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比論文]區域化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2.06W

區域化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評比論文]區域化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作者姓名:王衛東
單位單位:杭州市江乾區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隨著資訊科技教育在中國小的全面實施,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資訊科技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為全面瞭解杭州市江乾區國小資訊科技教師隊伍現狀,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以便今後更好地開展研訓工作,通過教學調研的形式對區屬的國小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調研,比較全面地掌握了教師隊伍的總體情況,發現了在教師基本功、課堂教學、教學研究、教師專職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在後續工作中採取了相應的舉措及時跟進,逐步解決。同時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區域化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並從教師層、教學層面、學校層、教研層面分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資訊科技教師   專業發展   調研
 
 一、背景綜述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從2004年3月8日開始,由區教研室組織開展的第五輪教學調研拉開帷幕。調研圍繞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研究”這一區域課題展開,資訊科技學科調研的內容為教師專業能力(上課、說課、反思)、學科建設以及教學常規落實情況,截止到2008年6月6日止,本次調研歷時4年零3個月,涉及轄區內學校18所,資訊科技教師28人,針對每所學校撰寫了調研報告,比較全面地調查了我區資訊科技教師隊伍的整體情況,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提出瞭解決的對策,並在後續的學科研訓工作中採取了相關舉措,不斷促進資訊科技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資料統計
 本輪調研的重點是資訊科技學科教師的專業能力現狀,我們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反思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根據“江乾區有效教學課堂教學評價表”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評價則根據資訊科技學科的一般要求和本區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價。
 1.教學設計。圖1所示,A等佔21.4%,B和B+佔60.7%,B-和C佔17.9%,無D等。說明多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較強,但部分教師相對薄,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不明確,重視“教”的設計,忽視“學”的設計,部分教案內容較簡單,也有直接使用他人教案的現象。
 2.課堂教學。圖2所示,課堂教學等級中,A和A-佔28%,B+和B佔53.6%, B-和C佔21.4%,沒有D等。A、B、C呈常態分佈。課堂教學等級分佈與教學設計基本一致,說明教學設計是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障,準備越充分,教學效果越好。
 3.教學反思。圖3所示,A-佔10.7%,B+和B佔67.9%,B-和C佔21.55%為。說明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較弱:偏重說課的多,深入反思的少;羅列現象的多,分析原因的少,提出改進措失的更是微乎其微,教學反思流於表面,沒有體現出真正的思考。
  
圖1 教學設計調研結果統計圖 圖2 課堂教學調研結果統計圖 圖3 教學反思調研結果統計圖
 (二)課堂教學情況
 課堂教學是本輪調研的重點內容,根據《江乾區有效教學課堂評價表》從教學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氛圍、教學效能五個方面進行分項評價。
  
圖4 “教學目標”評價統計圖 圖5 “教師活動”評價統計圖 圖6 “學生活動”評價統計圖
 1.教學目標。39.3%的老師能夠較好地做到“符合課標 切合實際”;有21.4%的教師為C等,說明有欠缺;“三維融合 注重生成”方面A等為10%左右,C等將近30%,並出現了D等,說明教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和整體把握不到位,忽略課堂中即時生成的資訊。
 2.教師活動。有超過7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了“組織合理 節奏恰當“,有75%的教師能夠做到“內容適切、方式科學”。可見,多數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得當,學習方式靈活多樣。
  “關注點面 調整靈活”和“評價適度 有利推進”這兩項偏弱,A等少,C等較多,出現了D等,說明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評價的促進作用體現不足。(見圖5)
