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民情日記簡報

才智咖 人氣:6.13K

為讓社群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瞭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接下來就為你提供你感興趣的社群民情日記簡報,歡迎借鑑閱讀!

社群民情日記簡報

社群民情日記(1)

“1月13日,晴,星期一。上午與謝保英一起走訪徵遷困難戶。下午開一個關於207國道旁飲食早點經營戶會議,請城管中隊參加,主要明確加強環境衛生意識宣傳,整頓店外經營及遊散攤點。”

這段時間以來,襄城區餘家湖街道辦事處水窪社群黨總支書記王強忙個不停,他的“民情日記”裡麻煩事、重點事就寫了五六頁。擔任社群黨總支書記十多年,王強已經記滿了17本日記本,裝了一大箱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村裡800多戶居民2800人,我每天腦子裡怎麼能裝那麼多的事?”王強說,他準備了一個日記本,田間地頭、村邊路旁,遇到村民反映情況,就隨手記下來。當天做完的事情寫在日記本上,沒完成的註明原因,並寫出解決辦法。平日裡翻翻日記本,就知道誰家的矛盾解決了,還有哪些事情等著去處理。

前年春天,王強和村裡幹部查夜,發現該社群七組王華軍家的大門沒鎖,想幫他鎖上,卻發現沒有門閂。一問才知道,房子一蓋起,王華軍兩口就出門打工了,門閂根本沒做。晚上回家,王強把這件事記在日記本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村裡的修理部,請他們幫忙做個鐵門閂,給王華軍家安上。王強說,“在我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對當事村民來說,可就是天大的事情。”

水窪社群五組兩家人因為修路的事情起了糾紛,社群出面調解後,兩家人又反悔,都不願意讓步。最後,王強拿出“民情日記”,上面寫著兩家人當初的要求是什麼,社群工作人員是怎麼調解的……所有資訊記錄在冊,有了“鐵證”,兩家人不再爭嘴,最終各自退讓一步,雙方握手言和。“群眾相信我們,才會來找我們解決問題。”王強說,“民情日記”就像是一面鏡子,始終照出自己工作中不足的一面;它也像一條鞭子,總讓他感覺還有好多百姓著急的事未做,還要更努力。

社群民情日記(2)

韓桂雲是文峰區甜水井街道辦事處後倉街社群的一名普通幹部,最近幾天,她上居民家中走訪時都會帶上一個日記本,在和居民談話時還會不時地往本子上寫幾個字。韓桂雲說,她寫的是“民情日記”。後倉街社群每名幹部手中都有這樣一個日記本。

“5月14日,當我再次到倉巷街31號院的張琴芹老人家中,看到86歲高齡的張琴芹身體不好,又無兒女在身邊,便發動社群志願者和鄰居對她進行幫扶,還為她申請了一部一鍵通電話,解決了老人在醫療、飲食方面不便的問題……”

“5月15日,後倉街39號院的黃桂榮向我反映,家門口有堆建築垃圾,如果再不拉走,今年的衛生費就不想交了。我調查得知,衛生清掃員認為建築垃圾不屬於自己的職責範圍,不想清理。我給雙方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事情圓滿解決……”

這是5月18日記者在該社群走訪時看到的韓桂雲的兩則“民情日記”。韓桂雲說,社群工作量大,事務繁雜,為讓社群工作人員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當中,第一時間瞭解居民的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該社群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社群要求工作人員在走街串巷過程中,把居民需要解決的各方面的問題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裡。

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群幹部姜偉說,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並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子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她的日記內容漸漸豐富起來,居民家裡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裡。“關鍵要切實解民憂,這樣的日記才有意義。”社群幹部奚豔麗深有感觸地說。倉巷街36號院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患病在床。前兩日,她到老人家裡瞭解到,老人的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孫女還在上國小。她組織社群志願者輪流上門為老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還為其辦理了低保手續。

