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物平衡施肥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策與建議

才智咖 人氣:2.27W
淺談作物平衡施肥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策與建議

  論文關鍵詞:平衡施肥;土壤

  論文摘要:
土壤是的基礎,肥料是糧食的糧食,要獲得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必須注意合理施用肥料。開展平衡施肥具有明顯的效益、效益和生態效益。
  
  
  就經濟效益而言,在不同的種植方式下,實現平衡施肥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協調施肥品種比例,在每667m2 投入肥料差不多的情況下,產量可增加10%,增產糧食65kg,增加收入65 元左右;減少日光溫室蔬菜過度施肥量,在不減產的情況下,每公頃可減少1800kg 化肥用量,每公斤按1.6 元計,即可減少投入2880 元,同時減少物力和時間。就社會效益而言,通過開展平衡施肥工作,可以使廣大農民受到科學施肥的培訓或,以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在生態效益方面,通過合理施肥,使地力水平保持常新,地下水及受不到汙染,真正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和綠地。
  
  1 土壤養分狀況及施肥中存在問題
  
  1.1 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狀況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後的近20 年間,種植制度的變化,化肥的大量投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偏大,使土壤養分狀況發生了較大變化。
  1.1.1 有機質含量顯著提高各鄉鎮場土壤有機質含量在0.98%~2.00%之間,以東風湖農場土壤含量最低,城北鄉土壤含量最高,原因是東風湖農場土壤多為黃潮土亞類的兩合土和沙土,而城北鄉土地多為蔬菜用地)肥料投入較高:各土壤型別問有機質含量在1.28%~2.38%之間,以沿河黃潮土為最低. 水稻土為最高。有機質含量較第二次普查時增加幅度在50%左右,主要因素是鳳臺縣水田面積的大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分解慢,造成有機質積累,另因化肥施肥量的增加使植物根、茬殘留量增多所致。但目前有機質含量與高產優質栽培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仍有差距。1.1.2pH 值變小、酸性增強各土壤型別與第二次普查比較變化幅度在0.4~1.5 之間,以黃潮土的淤土、兩合土土種為最高,水稻土各土種為最低,主要原因是旱地改種水稻後所致。土壤的酸鹼度仍在作物較適宜的範圍內。1.1.3 速效氮含量大幅度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幅較大,且處於較高水平,所測樣品與第二次普查比較增長幅度最低者仍達60%以上,主要原因是長期重施氮肥。1.1.4 速效磷含量顯著增加第二次普查後增施磷肥的措施取得了成效,使土壤磷素供應趨於平衡。1.1.5 速效鉀含量大幅度下降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下降幅度在20%~50%,土壤鉀素水平已不能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需要,土壤缺鉀對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成為突出矛盾之一。1.1.6 微量元素含量不均由於水稻種植面積擴大,使土壤酸性增強,微量元素鐵、錳、銅、鋅的有效性增加。因此絕大多數水田土壤暫不缺鐵、錳、銅、鋅:部分土壤的銅、鋅含量已經接近臨界值,在未來兒年內有可能會出現缺素症狀,尤其是旱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