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動手做國中物理教學

才智咖 人氣:1.1W

一、理論結合實際“動手做”

淺談動手做國中物理教學

“動手做”概念下的物理教學重視實踐,但它仍舊離不開理論的支撐,脫離了理論的實踐就算動手也只是個沒有磚頭的框架,就算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不能保證他們對知識的具體掌握。要在“動手做”概念下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把握好理論與實際的平衡。就拿“透鏡”這一課來說,教師就可以利用理論聯絡實際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透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動手;親手摸摸看,桌子上的三面小鏡子都有什麼區別?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開始動手觸控自己的實踐道具,由於手感的不同,經過思考,學生會回答,有一面鏡子是中間厚兩邊薄,截面是橢圓形;另一面是一邊凸出的,截面是半圓形;還有一面截面是彎的月亮形。此時教師對學生提問,這三面鏡子有什麼共同特徵?在實際動手的環節中,學生的感覺會變得鮮明,他們給出答案,三面鏡子都是中間厚,兩邊薄。教師同時引入凸透鏡的概念,學生立刻就會明白凸透鏡的特徵是一面凸出的鏡子。教師繼續以同樣的手法引導學生認識凹透鏡,並給出凸透鏡與凹透鏡對光的會聚與發散概念,學生會因此而產生好奇心,不就是鏡子,和普通的鏡子有什麼不同?學生的探究慾望因為實踐動手而增強,他們會更加積極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中。

二、師教生學共同“動手做”

通過前期教學,學生已經瞭解了透鏡的概念,在面對新知識時,他們就會想動手,如果教師只像傳統教學那樣對學生進行簡單演示,學生會覺得自己的探究心理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覺得教師的演示過於敷衍,反而失去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而共同動手做,可以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就拿“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這一課來說,教師就可以利用共同動手方式來與學生一起進行實驗,利用光具座、凸透鏡、光屏、蠟燭等道具來做實驗。點燃蠟燭之後我們會發現,倒立的蠟燭的像呈現在凸透鏡後的光屏上,沒有觀察到像的學生請自由調整凸透鏡與蠟燭之間的距離。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與教師一起做,多半可以得到與教師相同的結果。學生會明白凸透鏡的成像與蠟燭、凸透鏡、光屏之間的距離有關,而教師可以同時引入“物距”概念,此時,學生的成像實驗雖然完成,但是呈現出的像東倒西歪的,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探究,並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如何保證蠟燭的像始終在光屏正中心?你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學生繼續進入動手環節,針對教師的提問對物距進行調整,在多數學生達到目的'後,教師引入“焦距”概念。在照相機已經廣泛普及的今天,學生對焦距的概念毫不陌生,他們能根據已往對相機的使用結合手中的實踐快速建立概念。由此可見運用動手做方法進行物理教學比傳統的理論結合演示在過程上更直觀。對學生而言,更加方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三、自主學習探究“動手做”

隨著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逐漸增加,他們會自主形成的想法與結論,這正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良好開端。就拿“望遠鏡與顯微鏡”這一課來說,由於這已經是這個章節的最後一課,它的知識要點為對整個章節知識的總結與綜合運用,它內容靈活,重在科普,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利用動手做環節,來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我們已經學了這麼多成像知識,也明白了凸透鏡與凹透鏡的神奇之處,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將凹透鏡與凸透鏡進行組合,或者將凸透鏡與凸透鏡進行組合,會怎樣成像?通過已往學習的目鏡與物鏡概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實驗道具進行自主探究。他們得出的答案各有不同。教師從學生的答案中看到,通過不同的組合,有的學生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有的學生看到倒立放大的虛像。而教師正可以用這個實驗結果引入伽利略望遠鏡和開普勒望遠鏡的成像原理。再以同樣的方法引入顯微鏡的教學。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白到望遠鏡與顯微鏡的成像原理。他們由衷產生讚歎,原來輔助人們獲得了那麼多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工具成像原理是這麼的簡單。他們在圓滿完成這個章節學習的過程中,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將“動手做”這一教學方法應用到國中物理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他們對物理知識的領悟力,充分滿足他們對物理學習的好奇心,帶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國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