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節結構問題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7.7K

一.引言

談音節結構問題藝術論文

在經典生成音系學理論(SPE)中,音節並沒有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人們很難找到音節自然屬性的依據,它和語音學和發音生理上都沒有直接的交集。而SPE框架下的區別性特徵矩陣中的特徵又是制約人的發音機制的。音節的形式又因語言的不同而不同,造成音節概念的拋棄。

然而,如果音系表達中不引入音節的概念又會產生一些問題。(Kahn 1976)提出了音節存在的理據:1.音節是許多音系規則和語音配列制約條件的作用域;2.引入音節能夠增強音系規則的概括力,同時簡化規則的表述;3.有些音系過程的發生實際上是為了保證音段序列全部成為音節結構組成部分。

二. 傳統音節理論

傳統的音節理論認為音節中包含一個必須要出現的核音(nucleus),核音和後面的尾音(coda)構成韻(rime),韻和首音一起則構成音節。這種音節結構給人的直觀感受是有層級性的。核音和尾音構成韻部,因此核音和尾音的關係比起首音來說更為緊密。這種分層結構能夠說明一些現象,比如:

(a)A’merica (b),Mon’tana

Ne’braska ,ar’cade

a’trocious ,At’lantic

a’stronomy ,ar’thritic

中的詞首音節中的母音均為弱讀,而(b)中詞首音節相對於(a)組有次重音。(a)組中,詞首母音後的子音群[m,br,tr,str]都可能做為詞首子音群。而(b)中的相應子音群[nt,rk,tl,rθ]則不然。由此可見,在重音語言中,母音前的子音對重音是沒有影響的。而母音後面出現的子音則對重音有很大的影響。即重音位置往往由韻素數量決定的音節重量有關。因此這是層級結構優於平鋪結構的例子。

三. CV音系學

McCarthy(1979)在用自主音段音系學思想分析閃語結構時提出了音系骨架(skeleton)的概念。Clements & Keyser 在《CV音系學》中將音段在音系結構中的位置與音段本身分開,用C和V分別表示母音和子音的位置,組成了一個位於音節音層和音段音層之間的一個獨立層次,CV音層。CV音系學拋棄了韻的概念,音節直接由C位和V位構成。

音節不僅僅制約著音段的組合,而且還制約著構成音段的特徵之間的組合。在生成音系學早期,音位被看作是一個由區別性特徵組成的特徵矩陣,這個矩陣有兩個特徵:1.特徵的範圍只適合一個音段,特徵不能跨越到相鄰音段;2.一個音位的區別性特徵排列沒有順序。這兩點主張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例如發音過程並不是在一個音段內起始和結束的。明顯的例子有guard-room還有barbarism,其中[+voice]的特徵並非侷限於特定音段,而是擴充套件到了整個單詞。發音過程涵蓋著一個音到臨近音的過渡。

CV音系學理論對於補償性音段加長的解釋也頗具有說服力。補償性音段加長(Compensatory Lengthening)指的是低層音節性的'音段被刪除或者變成非音節性時,臨近的具有音節性質的一段補償性地加長。人們認為補償性音段加長總是在韻部內發生的,這是缺乏層級結構的CV音系學理論無法解釋得。

四. X空位理論(X-slot theory)和莫拉理論(moraic theory)

CV音系學誕生後,近些年來出現了兩種骨架理論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X空位理論源於CV音系學理論,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X空位理論主張用沒有任何特徵賦值的X節點來標記主幹音層的空位,以取代表示[cons]特徵的C和V。這樣做的主要動機是在適當環境中,同一骨架位置可與母音連線,也可以與子音連線,而不會導致同音段本身的特徵賦值發生衝突。X空位理論從音段的角度看骨架,與之不同的是,莫拉理論從韻律的角度看待骨架。

莫拉理論認為主幹音層是又代表韻律結構的莫拉(mora)組成的,莫拉則由音段組成。所謂莫拉,是指音節“輕重”而言,重音節母音或者長,或者有 當前位置:首頁 > 藝術學 > 音樂 > 淺談音節結構問題_第2頁分享到: 作者:管理員。 TAGS:問題,結構,理論,特徵,莫拉,CV,?中外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的音準探究?淺談音節結構問題?北朝樂府之虜歌及漢歌探微?淺談日本傳統音樂 子音跟隨;輕音節只有短母音。重音節有兩個莫拉組成,輕音節則由一個莫拉組成。

五.結論

本文從音節在生成音系學中低位的確立開始,依次介紹了傳統音節結構理論,CV音系學理論還有最新的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簡要的介紹了個理論的主張及解釋力。傳統音節理論的層級性具有一定的解釋力。CV音系學音節理論對處理複雜音段,以及補償性音段加長等現象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未能解決在韻部內發生的補償性音段加長還有和音節重量有關的重音問題。最新的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各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方法,由於莫拉理論層次較少,被多數人接受。

六. 參考文獻

Kenstowicz. M. 1994. Phonology in generative grammar.

Gussenhoven. C & Jacobs. H.1998.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Katamaba. F.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

Roach. P. 2000.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包智明,侍建國 & 許德寶 1996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應用》

王洪君,1999.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

王嘉齡,1995. 《生成語法中的音系學》評介

李智強,1997. 生成音系學的音節理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