舌。

他還很守時,就算看場電影,去個圖書館,都能精確到分。你一出現,他就會說,你遲到幾分鐘了。有一次喝咖啡,說時間還早,再聊20分鐘吧。結果,20分鐘一到,他要敲鈴,你能想象到興致勃勃的聊天卻被生硬打斷的崩潰。很快,這人就被從通訊錄裡刪除了。

還認識小區裡的一個女孩,每天盛裝,推孩子散步、上超市,都一絲不苟,永遠的假睫毛、芭比妝。剛開始,你會覺得這人很精緻,時間久了,她還樂此不疲,你已經很累了。強烈的衝擊多了,你不僅不覺得光彩耀眼,相反,會覺得視覺疲勞。

寫文章也一樣,你提前把文字推向高潮,後面只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你用勁猛了,不僅不會讓人覺得很深刻,反而覺得你寫得沉重了。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好文字,從來都是如同信手拈來。

所以說,努著勁一直向前走,只會讓自己走投無路。有些時候,偷下懶,放個假,讓自己輕鬆一點,也讓別人的感覺賦個閒,才都有空間啟動新的感覺系統。有一個詞叫做“放空”,說的是,只有放空了,才有空間容納新的東西。

如果你還不捨得“放空”,不妨想想,一個漸漸被人喜歡的感覺,和一個漸漸讓人疲勞的感覺,你會選擇哪一個?

超限效應

如果你不明所以繼續說下去,總有一天,孩子會對你所有的語言自動遮蔽,你要再想讓他們聽你說一句話,都很難。

努著勁一直向前走,只會讓自己走投無路。有些時候,偷下懶,放個假,讓自己輕鬆一點,也讓別人的感覺賦個閒,才都有空間啟動新的感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