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3W

 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論文一:

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論文

生活中常見心理現象及心理分析

——淺談“羅森塔爾效應”

摘要: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期待和被關注效應。由於對某件事的特別期待,而

給予特別的關注、照顧,從而使期待成真,創造奇蹟。這是由人的期待與被關注的心理導致的。

 關鍵詞:羅森塔爾效應 期待 被關注 心理

羅森塔爾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的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國小,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 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

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慧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

段時間,學生普遍會變得優秀。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一天天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這是由於,教師對學生產生的期待使教師對學生,不由自主地另眼相待,傾注更多的關注和愛,而學生由於受到關注從而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並通過努力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所以,羅森塔爾效應這類奇蹟的發生有兩個原因:期待心理造成特別的關注及照顧;因被關注而努力去實現被期待的事。

 (一)期待心理

當一個人對某些人有特別的期待時就會不由自主產生強烈的關注及愛護。期待者對期待物件產生美好的憧憬,並出現具體的期待結果,還要為這種期待付出具體的努力實踐,如給予積極的評價、肯定、表揚、幫助、指導等行動,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對自己的特殊的關懷和鼓勵,並從內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種種愛心和幫助,以致做出相應的努力,把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達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結果。

由於老師的關注和愛護,使他們全面客觀深入瞭解每一個學生,瞭解每一個學生的過去、現在以及他們的理想,並對所期望的學生給以各種各樣的鼓勵,不斷朝向期待方向發展。而且教師對學生有獨特的示範性,將給予學生讚許和認可。

(二)被關注心理

人都有愛和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被關注的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大多數人認為,因為自己有關注的價值,所以會有人抱有期待,這也是一種被承認的成就感。所以,當受到關注的期待時,人們除了喜悅,還會自然地對關注自己的人產生好感,並自主地努力、拼搏,以爭取讚揚和進一步的關愛。就是在爭取進一步關愛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本來不可能的事,即完成期待,創造奇蹟。期待和關注是引導學生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的“前奏”,學生對教師的不同對待也有區別地作出反應。

學生會通過教師對自己的期待,來了解自己在學校和班級的地位、作用、責任以及教師對自己的要求,並把這種期待內化為自己對自己的期待,使自己按照教師期待的方向發展,表現出學習刻苦努力,品德行為良好等特質。學生因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在這裡,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期待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難以隱藏對這些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而這種“真誠的期待”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因而產生了自我期望,並不斷努力去實踐這一期望。

期待有種神奇的力量,無論工作還是學習,只要有意識地寄其以厚望,對方往往就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王國海軍司令納賽瑪奇耀公爵有一次作戰慘敗,不少大臣都認為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會嚴厲處置這位敗將,但女皇卻寫信給他說:“人的一生中誰沒有過重大的失敗呢?難道最偉大的統帥就沒有經歷過不幸的戰鬥嗎?„„公爵,請記住您在南方和北方取得的勝利,您一定會跨過最近的種種事變,重新去迎擊敵人,不要要求另外任命一位海軍司令。”讀著女皇的來信,公爵深受感動,決心萬死不辭去奪取勝利,以報答女皇的高度信任。

這就是期待產生的力量。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尊重與關注的需求,作家冰心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在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著一個無限的美好的世界在等著開發。因為有了教師的期待和關注,學生努力拼搏著,來完成那份期待。

教師關愛學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準確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學生為本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的潛能更好地發展,讓學生的生命更好地綻放,讓學生的生活更加的幸福。

結束語:羅森塔爾效應是期待與被關注心理造成的雙方共同實現明顯效果的效應。生活中,如果我們都能夠多關注一些,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周巨集《對羅森塔爾效應的審視與反思》

當代教育科學報《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合理應用》

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論文二: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它必然是來自生活的;它最終又會迴歸生活,指導生活。下面不妨來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六個心理學效應。

(一)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常常體現在人們的家庭教育中。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就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複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感到內疚和不安,逐漸便會變得不耐煩,最後甚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評,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從心理不安中恢復過來;受到重複批評時,孩子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便逐漸高漲起來。

