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構建思想政治課中的和諧關係論文

才智咖 人氣:8.23K

和諧是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主題詞之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主題詞所發揮出的力量是顯而易見的,更是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所追求的和必須做到的。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就如何構建思想政治課中的和諧,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淺談構建思想政治課中的和諧關係論文

第一,德與智的和諧,即育心與育智的和諧。育心,就是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結合不同的內容和角度,結合現實生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質的培養。育智,即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也是所有學科所能體現的一般規律。對學生的智育教育幾乎是所有學科的共同關注的重點,可以說把前輩們總結和沉澱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下一代,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交給他們獲取知識的金鑰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德育中,學科德育滲透的課程比較明顯的是語文、歷史、政治,最明顯的是政治課。但是德育與智育的和諧不是二者生硬的結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但是智育並不單單歸結為積累知識。智育包括獲得知識,形成科學世界觀,發展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文明,培養人在整個一生中對豐富自己智力的需要,培養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需要。”可見智育中包含著兼施德育的功能。但是我們平時的思想政治課往往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入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激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培養正確的道德行為。事實上,這是不現實的。思想政治課應該回歸生活,立足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要求,把教材的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切實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第二,師與生的和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和諧。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決定教學質量。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學生理解教材、掌握並運用所學知識,以及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積極的、主動地、複雜的內化過程,是學生主體行為的結果,但教師的主導將對這種“內化”起到示範、啟發、引領的作用,並有可能影響“內化”的結果,只有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一種和諧的關係,才能確保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最大效益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達到一種和諧的前提條件師生關係的和諧。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巨集大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特點和價值,因為學生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或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各種情感等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所以我們應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而不應把學生僅僅看作抽象的受教育物件或學習者來對待。因此,和諧的師生關係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獲得學生的認同和配合的基礎上,有道是:親其師,信其道。蘇霍姆利斯基曾經說過:當孩子們與老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後,點燃學生心中“想學習、想做好人”的願望的火花,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第三,問與答的和諧,即問題與思考的和諧。教學過程中,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莫過於課堂上問題的設定。真正的政治課必須是學生思考著的政治課,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體會教材的理論觀點,使書本理論內化為學生的認同。所以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軸。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部分經常出現問題過於簡單,幾乎不需要學生思考,還有很多不是問題的問題,例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這些問法起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還有一些問題也有思考性,但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一下子使學生喪失思考的勇氣和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須接受的資訊和要解決的問題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時,個體才會以愉快的心態去接受;一旦超過限度,人們的心情會變得煩躁不安,思維會發生紊亂。所以問題的設定要講究技巧性和啟發性,具有思考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問題的設定還要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問題的設定要有層次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層次的問題,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能體會到回答問題的樂趣,找到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同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得到鍛鍊和提升。

總之,對於思想政治課中和諧關係的建立需要我們不懈的探索,不斷的實踐,只有在切實體驗中才能真正摸索並逐步體現和諧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