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library: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的創新點

才智咖 人氣:2.1W
Living library: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的創新點
[摘要]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開展Living library活動的例項,提出“以人為書”的交流方式可以廣泛運用到高校圖書館的學科化知識服務中,是拓展圖書館資訊交流的新方式,對拓展圖書館服務方式,充分發揮圖書館上風,提升圖書館功能有很大促進。
  [關鍵詞]活人圖書館 學科服務 互動交流
  1 Living library概述
  
  1.1 Living library的由來
  Living library——活人圖書館,最早源於2000年的丹麥,它主要是將“人”作為可借閱的“圖書”,讀“書”的方式就是“交談”,主題為反暴力,以此來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偏見,鼓勵對話,消除誤解。
  Living library專案目前已在美國、日本、羅馬尼亞、冰島、芬蘭、挪威、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開展,大部分活動設在公共圖書館或其他教育機構、藝術節、圖書交易會等。它設立了專門的網站。活動中涉及的主題多為政治、女權主義等社會性題目,其中“暢銷書”——最搶手的書籍,往往具有一個政治色彩濃厚的特點。
  至今,Living library專案由於可以幫助人們如何熟悉自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題目,消除人們之間對不同題目的偏見等因素而得到了社會參與者的巨大的認可,參與程度也越來越高,參與面也越來越廣。
  
  1.2 Living library的主要特點
  Living library之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參與者的肯定和青睞,主要源於以下特點:①以人為書,思維碰撞:每個人都是一本值得學習的“書”,社會閱歷和經驗是不可多得的財富,具有一定特長的“書”更是讀者願意和盼看交流的;②即時交流,資訊互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資訊得以即時互動溝通,實現閱讀效率的最大化;③主題多樣,資訊量大:Living library選擇的主題大多是人們熱門關注的,即使是同一主題的“書目”,所產生的資訊也是不同的,所以資訊量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總之,Living library專案是社會閱讀和交流的新形式,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閱讀和網路閱讀中對文字、資訊、符號的獲取單方面的心理過程模式,它節省了資訊出版、釋出的中間過程,通過面對面的溝通,使資訊在互動中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1.3 Living library專案在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可行性
  閱讀固然是一種個人行為,但從閱讀的本質上講,它又是一種社會群體性活動。作為閱讀組織者、為讀者提供閱讀空間和內容的圖書館,如何促進社會閱讀和交流的發展,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目前,國內還未形成開展此專案的氛圍。但圖書館作為社會交流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真正的知識交流中心和資訊共享空間的社會功能。圖書館要成為“炫動”的資訊高速公路,使所有的資源“活”起來,就必須實現資源的有效迴圈,甚至是高速迴圈。這樣圖書館的資源不再只是印刷型和電子型,還可以有“思想型”,跳動的思維是最具吸引力的,它所帶來的閱讀效益將是普通閱讀的N倍!
  高校圖書館所處在的大學校園是人才資源最豐富和集中的場所,所有校園中優秀的行為個體都可以成為圖書館進行“採購”的寶貴資源,讀者之間在圖書館產生的思想交流是圖書館發揮其閱讀功能的一種體現,從而使圖書館成為校園中的知識交流中心。
  
  2 Living library專案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中的創新開展
  
  2.1 學科服務體系IC2創新支援計劃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啟迪創新、提升素養、鼓勵參與、促進合作”的主旨思想引領下,於2008年11月啟動了以學科服務體系為支撐的“IC2創新支援計劃”,並於2009年3月對“IC2創新支援計劃”的內容體系進行了定位,以充分發揮圖書館作為知識加工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創新成長中心和校園文化中心的多元化職能,使圖書館成為校園裡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學術創新關鍵與文化創意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