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才智咖 人氣:3.04W

每個人,每一天都會做各種各樣的選擇判斷與決定。事實是,大多數正常人都會僅憑一些表象或感覺就做出判斷。我們的感覺決定了最終判斷。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生活中的心理效應,歡迎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心理效應

互惠原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經常無條件幫助你的時候,你總感覺欠他點什麼,就像你邀請朋友過來幫你搬家,完事之後你都會請朋友吃個飯吧?這就是互惠原理,它是指受人恩惠就要回報。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們經常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為,當人們給予你好處後(特別是經常性的),你心中會不自覺的產生負債感,並且希望能夠通過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還這份人情。

在知名暢銷書《影響力》中,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舉了一個例子:當服務員遞給顧客賬單時不給薄荷糖,顧客將主觀地依據服務水平給小費。而如果服務員給了一顆薄荷糖,小費則增加3.3%;如果給了兩顆,小費則破天荒地增加約20%。

互惠原理其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免費試用,贈送小禮品,第二杯半價,申請優惠,零風險承諾,包郵,買一送一,全額賠款,分期付款......等等,都可以說是利用“互惠心理”的一種形式。

社會認同原則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社會認同原則就是指人們會採取他們喜歡、信任或者和他們類似的人的觀點和行動,也就是從眾效應。

商家營造並炒作“熱銷”假象,往往就會造成真正的熱銷結果。製造熱銷的現場感,是常見的方法。

比如你看到一個奶茶店門口都在排隊,你會覺得它非常熱銷,所以選擇也上去排隊。

事實是,排隊,就是店家故意營造的一種銷售氛圍。

還有很多廣告上常用的“累積銷量XXXX”、某飲料“環繞地球XX圈”、“連續N年銷量第一”等等。

這種“社會認同原則的影響,不僅僅只發生在排隊現場和接觸廣告的那一刻,這種體驗或印象被我們記憶儲存後,以後在消費同類商品時,我們往往還可能再次選擇使用那些產生過社會認同的品牌。

當然了,不只是從眾。名人站隊、權威認證、專利證明、官方平臺支援等等,這都是社會認同原則的範疇。

誘餌效應

人們對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這就是我們在營銷策劃裡常說的“誘餌效應”,它是利用人們對比心理的`一個典型方法。

《怪誕行為學》裡有這麼個例子:拉普是一家餐館的顧問,餐館付他錢讓他來策劃這家店的餐單和定價,拉普隨後瞭解到一個現象:餐單上主菜的高標價,即使沒人點,也能給餐館增加盈利。

為什麼?因為人們一般不會點餐單上最貴的菜,但他們很可能會點排第二位、第三位的。

其中,拉普在餐單上增加那個高標價的菜就是一個“誘餌項”,而它促進點選的那個排第二位的菜就是通常稱作的“目標項”。

誘餌項的加入往往能夠讓消費者有更直觀的對比,能夠很快就找到那個自己覺得“很合理”的選項。

比如有些商店總是會放一些基本賣不出去的高價貨,質量也沒多好,可就是貴。這就是刻意放的“誘餌項”,它會讓其他商品顯得更加“物美價廉”。

這就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誘餌效應,憑相對因素做決策是我們自然的思考方式。

所以,你要是想你的目標選項更加突出,不妨給它加一個誘餌項。

TAGS: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