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數學符號用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6W

看了這個題目,也許有的同志會問,語文、數學同作為國小教育的重要學科,自有其學科特點,怎麼能混為一談?

把數學符號用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探究論文

然而,實踐證明,恰當地將數學符號遷移到語文教學中,不但對其學科特點毫無影響,反而會使原來難懂、語言難以描述的語文知識變得直觀,讓學生易於接受。這是因為,數學課精講多練的特點,使得學生從小就對“+、-、=、>、<、( )、≈”等符號的用法瞭若指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數學符號,可以量化語文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能夠避免教師用語不精當、學生聽不懂繁複語言的情況發生。

且不說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 “術數”與文章、文人的淵源,就是現在的語文教師,誰不曾在課堂教學中用上數學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借用數學符號的高度罷了。筆者也是在一次板書中偶然發現,有些語文知識,特別是規律性的知識,可以用數學方式來表示。

下面,筆者就對此談談幾點淺陋的見解:

一、識字教學中,數學過程必不可少

在 “歸類識字”課及寫字課教學時,可以用上加減法的等式。如 “基本字組成合體字”這類生字的教學中可用加法:“青+爭=靜”;在 “去偏旁成生字”這類生字的教學時,可以用上減法:盯-目=丁;而教學 “換偏旁成生字”時,則可以用到加減混合運算:米+(紛-糹)=粉。

又,教學形聲字的概念時,就得先講解定義,再板書等式:聲旁+形旁=形聲字,就能夠讓學生輕鬆接受這項知識。

二、 詞語教學中可以用上多種符號。

約數符號 “≈”可以運用到近義詞的教學中,如 “欺負≈欺侮”,這樣,近義詞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不就給一個 “≈”囊括殆盡了嗎?講解詞義時, “比較”這個詞比較難解,它除了 “把幾種事物放在一起找出相同與不同”的意思之外,還表示程度的深淺。在教學這個詞時就應該運用到不等式,並充分利用學生已學過但理解不甚透徹的幾個表示程度的詞:極大>很大>比較大>中>比較小>很小>極小。這使學生不但理解了 “比較”這個詞,對錶示程度的`詞語的用法也成竹在胸了,效果相當令人滿意。

三、 初步語法知識的教學,離不開數學符號。

在教學動賓關係時,先作講解,啟發學生說出是 “動作+名稱”,接著遷移到詞語怎樣組成句子,複習所學句式,進行初步的句子成分教學,總結出:人物+動作+名稱+標點=句子,告訴孩子們這是 “誰幹什麼”的句式,最後說明注意事項:搭配與標點。這樣就順利地完成了由詞語向句子的過渡。

又如,教學字詞句段篇之間的邏輯關係時,這樣一大段話:“字可以與字組成詞,也可單獨成詞;詞可以與別的片語成句子,也可以加上標點,單獨成句;句子可以幾個湊成一段,也可單獨成段;幾個表示相關意思的自然段組成一篇表達一定意思的文章。”說出來學生未必全理解,寫下來又太繁重,怎麼辦呢?本人就板書了“字 詞 句 段 篇”再啟發學生在空處填上數學符號。學生填成這樣:字<詞<句<段<篇。接著,教師舉例說明界限的模糊性,添上等號變成:字≤ 詞≤句≤段≤篇。既濃縮了知識精華,又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

四、 利用數學符號教學文學常識,事半功倍。

例如,回憶文章《我的爸爸》中的人物關係,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筆者在教學之前就列出圖表:“我”≠讀者、“我的爸爸” 讀者的爸爸; “我”=李星華、“我的爸爸”=李大釗。使學生弄清楚了人物關係,繼而也就明白了全文的線索。又如 “寓言”的定義是 “通過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的文章。”就可以這樣概括:寓言=故事+道理。

總而言之,將數學符號恰當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符合教育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可以化難為易,訓練孩子的概括能力及創造能力,從而拓寬視野,改革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