“過去都是居民有問題找上門來,現在是我們走家串戶到居民家中,瞭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並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每名社群幹部提高為民服務的質量,如果你不瞭解居民的家庭情況,沒為居民幹實事,就無法在日記本里反映出來。”後倉街社群黨支部書記王建慶如是說。

社群民情日記(3)

“聰慧小區1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幫助解決。我和協管員立即趕到現場,為居民更換了燈泡……”昨天中午,房山區拱辰街道文化路社群居委會主任樸豔平,幫助社群居民更換好樓道燈泡後,在她的“民情日記”裡寫下了上述這段話。

下午,樸豔平又按照日記裡的安排來到社群,協調解決小區樓體保溫改造工程和居民車輛停放問題。翻開樸豔平的“民情日記”本,記者驚訝地發現,裡面記得密密麻麻。無論大事小情,只要她參與的社群裡的事,都記錄到了日記中。

據房山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社群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的.方方面面,都記在了“民情日記”裡。“民情日記”已成為房山社群工作者聯絡群眾、解決問題的紐帶。像這樣的“民情日記”本,房山區的社群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計記滿了6000餘本“民情日記”。

“以前是百姓有問題找到社群門上來,現在是我們以串門的方式主動走進居民家裡,瞭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並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鞭策我們努力為民服務,日記記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乾貨’,不為百姓幹實事,還真沒的記。” 永安西里的社群幹部李春燕如是說。

永安西里社群80多歲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兒去世後獨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門”時,發現老人家裡十分凌亂,沒有“家”的樣子。瞭解到老人需求後,李春燕幫李慧文請來了保姆。這個保姆來自社群內的一個困難家庭,不僅滿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難也得以緩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群工作量大繁雜。為讓社群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瞭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房山區在社群工作中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群工作者陳雪娜說,她到社群上班的第一天,居委會就發給了她一個印有“民情日記”字樣的紅色本子。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並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成了“流水賬”。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陳雪娜的日記內容漸漸豐滿起來,百姓家裡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裡。

社群民情日記(4)

2月28日上午,雪花漫天飛舞,踏著積雪,記者來到了秦州區天水郡街道辦西十里社群。在社群主任汪文惠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張勤。張勤正忙著為居民開具各種證明,記者便在一旁靜靜等待。

“您要辦理什麼?”“辦理這個手續需要準備身份證,戶口本......”看著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似乎沒有記下自己說的什麼時,張勤立即拿出筆和紙,將該辦事項所需用的證件一一寫下來,並一再囑咐老人不要遺漏下什麼證件,否則又要跑冤枉路。關切的語氣,溫暖的微笑,進門就給老人倒水,出門攙扶相送,這些細小的舉動讓人不禁為張勤的耐心、親和所感染。

記者觀察發現,不僅對老人,張勤對每個前來辦事的居民都是笑臉相迎、耐心解答。連續忙碌了半個多小時,她終於有時間端起那個水已涼透的水杯,猛喝了兩口,笑著對記者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

張勤告訴記者,2002年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社群工作。社群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工作中經常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尤其碰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明明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但還是受到無端的指責。面對這樣的人,張勤的處理方式是:首先為他們端上一杯熱水,再慢慢和他們聊天,以縮短彼此間的距離,慢慢地發脾氣的人冷靜下來也明白自己錯了,一來二去,張勤和他們反倒成了朋友。

採訪中,社群居民都誇讚張勤可謂人如其名,手勤、腿勤、口勤,整天閒不住,誰家有困難,她就及時趕到,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解決。

當日上午10時,忙完手頭的事情,張勤又準備著走訪困難戶,徵得張勤同意後,記者隨同前往。走訪中,記者看到,居民無論是提建議的還是反映困難、問題的,張勤都會認真傾聽,並記錄在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裡。

張勤告訴記者,社群每名幹部手中都有這樣一本“民情日記”,上面所要記錄的就是社群幹部在入戶走訪過程中,瞭解或受理居民反映的情況,將居民的困難和需要辦理的事情記錄在上面,並及時予以解決,遇到解決不了的,就整理出來上報上級部門解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