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促進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

才智咖 人氣:1.41W
旅遊促進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
內容摘要:旅遊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發展旅遊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旅遊的和諧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有天然的耦合關係,旅遊是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為了發揮旅遊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作用,應大力倡導和諧旅遊,樹立新的“旅遊權利”觀,推進“大旅遊”協調發展。  關鍵詞:和諧社會 和諧旅遊 旅遊權利 對策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時期,也是旅遊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轉型是為了發展,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在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倡導和諧旅遊。而和諧旅遊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係。一方面,和諧社會為旅遊的和諧發展指明瞭和諧的發展理念,創造了和諧的發展環境,提供了日臻和諧的保障體系;另一方面,旅遊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旅遊與和諧社會有著一種天然的耦合關係,旅遊是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
  
  旅遊的本質屬性決定旅遊是促進人與自我和諧的動力
  
  20世紀40年代以來,旅遊學術界和管理界紛紛從不同角度對旅遊概念進行界定,這些定義多是概念性或技術性的界定,從旅遊現象的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綜合性或從統計的目的出發進行,尚未揭示旅遊的本質特徵。從目前我國旅遊研究的主流意識來看,過分強調了旅遊的經濟屬性,“旅遊是產業”、“旅遊是動力產業”等為導向的學術研究氣氛濃厚,而旅遊的本質屬性被置之腦後。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旅遊同樣要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講,旅遊是一種變換常態的時尚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日常生活在異地的延續,是人自身的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據此,旅遊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旅遊的本質是尋求心理的愉悅,人性的和諧是旅遊的本質屬性,而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等不過是旅遊的外在表現特性。
  鄒統纖(2004)認為,旅遊是人在遊歷於“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進行心理調節或精神平衡的過程。因為“現實自我”的日常生活少了新鮮感、親切感和自豪感,人們往往希望通過旅遊來找回這些久違的感受,獲得“理想自我”的精神補償;因為競爭的加劇、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太多的社會責任使人們在“現實自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覺得精神緊張,人們同樣希望通過旅遊來釋放壓力和消除緊張,獲得“理想自我”的精神解脫。可見,通過旅遊的這種“補償”和“解脫”功效,能使人自身實現心理的調節和精神的平衡,促進人自身達到和諧狀態。社會中不和諧的種種跡象皆由人自身的不和諧造成的,只有社會中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和諧了,整個社會就有可能和諧;而且,通過旅遊獲得內心和諧的人們將會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從而提升了人的生產力。因此可見,從旅遊的本質屬性來看,旅遊是促進人與自我和諧的動力,因而也就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源。
  
  旅遊發展的生態效應說明旅遊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動力
  
  旅遊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存”的事業,是環境代價比較小、環境產出效益比較高的行業,環境質量是旅遊的主要賣點,沒有好的環境,旅遊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旅遊是“眼球經濟”,講求的是和諧的美,旅遊者追求的是美的環境、美的景觀、美的享受。人從自然中獲取美的享受,自然也因為旅遊者追求美而得到有效保護甚至改良。例如四川九寨溝,“過去整車往外拉木頭,越拉越窮;現在整車往裡拉遊人,越拉越富”,完成了由“烏雞”向“金鳳凰”的歷史性轉變,被譽為“人間的天堂”。雖然,由於旅遊開發者的“功利性”,在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態破壞性開發的行為;由於旅遊者的不成熟消費,對生態環境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行為。但這不是旅遊發展的本意,而是旅遊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更是堅持科學的旅遊發展觀不夠的緣故。事實上,發展旅遊與優化環境、保護環境是有機統一的。因為旅遊對和諧美的追求,人與自然完全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從這個層面上講,旅遊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動力。
TAGS:和諧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