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調查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才智咖 人氣:2.6W

論文關鍵詞:學習動機 大學 教學改革

淺析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調查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我校非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進行,通過分析英語學習動機與大學英語學業成績的相關性,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改進大學提供一些借鑑。
  
  1.引言
  隨著中國高等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同時大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大學英語課程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基礎課程之一。多年來,由於這門課程的普遍性和其在教學實踐中的特殊性,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一直是學習者和教師探討不盡的主題。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關鍵性因素。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總是能獲得學習上較大的成功。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對大學英語的學習動機進行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級別英語學習者的過程、因素及個體差異,進而有針對性地採取相關的策略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理想自我和努力程度也需要給予關注,也極具研究意義。
  2.學習動機的理論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部力量和動因。外語學習中的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願望和推動力(Dulay et al 1982),它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Gardner (1972)認為,外語學習動機包括四個方面:學習這種語言的目的;學習努力的程度;達到學習目的的願望;學習的態度。根據不同的角度,外語學習動機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其中,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中最有影響的Gardner 和Lambert (1985)把外語學習動機歸納為兩種型別,即 (integrative motivation)“融入型動機”和(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動機”。前者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有特殊興趣,期望參與或融入該社團的社會生活;後者指學習為了某一種特殊的目的`,如通過某一種考試,獲得某一種職位等而學。這就相當於我國普遍認同的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我者文秋芳將動機分為深層動機( deep motivation) 和表層動機( surface motivation)。深層動機是指深層次的非物質刺激而產生的動力,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的個人前途和利益發 生直接的聯絡,學習動力來自對語言或本身的興趣,例 如由於興趣、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等。表層動機是指為了表面的物質刺激而產生的動力,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前途直接相關,動力來自外部,例如為了好成績、好工作等。
  儘管對學習動機型別的劃分方法存在不少爭論,但從不同語言學家對動機的不同分類來看,學習者學習外語不是由單一的動機決定的,它往往由多種動機引發。學習者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同時有不同的動機,這些動機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甚至可以相互轉化的。由於不同的動機產生的推動作用不同,它極大地影響著外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3. 我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一般狀況
  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我校絕大多習者抱的是工具型動機。他們認為學習只是完成目標並得到社會承認的一種手段,一旦目標達到,學習便失去了意義。他們往往缺乏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把英語當作一種工具,學習英語,是為了目前或將來的個人發展。這種學習動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語學習積極性,但也容易使學習者產生滿足感。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出於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興趣主動學習的,他們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喜歡接觸英語文化,能主動融入到英語學習當中。
  4. 我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大學英語學業成績的關係
  調查表明, 工具型動機學習者的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明顯低於融入型動機學習者,大學英語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動機有很大關係。通過相關性分析融入型動機與學習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工具性動機則與學習成績呈負相關。由此可見,融入型動機能提供給學生長久的學習熱情和動力。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因其為了某一個特定的目的而學習英語。因此, 很容易在重壓下產生逆反情緒,厭惡學習,反而極大的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5.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5.1 從激勵學生內在動機出發,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特點,
  從有效激勵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的角度出發,適時地推進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英語學習有較為濃厚的興趣的學生,他們從內心比較喜歡這門語言。針讓這類學生,課後通過大量閱讀,收集與課文主題有關的資料,拿到課上與老師、同學一起分享。準備的過程也是學生開闊眼界,提高自我的過程。課堂上用英語與老師同學交流,從而增加了他們學習英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得他們在保持原有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針對相對基礎較弱,有的學生不喜歡英語,甚至討厭這門課程。面對這些現狀,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重拾信心。例如,引導他們把總的學習目標分解為遠期、中期和近期目標,確立階段性的奮鬥目標,並在此基礎上擬定學習計劃,這樣既可以使他們不斷品嚐成功的樂趣,又可以不斷激勵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心理上形成一種昂揚進取的態勢,從而增加學習的信心。另外,教師有意識地幫助他們補上知識上的漏洞,增加詞彙、語法等的訓練和講解。平時對於他們細小的進步,也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一旦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和鼓勵時,他們將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5.2 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發揮的好壞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其具體表現形式為課堂的組織者。一個成功的課堂活動主要在於組織,使學生準確知道教師要幹什麼,在不同的語言現象演練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動機強的學生得到滿足,以刺激其更大的學習興趣。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課堂教學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不能說哪一個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是符合實際需要,能達到語言學習和交際目的的教學方法,我們都可以嘗試。教師不應該只是作為教育者,而是同時作為組織者,者,鼓勵者甚至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讓自己和學生保持融洽的課堂合作關係,讓學生既能感到壓力,又能在學習中充滿活力。
  6.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 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才能獲得進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習觀念、動機、困難和學習方法等相關方面的情況,以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採取一些正確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證書考試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關係,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只有將學生需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管理結合起來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分類、因材施教”,實現“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Gardner,R.C.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n: Edward Arnold Ltd.
  [2]武和平,2002,九十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
  [3]楊國俊,2002, 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3)
  [4]1999,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5]吳霞,2002,研究生學習內在動機探究[A],研究規律改進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3)
  [6]高一虹,2003,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型別[J],現代外語,26卷1期
  [7]秦曉晴,2002 動機理論研究及對外語學習的意義,外語研究[J], (4).
  [8]石永珍,1999 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報告叨,西北大學學報[J],(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