 3.學生活動。從圖6可以看出,學生的參與態度、參與廣度和參與時間這三項的A等率均較高。但“參與深度 講究質量”這一項則相對較弱。表現在:學生大多情況下是完成任務或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自身提出問題的情況較少,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創意不夠,體驗感恪出操作技巧或總結歸納操作方法的更是微乎其微。
 
圖7 “教學氛圍與效能”評價統計 圖8“教學氛圍與效能”評價統計圖
 4.教學氛圍。圖7顯示,85%的資訊科技課堂體現出“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說明新課程實施以來資訊科技教師的學生觀發生了轉變,關注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已成習慣。欠缺之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氣氛沉悶,交流較少等。
 5.教學效能。教學目標達成度較高的'佔28.6%,達成度比較好的佔46.4%,目標達成不理想的有25%。表現為:部分學生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或只達成知識技能目標。   三、現狀分析
1.資訊科技教師隊伍逐步穩定
 教師隊伍逐步穩定,向專職化、專業化發展,截止到2008年6月,已有市教壇新秀2人,區教壇新秀4人,佔總人數的18.8% ;有國小高階教師3人,教師隊伍結構比較合理,教師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見表一)。
表一   2003年3月~2008年6月我區資訊科技教師人數統計表
時間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兼職比例 30.8% 25.0% 27.0% 27.0% 12.5%
 2.多數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較紮實
 通過對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教學反思三項基本功的調研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根據當時調研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資訊科技教師的三項基本功大多數達到了B檔,還有一部分教師達到B+或A檔,也有小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為C或D等,但基本都是兼職教師。總體來看,專職資訊科技教師則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教學基本功。
 3.教學中滲透了一定的新課程理念
 多數教師能根據課標和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年齡特點,面向全體,體現了較好的學生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輪調研中的最大亮點,多數教師採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教學氛圍和諧,體現了一定的師生互動,新課程理念已經滲透到了課堂教學之中。
 4.校際間教師的教學質量趨向均衡
 通過區域評價瞭解各學校資訊科技教學質量。兩年舉一次“三部抽測”。從抽測資料來看,校際之間雖然仍存在一些差異,但總體來看已趨於均衡,沒有差距特別大的學校,部分原來較弱的學校進步明顯。(圖9、圖10,略)
 5.部分教師潛心教學研究成果初現
 我區資訊科技學科研訓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做研究型教師”。立足日常教學、結合學科研訓工作開展主題教研,部分教師積極參與實踐研究,成果初現,各類教學評比中總計省級獎13人次,市級獲獎30人次,區級56人次。
 四、問題與舉措
 (一)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在本輪調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當時都以調研報告或口頭反饋的形式及時向學校做了彙報,同時也從區域化角度進行了整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基本功方面
 (1)部分教師教學設計不夠規範。調研中發現我區絕大多數資訊科技教師撰寫教案都非常簡單,只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三個部分。教學的培養目標認識不清,大都侷限於教學生如何操作,即只教技術。教案中的內容一般都將教材中的操作步驟和課堂中的教學環節簡單地寫到教案中。沒有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缺少對教學評價的設計,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也很少涉及教學情境、各環節如何銜接、教學組織策略、學生活動設計、學法指導等方面的設計與意圖。總之,當時資訊科技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還停留在傳統的撰寫教案的層面,只是課堂教學的操作步驟。
 (2)多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偏弱。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教學反思這三項基本能力調研中,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總體較弱。具體表現在:在教學反思時偏重說課的較多,深入反思的較少;提出現象的居多,分析原因的較少,能夠提出改進措失的很少,對於在反思時能夠結合教育教學理念及新課程理念的則更是微乎其微。雖然從資料上看多數教師的教學反思都處於B等及以上,但是我們在調研中對教學反思的評價標準定得較低,而且一般都是針對調研時的那節課的,在平時的備課筆記中很少見到有教師寫教學反思。總之,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與能力整體較弱。
