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作品的多層次結構

才智咖 人氣:2.91W
論藝術作品的多層次結構
摘要:對藝術作品的結構的探討,歷來為美學和藝術理論所關注,且眾說紛紜。其中,內容與形式的二分結構說影響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論價值,但現代美學和藝術學的探討突破了二元論的結構觀,認為藝術作品的結構是多層次的。藝術作品的多層次結構可概括為以下五個層面;材料與媒介層、技術與技藝層、符號與圖式層、形象與意象層以及意蘊層。

關鍵詞:藝術;藝術作品;結構
  
  一、傳統美學對藝術作品的結構做出內容與形式的二分
  
  對藝術作品結構的探討,歷來都為美學和藝術理論所關注,且眾說紛紜。但眾多的說法中,對藝術作品所做的內容與形式的二分,影響最大,也最為深遠。“長期以來,關於藝術品的形式/內容的二分及其互相對立的思想,在文藝理論史上佔據主導性地位。”因此,談藝術作品的結構,不可能不談及內容與形式的二分,也不可能不談及內容與形式對於藝術的重要意義。
  作品結構上的內容與形式二元對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學中正式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學中。柏拉圖認為,藝術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藝術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對“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在這裡,一方面,還沒有內容和形式的二元對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藝術作品只是“外在的形式”,“與真理隔了三層”,這也隱約暗示著後來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某些因素。亞里士多德指出,事物為“材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等所規定;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賦予材質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內容。這裡的“形式”與“材料”的對立,雖不等於後世的內容與形式的對立,但無疑蘊含了二元對立的思想。
  真正將內容與形式二元對立的思想在美學中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是黑格爾。他認為,美或藝術作品作為感性存在,只是一種“形式”,其背後蘊含的“內容”是作為世界本源的“絕對理念”。黑格爾說:“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但這種統一不是內容與形式的等價並列,而是有主與次,有高與下之分,作為內容的絕對理念是本體,高於它的顯現形式。因此,內容是主因,決定形式,並且“形式的缺陷總是起於內容的缺陷”。黑格爾的內容與形式二元對立統一的美學思想,確實概括了當時藝術的概況,揭示出藝術作品在結構上的某些真理性的東西。但黑格爾是孤立的,儘管他的美學思想在當時的理論界震動巨大,可在藝術實踐領域,“他的學說沒有發生多大影響,感性主義和形式主義一直在泛濫著。”特別是重形式的現代藝術崛起後,對內容的強調已變得不合時宜。
  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形式主義”的和“抽象主義”的,前者棄絕藝術的內容轉而致力於對純形式的專注和開掘,而後者累於沉重的內容,將其“抽象”為單純的“形式”。誠如李斯托威爾所言:“在近代藝術和近代藝術批評家當中,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形式主義傾向。”這股形式主義不僅表現在克萊夫·貝爾等人所倡導的視覺藝術領域中的形式美學,也表現在文學中的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以及法國結構主義美學思潮等。它們涉及的領域和探討的物件不盡一致,但其理論趨向卻是一致的:它們仍然基於內容與形式的二元對立思維,棄絕內容,單純地在藝術形式或文學形式上探究“本質性”的東西。英國的克萊夫·貝爾主張:“藝術除了呈示其形式關係的抽象式樣之外,就再也沒有更重要的東西了。其餘一切,如情調、資訊以及理性的內容等,都與藝術無關,毫無美學價值。”在這裡,已無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問題,而是說內容根本就與審美無關,因而應從藝術中堅決加以清除。在文學研究領域,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者及布拉格學派,單方面突出形式的作用,認為並不是內容決定和創造形式,而是形式決定和創造了內容。“文學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題材內容,文學作品的特性就不在內容,而在語言的運用和修辭及技巧的安排組織,因此文學性僅存在於文學的形式。”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評派步其後塵,英國文學批評家、詩人蘭色姆提出“架構—肌質”理論,認為詩的本質不在於內容的邏輯陳述(即“構架”),而在於與“構架”相分立的細節部分即“肌質”。“蘭色姆所說的構架和肌質儘管與通常所說的內容和形式不能完全等同,但與後者還是大體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