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提高國小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才智咖 人氣:2.53W

摘要:“語言輸入”對於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本文以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為依據,從教師這個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反思者的角色出發,以教師上課自我核對問題為契機,從教師課堂用語的系統性、準確性、規範性以及教師的語言輸入意識,語言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力求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Being a teacher,you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every minute in class),讓學生盡情地享受每一分鐘(Let the studens enjoy every minute in class), 提高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言輸入 有效性 語言策略 語言實踐 外語習得


“語言輸入”對於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就目前學生的外語學習環境而言,課堂還是國小生接受英語的主要渠道,因而,教師語言是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但是,由於學生的英語語言儲備量還不夠,加上受母語、語言知識、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制約,所以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把握輸出英語言語的量和質,即輸入量、輸入方式、難易程度、速率、時機(使用英語或如何使用英語的機會)等,使教師本人的語言輸入達到最大有效值,讓學生置身於易於產生言語感受的氛圍,啟迪英語言語思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收穫,是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的一種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課堂語言輸入有效性的最大的出發點,還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輸出,從輸入到輸出(實際的交際能力產生)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輔助和措施,也就是說,輸入和輸出之間還要經過“內化”這一重要環節,如何有效地促“輸入”為“內化”,正是本文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設”關於理想“輸入”的四個特點為依據,擬從教師課堂語言輸入策略的角度,對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理論依據
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設”認為,學習習得語言通常是首先接觸大量易懂的真實語言(輸入語),並通過情景與上下文理解其意義。而理想的“輸入”則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想的輸入語言是學習者可理解的,是語言習得的必備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對學習者而言,無異於一種噪音。
(二)趣味性和相關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任何教學和學習,只有根植於情意基礎時,才能產生最佳效益。輸入的語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與學習者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生活實際相關聯,這樣學習者就可在不知不覺中輕鬆地習得語言。
(三)非語法程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法知識的記憶不能保證語言運用的正確,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觸目的語的動機,決定了語言習得必須要有一個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四)足夠的輸入量(Input enough)假如目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用I表示,那麼語言輸入的水平既不能遠遠超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 2或I 3,也不可低於或接近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 0。最佳的語言輸入只有稍高於I,即I 1,才會被學習者所接受,也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學策略
(一)注意課堂用語的系統性、規範性、針對性
教師上課自我核對問題之:
①我的教案中寫清楚了每個教學活動的指令了嗎?
②我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使用規範清晰的英語課堂用語了嗎?
③我儘量用簡明易懂的英語強調了新教學的資訊了嗎?
④學生學會一些語句時,我儘可能多地用英語與學生交流了嗎,我把說英語的機會讓給儘可能多的學生了嗎?
1、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儘量使用英語,指令應簡單明瞭
組織教學要從實際出發,按照英語教學的原則,“儘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母語”,用英語來概括這個關係就是:“Speak English if possible, speak Chinese if necessary.”國小英語課堂上常常出現學生不知老師所云的尷尬局面,比如有一位老師讓學生重複錄音內容時用了四次repeat一詞,學生還是沒能明白,教師語言超出了學生的語言儲備量,學生毫無反應,大大降低了教師課堂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同時也擠佔了學生語言實踐的時間,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此時如果教師適當地用漢語稍解釋,學生立刻就會明白應當做什麼和怎麼做了。將課堂指令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比如PEP三年級教材中掌握數字的教學內容,於是我在那個教學段內,用Five, four, three, two, one五個數字對課堂進行調控,當你一邊報數字,一邊收攏五個伸出的手指頭的時候,學生在你的指令下,很快就坐端正了,在這個過程中也很自然地鞏固了對數字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