 (3)部分教師教學語言煩瑣隨意。調研中發現,多數教師語言表達不夠規範,主要表現在:課堂上講解偏多,通俗化的口頭語氾濫,忽視專業術語;有的教師課堂上經常出現習慣性口頭禪;一些教師語言貧乏,缺少激勵性,語言發散,缺少指向性。結果是:教師費力地引導,學生還是沒有到達教師期望的點上;還有很多教師習慣在學生操作時喋喋不休,學生示範時在一旁解說等。因此提高資訊科技教師的語言素養不容忽視。資訊科技課堂要精講多練,教師的語言要規範,並體現出學科特性。
 2.課堂教學方面
(1)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不夠到位
 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能夠關注教學的三維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說明我區資訊科技教師已經從以往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轉變到關注新課程提倡的三維目標,但對過程方法常被忽視。另外,出現了對教學目標把握不夠準確,目標表述不規範,重點難點定位不確切,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與達成欠系統設計,缺少方法策略。部分教師過於關注技能學習忽視對學生資訊素養和資訊習慣的培養。在三維目標融合、課堂生成資訊以及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和技術綜運用等方面關注不夠。
(2)教學方法上重視“教”法忽視“學”法
 資訊科技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在課堂上教師一般會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實施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學習技術,掌握技能。在本輪調研中的反映出來的實際情況是,多數課堂都是由教師掌控,都是跟著教師預設的問題情境思考討論,或者根據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嘗試實踐、發現操作規律與技巧,發表個人見解、總結出一般規律等方面涉及較少。
    (3)課堂教學反饋與評價流於形式
 通過查閱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現場觀察可知,多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就忽視評價設計,課堂上的反饋與評價環節大多流於形式,如:評價語言簡單隨意,評價主體比較單一;評價內容狹窄,甚至只簡單地用“我們今天學了什麼”做為評價……,,不能體現教學評價的促進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對教學評價的理解不夠深刻,只是把評價當做必備的教學環節;二是對教學評價的設計不夠重視,沒有經過充分準備;三是在電子作品評價中缺少必備的審美素養。
 (4)對學生的關注“點面”結合不夠
 幾乎所有的資訊科技教師都能夠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而設計相關的活動與任務,課堂上也能注重引導學生參與互動討論,請學生示範操作以及展示學生作品等。但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教師比較容易關注那些舉手積極、平時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忽視那一部分不愛表現、沉默寡言和操作能力較弱的學生,由於長期被忽視,導致這部分學生跟不上課堂節奏,經常不能及時完成學習任務,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
 3.教學研究方面
 (1)部分教師教學研究意識比較淡薄
 與資訊科技教師的交流中獲知,絕大多數資訊科技教師認為按照教材內容上課就算完成任務,對什麼是教學研究、研究什麼和怎樣研究,基本上沒有去認真思考。比如,很少有資訊科技教師主動撰寫教學案例和論文,即使有相關的評比,參與率也很低,教師整體教學研究意識淡薄,教學研究能力較弱。
 (2)多數教師撰寫論文水平相對薄弱
 從表三中可以看到,2003~2007年間我區資訊科技教師在杭州市資訊科技年會論文評比中的參與率和獲獎率都比較低。在2003年以前參與率更低。通過查閱相關檔案可知,獲獎的論文中基本都是固定的幾位教師,大多數資訊科技教師撰寫論文的能力薄弱,2005年以後我們在學科研訓活動中陸續安排論文寫作方面的講座,可以看到教師參與率和獲獎情況呈現上升趨勢。
 表二  2003~2007年參加杭州市年會論文評比的情況
時間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參與率 14.3% 21.6% 24.3% 25.0%
獲獎率 3.6% 5.4% 5.4% 12.5%
 (3)教學(課題)研究能力整體不足
 資訊科技教師由於工作繁雜,事務性工作較多,加上自身的特點,對教學研究一向比較忽視,對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仔細思量,研究意識比較淡薄,因此教科研方面更是顯得力不從心。據統計,截止到2008年6月,只有2所學校的3位資訊科技教師承擔過區級及以上立項課題研究,佔資訊科技教師總人數的5.7% 。
 雖然也有一小部分資訊科技教師潛心於教學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省市區各類評比活動嶄露頭腳,但進一步統計分析可知,獲獎教師相對集中在部分學校和部分教師。另外,從組織區級教學評比活動中也可以看出參與面不廣。在平時的學科研訓活動中,部分資訊科技教師參與活動與研討、交流的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對於佈置的網路評課或撰寫部落格的任務完成情況一般,需要經常催促。
 4.兼職教師差距明顯
 本次調研也發現了資訊科技教師的兼職情況。其中,資訊科技教師兼其它課的佔21.4%,其它學科教師兼資訊課(純兼職)的佔14.3%。從表三和表四可見,純兼職教師的資訊科技教學能力較弱,有兼課的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質量受到影,從兩次“三部抽測”中可以證實這一點。
 表三   6位有兼課的教師專業能力情況
