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3W

心理學與生活的交集有什麼呢?下面來看看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的更多詳細內容!

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

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

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人人都會做夢。然而,夢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那麼,夢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心理學?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你在心理一直思考或者焦慮著某件事情,那麼在入睡後,大腦在白天這種高強度的連續刺激下,就很可能會再現白天腦海中的情景,從而形成夢。

一船來說,夢的產生及內容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有聯絡,而且這種聯絡是非常密切的。

首先,思考、焦慮等心理及某種強烈的情感刺激都會引起入睡後做夢。說到底,夢是人心理的一種應激機制。對某一件事的過度思慮或者產生的某種強烈的情感都會刺激到人的大腦,這種刺激在人入睡後繼續延續便形成了夢。

其次,心理可以對夢產生一種暗示。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自己是在做夢卻又感覺非常請醒,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願望支配夢境。比如,在夢中遇到敵人,眼看走投無路,心裡想著“我要飛”,然後夢裡的自己便真的飛起來。這就是一種“清晰夢”,在夢裡我們通過心理暗示讓自己飛起來。

最後,夢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學的一種反應。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心理學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比如慾望、憤怒、歡喜、排斥、熱烈等。而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我們深層的心理和情感。影視藝術中有很多情節都體現了這一點。在電視劇武則天中,處在男權社會裡,武則天要想登上權力的頂峰,勢必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比如犧牲他人。儘管在白日裡武則天威風至極,然而在夜晚她卻經常從夢中驚醒,夢裡她的姐妹一次次向她訴冤索命。這裡,她的夢便挖掘出了她內心最深層的恐懼和懺悔,而這些心理也許在平日裡連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夢與心理學之間存在看不可分割的聯絡,一方面小理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夢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己夢境的分析,瞭解自我深層次心理。

生活中,當女人們做一個比真實還真的夢後,往往會對其進行探究和討論,如不少女人會向周公解夢尋求解釋。女人們對夢的探究精神值得鼓勵,但是在方法上卻應該反省。周公解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出答案,但是它多多少少帶有一些迷信納色彩。對夢的探究,女人們應該用一種更科學、更正確的方法。

一般來說,夢的解析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夢是事實的反應,是生命的自我暗示。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你的夢裡出現了某件事情或者某種景象,那麼可以反思一下,這是不是真實發生在你身上的事。如果夢中的你焦慮不安,那麼現實中你是不是確實在為某件事情焦慮看呢。

在這裡不得不說我們古人的智慧。在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中,夢與身體各部位的健康狀況有著內在的聯絡,這裡的夢便成了一種生命的自衛反應。我們的身體通過夢的形式提醒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出現病症,以此引起我們的關注。例如,夢見大火很可能是身體中陽氣太盛,從而造成了陰虛的症狀,這種症狀容易引發口舌生瘡,造成身體不適以及情緒偏執、易怒等;惡夢則是肺氣大盛、氣燥的反應,這種情況往往喻示著肝臟問題。上面的例子就是告訴我們人體陰陽的失調是可以通過夢境來表現的,因此,女人們應該至多關注自己的夢,及時排查自己身體的不適。

夢是心理學的反應,對夢的`解析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自我心理進行剖析,找到真實自我的一種途徑。因此,瞭解一些解夢的常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引用了大量自己的夢境,可見,他也是通過對自己的夢進行分析繼而更深入研究廣泛的夢境。對於夢的解析有利於我們排解內心的情緒,使得我們擺脫潛意識中的那些負面影響。

從結構派家庭治療的視角分析獨生子女家庭的常見問題

很多人都在關注獨生子女制度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會缺少兄弟姐妹,他們要麼總是與成人在一起,要麼會很孤獨。他們獨自吸引了父母所有的注意力。而父母也會將更大的期待寄託在他們身上。

在我的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遇到有困難的獨生子女家庭。比如孩子不去上學,甚至20到30歲的成年人,不去上班滯留在家裡。他們可能會待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基本不做家務也不願出門見人。父母的苦悶與焦慮可想而知。近幾年在我們的工作室裡也會注意到,青少年、青年早期的孩子,抑鬱、強迫、焦慮類個案的比例也有所增高。

解決家庭的問題,作為諮詢師來說,需要藉助一些理論和技術。不論是對個體還是對家庭,單一的理論和技術,都很難勝任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認真地理解和學習每一種理論如何看待家庭問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結構派家庭治療,產生於70年代,由薩爾瓦多·米紐秦 (Salvador Minuchin)創立。這一流派注重從家庭結構的角度來分析、看待家庭問題。它與注重代際傳遞的鮑文系統治療、注重家庭交往順序的策略治療、注重情感體驗與整合的經驗派治療一起,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庭治療理論經典流派。

結構派家庭治療理論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成員在互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系統結構)、聯盟(部分家庭成員聯合反對或阻礙另一個家庭成員的功能發揮)、界限(個人之間或亞系統之間由於限制和規則形成的)、亞系統(家庭中因年齡、性別、功能等的不同形成的夫妻亞系統、孩子亞系統、同胞亞系統等)。

功能良好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的?