總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內,注意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那也要換種說法或角度,不應簡單地重複。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小辮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會得以避免或減輕。

(二)3對1規律

你應該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就是當你自己想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別人可能一口回絕;如果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他可能就乖乖就範了。那麼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實驗表明,能夠引發對方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趨同行為時,他一般會支援己見。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趨同率就會迅速上升。如果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此時趨同率最高。人數增至8名或者15名,趨同率則幾乎保持不變。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

有一個希臘傳說,說的是古希臘塞普勒斯島有一位名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皮格馬利翁雕塑了一尊少女像。他十分鐘情於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它。愛神阿佛洛狄忒見他感情真摯,就給雕像以生命,使兩個人結為夫婦。

雖然只是個傳說,卻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四)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於“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如果報紙售價上漲0.5元,人們會十分敏感;而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這是因為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也就是說,新刺激要比以前的情況多出相當的比例,人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差額必須足夠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貝勃規律”。

這種現象經常用在企業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活動。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員工,但這些人逆反、報復心理很強,首先拿來開刀很可能引起不良後果。因此,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對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受到歷次衝擊之後,這些人已經麻木了。

再比如,在談判中,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後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並使對方接受,這種“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

(五)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可能會存在這種情況:就是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時,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現了積極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環。出於這種光環的照射,此人外貌、心靈上的缺點就會忽略,更甚者你還會主觀地賦予他很多根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質,正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光環效應”或“暈輪效應”。

其實,“暈輪效應”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種評價偏見,甚至會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比如,所謂的“追星族”,或稱“粉絲”,常因喜歡某位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徵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髮型、鬍鬚、穿著,整容模仿明星的長相,甚至不惜代價去搜集歌星使用過的物品。暈輪效應也常常成為行騙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將自己打扮成某人的外表,從而行騙,屢屢得手。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無人不知,但卻英年早逝,都是暈輪效應惹的禍。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垣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垣麗雖然長得很美麗,可與普希金的志向、興趣相去甚遠。每當普希金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她總是捂著耳朵痛苦地叫:“不要聽!不要聽!”她喜歡交際、玩耍,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玩或出席豪華晚會、舞會,而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歡的。但普希金還是為她丟下創作,搞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娜垣麗的漂亮矇蔽了普希金的雙眼,他覺得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可是他錯了。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隨處可見。年輕人選擇戀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內心,從而做錯誤選擇。總之,暈輪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見,對人們的人際交往以及生活的許多方面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儘量地避免和克服這種效應。

 (六)巴納姆效應

有一位著名雜技師,名叫肖曼·巴納姆。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過,因為他的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的表演很受歡迎。他能使“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們卻常常認為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後都會覺得算命先生說的“真準”。實際上,那些訴諸算命的人本身情緒低落、失意,對生活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很快就能覺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說些稍加安慰的話語,求助者立刻會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來的似是而非、無關痛癢的“人生預測”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我曾深受(一)超限效應的毒害。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跟我們講起為躲避日本鬼子轟炸逃難的往事,(稱為跑老東),一開始總是很能引起我心靈的共鳴,她哭我跟她一起哭,她笑我跟她一起笑,苦笑。可是她那十幾年前的故事,重複說了一遍又一遍,漸漸地我就麻木了。聽了幾十遍以後,她再跟我訴說那些過往時我甚至能睡著!很悲哀,奶奶跑不完的老東在“超限效應”的作用下貶值了。在這種情況下能說我不孝嗎?

我還中了(五)暈輪效應(光環效應)的招。以前喜歡上一女生,看到了她很多好的,也看到了些不好的,而我包容了她的一切,對一些很顯然的缺點視而不見,有很多疑問和不確定也不敢提出,更別說一起討論。我總以為我不認為那是壞的,它就會變成好的。在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時就一味“包容”,這種想法很是自欺欺人,所以,我自始至終都無法深入瞭解她。為此,我還自責了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