等級 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
B+以上 2 3 1
B 4 3 5
 表四  4位純兼職教師的專業能力情況
等級 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
B- 1 1 1
C 3 3 3
 5.教研組(備課組)建設亟待規範
 學校沒有資訊科技教研組,一般設有備課組,但管理不規範,沒有教研計劃,沒有明確主題,活動記錄簡單空泛,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基本形同虛設。
 (二)後續工作中的相關舉措
 本輪調研歷時較長,期間對每所學校進行了調研反饋。將調研中發現的共性問題納入到後續的學科研訓工作中,事實證明已收到良好的實效。
 1.開展各類評比,促進教師基本功的提高
 在學科研訓工作將三基本功做為重點工作。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提高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通過教學設計評比、說課評比、教學案例評比、課堂教學評比等活動增強礪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2.開展風采展示,加強對骨幹教師的培養
 每學期開展骨幹教師教學展示,通過“錢塘之春”、“新秀獻技”等區域品牌活動,為骨幹教師創造機會,展示風采,形成個人特色。此外,骨幹教師引領協作組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研討,成為本學科中流砥柱。另外,對骨幹教師還提出更高的求,加強了教科研能力的培養。
 3.開展攜手行動,促進新教師的專業成長
 對三年內新教師進行跟蹤指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開展骨幹教師與新教師攜手行動,定期舉行新教師彙報課,使新教師得到展示與鍛鍊,體驗成功,發現不足,及時改進教學。
 4.開展主題教研,提高教師的研究意識
 教研活動主題化是教研的新思路。我們根據教研中發現的問題和教師發展需求,立足課堂,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研討活動,上課教師圍繞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全體教師參加觀摩,通過分組討論、部落格交流等方式進行互動研討,提高了教學實效,增強了教師的研究意識,很多教師根據這些主題撰寫了教學論文、教學案例,並在省市區論文評比中獲獎或在期刊上發表,部分教師獲課堂教學獲市區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
表五 2003—2008年我區開展研究主題及研究課例
時間  主題 部分課例
2003-2004 情境教學 《用我的雙手還世界一片藍天》、《我的海底世界》、
2004-2005 生活·體驗·發展 《西湖一日遊策劃書》、《我們來玩五子棋》
2004-2005 網路主題探究學習 《美麗的西雙版納》、《臨安一日遊計劃》
2006-2008 課堂教學評價 《封面專刊的修改與再設計》、《我為學校種樹》、
《網站製作評價課》、《成長記錄冊封面》、
《製作自已的胸牌》
2005-2008 學科整合
異本同構
優化過程 《我為同學畫像》、《成長記錄冊封面設計》、
《運動的瞬間》、《我每天攝入的能量合理嗎?》、
《地震研究》、《為古詩配畫》、《運動的人》、
《做拼圖》
 5.實施課題引領,帶動教師開展實踐探索
 2004年新課程培訓時,我們提出了“做研究型的教師”的主題,並一直在學科研訓工作中予以落實,我們從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為切入點,構建了適合我區特色的資訊科技教師研究素養培養“六步曲”:導、學、行、思、研、結。
 (1)導:疏導指導引導,提高教師研究問題的主動性;
 (2)學:通過專題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研究的敏感性;
 (3)行:通過主題教研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4)思: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研究意識;
 (5)研:通過交流研討、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6)結:總結提升,提高教師對問題的研究層次。
 在此基礎上,還總結我區研究型的資訊科技教師的成長規律:在學習中研究  以研究促進學習效果;在教學中研究,以研究促進實踐應用;在交流中研究,以研究提升交流能力;在反思中研究,以研究支援反思深度;在寫作中研究,以研究提高寫作水平;
 6.開展資訊小能手展示,提高教師的競賽指導能力
 每年舉行一次資訊科技“小能手”展示活動。鼓勵教師指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運用資訊科技設計、創作電腦作品。小能手展示面向全體學生,參與面較廣。展示內容立足於課堂教學,多為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基本技能,具有普及性;展示形式為電子作品,體現資訊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具有綜合性;小能手展示活動與省市組織的學生電腦製作活動的要求相一致,具有實效性。
 7.開展區域教學評價,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我區資訊科技學科兩年組織一次區域性評價,以“三部抽測”的形式開展。從資訊意識、操作習慣、基本技能以及實踐運用等方面瞭解各學校資訊科技學科的“教”與“學”的效果,監測學科教學質量,並從區域角度撰寫“三部抽測”反饋報告,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向學校以及資訊科技教師反饋,使資訊科技教師根據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促進了資訊技校學科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對區域教師隊伍整體和諧發展的思考
 1.教學層面:返璞歸真,落實常規