核心家庭中成員是夫妻兩人時:有相互的適應、磨合相互的界限(包括夫妻間的界限、與各自原生家庭的界限)。

孩子出生後的家庭:會形成新的亞系統(父母、親子、孩子),亞系統與亞系統之間要有清晰的界限,並且需要在親子之間形成相應的等級,父母才能更好的行使管理和教育的權利,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界限與家庭規則會有相應的變化。

功能不良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 :

1. 親子纏結的關係(孩子父母與老人居住在一起,共同或是由老人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模糊的界限),表現在:包辦孩子承擔責任、更多的溺愛、更多的干涉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不能做決定;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如果不能及時的調整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孩子很難承擔個人責任,對成年人也會有更多依賴,很難發展出相應的自主性。

2. 母子存在纏結關係,爸爸疏離。爸爸在家庭教育中脫離,很少參與家庭事務(家務分擔、孩子教育)、長期出差,或者即使在家也不太關心孩子的事情。會更容易導致母子之間的纏結,孩子會代替父親滿足母親的情感需要。雖然媽媽很關心孩子,但這種不均衡的關係下,媽媽對孩子的過度捲入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個性成長與發展的阻力。

3.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等級關係是顛倒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界限也不是很清晰,家庭中大部分的權力歸在孩子那裡,這對於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孩子如果不想上學,只想用玩電腦來逃避現實困難,他一定有這個能力。你知道,誰都無法阻止一家之主的決定。

4.父母之間存在衝突,都拉攏孩子作為自己反對另一方的同盟,會使孩子很難輕鬆地發展自己,而且父母的這種方式同樣會削弱雙方作為父母的權威性。

5.單親家庭的撫養者很可能是與老人居住在一起(迴歸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許老人會承擔起孩子父母的角色,甚至孩子的父母是完全脫離的,那麼對於孩子,無論從情感需要的滿足,還是教養職責的實施,都會出現困難。

對於解決青少年的問題,我們在諮詢過程中會有一個結構調整的大方向,比如說我們會去關注夫妻之間的有效溝通,他們是不是可以在夫妻亞系統的等級上形成很好的合作,我們會注意看這個家庭中是不是存在著不適宜的權力階層,就是說青少年擁有了更多的權利而不必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最終是需要能夠幫助這個家庭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權力等級與家庭成員間合理的界限。

薩爾瓦多·米紐秦在他的理論發展的後期創立出一種四步評估模式。大致的思路是首先通過把個體的問題擴充套件到讓來訪者看到其實是家庭關係中的運作出了問題,讓他們願意一起來面對這個問題,然後幫助他們一起來看是什麼樣的互動模式形成了現在的這樣一種功能不良的家庭結構,再去探索相應的改變策略去改變現有的這樣一種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發展出來了一個步驟,如果很多夫妻在改變這個家庭結構的過程中存在著困難的話,我們會一起回過頭去探索一下原生家庭對於目前家庭成員間互動模式的影響,這個步驟被稱為結構化的探索過去。這個步驟其實是結構派治療和鮑文的系統治療的一個有效的結合。

在探索改變現有的交往模式策略的過程中,結構派治療又可以結合策略派治療的一些技術,比如說我們會探索是什麼樣的一種交往結果強化了某種行為模式,探索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行為鏈,然後通過打破一個原有的某種模式的迴圈來改變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任何一個成員行為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變化。

結構派家庭治療理論能夠提供給我們看清一個家庭某一個階段的地圖,能讓我們看清一個家庭存在的不能支援它們良好功能發揮的結構上的問題。其實家庭治療的理論與個體治療的理論一樣,存在很多理論派別,每一種派別都會有它的優勢和不足,所以我們也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去探索更好的整合之路。

催眠中,求助者應注意的事項

催眠治療的過程是催眠師和求助者的互動,所以兩者對於催眠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別是催眠師,在整個催眠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當然,催眠療法是解決求助者的問題,所以求助者要將自己視為主體,積極配合催眠師才能將催眠療法的效果達到最佳。

求助者事先準備事項:

1、儘可能穿寬鬆衣服且應冷暖適宜來就治,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餓著肚子。

2、催眠前處理完自己的問題,如關閉手機,完成大、小便。

3、建議單獨前來治療,不要親屬或朋友陪伴,以減少不必要的分心。

4、治療前應有足夠完善的休息,避免在治療中因勞累被催眠而睡著。

5、身體不適與過分疼痛不要勉強來治療。

6、極度興奮或醉酒,會神智不清,不適合立刻催眠治療,等安靜或清醒後再進行。

7、某些藥物的作用會影響催眠治療的正常進行,應注意。

8、催眠治療前切忌過於強烈的運動而導致出汗未乾,應等身體乾燥後再進行。

9、進可能減少主觀思維,特別是結果判斷,改用心來理解並執行指令,體驗過程和感覺,會令治療效果成倍提高。

求助者情緒管理注意事項:

1、對催眠師的信任感、依賴感、權威感、崇拜甚至是恐懼感(敬畏)都有助於催眠的進行。

2、懷疑、不信任、隨時評判結果等不把注意力放在解決自身問題上的行為都會嚴重妨礙催眠的效果。

3、治療前,無論是催眠師還是被催眠者的情緒(生氣、害怕、激動、憤怒等)過於激動,都不適合進行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