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陳鶴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兒園遊戲的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3W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動如進食、睡眠等之外,發生次數和所佔時間最多的活動;同時,也是對兒童的生活或生長髮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活動。對於身心發育尚未發育成熟、不需承擔社會責任的兒童而言,遊戲更是他們的一種存在方式,兒童也正是通過遊戲體現並確證著自己的存在。

初探陳鶴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兒園遊戲的策略論文

兒童總是和遊戲聯絡在一起,只要有兒童的地方一定會有遊戲。遊戲是兒童存在的一種形式。這既是一種必然,又是一種必須。“必然”是基於兒童特殊的、客觀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必須”則是因為它是兒童生命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對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環節。有人說,對遊戲的解釋其實是對兒童的解釋,對遊戲作用的解釋其實是對兒童及兒童期的解釋。這些事實和對這些事實的精闢概括啟示我們:是不是可以而且應該通過重視和重新認識兒童及兒童期來重新認識遊戲呢。

陳鶴琴將兒童的特點,歸納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遊戲心。他認為,“好動心”是兒童得到健康發展“要緊的利器”,應當給予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們得到適當的刺激,“使他多與萬物相接觸才好”。“模仿心”的價值在於,“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他們的兒童”;“做教職員除了要以身作則之外,還宜養成純美的校風,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他十分強調環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引用了柏拉圖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識之母。”他批評舊式學校說,“兒童一到學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沒有發展好奇心的餘地”。“總之,好奇心是兒童學問之門徑,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遊戲心”是兒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這種活潑的本能,以發展兒童之個性與造就社會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國社會對於遊戲不加註意,甚有以為學校不宜讓兒童遊戲的。普通人常以遊戲為頑皮。”

遊戲作為兒童的一種存在狀態和存在方式,在現代社會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應有的地位。兒童遊戲不應該僅僅以一種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現,而應當成為兒童的生活。遊戲應該是屬於兒童的遊戲,屬於兒童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教育中的遊戲。相對於成人而言,兒童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但不成熟的背後卻又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樣,兒童之間也有他們自己的規則,一種自然的、不同於成人社會的規則。在成人看來無法理解的現象在孩子們那裡卻可以取得共識,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邏輯和相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一致的表達和交流方式,兒童憑藉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體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兒園都在開展各類幼兒遊戲, 但其中卻存在不少問題, 表觀在遊戲形式化、遊戲自由化、遊戲模式化、遊戲教學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趨同的認識是遊戲是沒有社會功利性目的的兒童自發的活動, 遊戲是假想的、虛構的、愉悅的。他們盲目崇拜兒童遊戲的自發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遊戲與幼兒園遊戲的區別。這使得許多兒童教師把遊戲等同於自由活動,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聞不問。兒童隨意地玩沒有教師參與,沒有教師指導, 遊戲成了一種無目的、無計劃的活動。

傳統教育目的觀認為, 教育目的是獲得人類已有的社會文化知識體系;傳統的學習觀認為, 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嚴肅認真的從書本上獲得知識經驗的活動。這使得遊戲成了服務於某一個活動的工具, 從而成為集體教學的附庸。教師在選擇遊戲內容時, 過多考慮教的因素, 忽視兒童的興趣和好奇心在遊戲過程中過於求全, 希望每個孩子玩遊戲都能達到某一目標和水平, 忽視兒童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兒童在教師的“ 精心”安排下機械地消極模仿。

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遊戲是孩子的生命。”兒童的學習主要是在生活和遊戲中進行,豐富的.生活和遊戲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幼兒園不應當把遊戲、日常生活、教學並列為幼兒園教育的途徑,這是傳統“ 三中心論”教學觀的反映。幼兒園也不應使得遊戲僅僅停留在教學手段的層面,成為教學遊戲。幼兒園的遊戲教學應是將遊戲的機制引入教學的結果,它不是遊戲與教學的簡單相加, 而是在遊戲與學習的聯結點上, 將遊戲與學習統一起來。

首先, 拓展、保證兒童遊戲的空間和時間。在走廊的牆壁上和活動室裡佈置出一個個主題角,劃分成一個個區域, 儘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開闢成活動區, 為兒童的遊戲提供足夠的空間。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讓兒童參加自主性區域遊戲、戶外遊戲、角色遊戲等。通過遊戲, 讓兒童與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體現兒童的自主、自娛、自創性, 以激發他們的活動興趣, 並在不知不覺中“增進健康、養成習慣、發展能力、獲得經驗”。

其次, 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新《綱要》中指出:教師必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與孩子互動、交往,必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作為老師, 應堅持以愛為先, 熱愛與尊重每一個兒童, 有時是他們遊戲中的夥伴, 和他們共同嬉戲玩耍; 有時是他們活動中的引導者。 每個兒童都有愛的需要, 這如同草木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陳鶴琴提出“學做人”的大目標,他主張“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天真爛漫。”有時老師更像一位媽媽, 用自己和藹的笑臉、親切的話語、鼓勵欣賞的神態, 用一顆慈母般的心去滋潤他們幼小的心靈, 使他們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依戀感和信任感。

陳鶴琴先生指出:“遊戲從教育方面說是兒童的良師益友,它從遊戲中鍛鍊思想,學習做人。遊戲實是兒童的良師。”我們在組織活動時,應該明確“ 遊戲在兒童教育領域中,從來就不是純粹的‘ 自然’ 的活動, 而是負載著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動”。幼兒園遊戲教學因其獨特的性質而具有促進兒童生理髮展、情感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發展的多種功能, 並且還具有生成課程的功能。在遊戲教學中教師形成“ 預設課程”的同時第一 , 隨時以兒童遊戲為中心線索重新建構課程, 將兒童遊戲中出現的預設課程範圍之外的內容隨時補充進遊戲教學中。無論個性還是才智,都要通過孩子本身的行動得以實現,遵從孩子意願,強調遊戲和富於刺激性的環境,及時充分發掘孩子潛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正確教育方法。

四、對遊戲教育的探究

(一)幼兒園遊戲教學符合兒童學習的特點

(二)幼兒園遊戲教學是教師設計而不是兒童自發採用的

(三)幼兒園遊戲教學實質是培養幼兒的遊戲性品質

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是好遊戲的, 是以遊戲為第二生命的”。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他的遊戲理論, 共同探討遊戲化的教學,為把新《綱要》的精神落到實處, 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1.劉焱:《幼兒園遊戲教學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3.米舌萊:《教師與遊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一卷,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