 (1)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使用習慣。在調研和“三部抽測”中發現,有些教師比較關注技術學習,忽視對資訊科技使用習慣的培養,在今後的教研工作和日常教學中要特別關注這一點。
 (2)要重視對學生資訊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於嘗試探究,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性的操作技巧,並能清晰表述操作要點,要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在教學中滲透資訊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資訊科技與日常學習生活的聯絡,遵守與資訊科技有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版權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資訊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資訊價值觀。
 2.教師層面: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1)三年內新教師:注重基礎,形成規範。新教師要學習課程標準與教學要求,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認真反思,向骨幹教師學習,打好教學基本功,初步形成學科教學規範。
 (2)適應期教師:問題研究,尋求突破。適應期教師已具備一定的教學基本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逐步走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原期,要從問題研究入手,在教學研究中提升理論功底,尋求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3)骨幹教師:引領示範、追求特色。骨幹教師大多是市區教壇新秀。他們在教學、科研、指導學生競賽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績,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我們將在學科研訓活動讓骨幹教師擔起重任,得到進一步磨鍊。另外,骨幹教師要進一步形成個人教學特色,對骨幹教師加強是教科研能力的培養。
 3.學校層面:立足校本,提高實效
 (1)加強常規管理,落實學科規範。學校與教研部門共同密切配合,制定適合學科特點的常規,在日常管理中予以落實,加強教師的教學規範。
 (2)加強學科組建設,提高教師團隊合力。建立資訊科技學科組,規範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計劃,確定主題,開展教學研究,實現資源共享,在學科組活動中增加教師的團隊合力。
 (3)開展校本教研,增強研究實效。以往資訊科技學科校本教研均採用“區校聯動”形式開展的。今後可嘗試開展基於“校際聯盟”式的校本教研。也可結合“學科整合”這一題進行校本研究,提高實效性。
 (4)合理安排師資,力求隊伍穩定發展。近幾年資訊科技教師隊伍專職化程度越來越高,但仍存在兼職情況。學校可綜合考慮,合理安排,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4.教研層面:梯隊銜接,整體發展
 (1)構建教師梯隊,提高綜合素質。繼續以“培養研究型教師”作為教師培養目標,構建以教壇新秀為骨幹群體,三年內教師為新生力量的教師梯隊,以“面向全體,立足骨幹,跟蹤新人”教師培養策略,將骨幹教師與新教師培養捆綁實施,實施牽手行動,攜手共進。
 (2)完善教學常規,追求有效教學。學科研訓以“課堂教學”為基本出發點,注重有效性。從教師基本功入手,完善學科教學常規和學習常規,並滲透在學科研訓、教學調研、學科組下校等工作中,並通過開展相關的研討、評比等活動來促進各項常規的進一步落實。
 (3)統籌研訓工作,形成主題系列。學科研訓活動圍繞“四個一”展開,即一次主題培訓、一次專題研討、一次教學展示(或評比)、一次校本教研,形成系列,統籌安排,注重交流研討,充分利用網路平臺。
 (4)開展學業評價,提高教學質量。各學校根據《江乾區中國小生資訊科技學科學業評定實施意見》和學校實際自行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同時區教研部門通過“三部抽測”進行學科質量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改進,促進學科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促進學生資訊素養的提高。
 (5)加強課題引領,促進學科整體發展 。在研訓工作中要注重課題的引領,以區域課題為龍頭,使教學研究日常化,帶動學科教師廣泛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意識與能力。
 
 第五輪調研結果顯示,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區資訊科技學科在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與管理方面都有了可喜的成績,總結了很多教研與教學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我們將以課程改革為指導,通過學科研訓、校本教研等方式,區域推進資訊科技學科教師隊伍的不斷髮展,促進資訊科技教師隊伍的整體和諧發展,更好地實現資訊科技課程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祝智庭.資訊教育展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王吉慶,黃鋼.資訊科技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張義兵.資訊科技教師素養:結構與形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教育部.《中國小資訊科技指導綱要(試行)》,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