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資訊科技活力課堂中個體先學的設計嘗試 華安

才智咖 人氣:7.84K

國小資訊科技活力課堂中個體先學的設計嘗試 華安
 【摘要】 本文從當前國小資訊科技課堂的現狀出發,結合自己所做的活力課堂中個體先學設計的實踐,重點闡述了幾次設計嘗試的實施過程。
 【關鍵詞】 生本;個體先學;活力課堂;國小資訊科技
 一、國小資訊科技課堂的現狀
 當今社會,資訊科技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資訊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已經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國小生更迫切需要掌握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這樣的角度下,我們更要讓每一節資訊科技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而是要讓學生提高利用工具來改善學習生活的能力!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資訊科技課堂過程設計上,我採取了一種自下而上的課堂教學形式(我們國家在社會倫理和家庭結構上,大多數家庭中的父母,享有對子女的絕對權威,可以理解為自上而下的傳統倫理教育觀),以繼續延伸發展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不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比如:觀察的習慣、收集運用資訊的習慣、思考的習慣、質疑的習慣、積極參與交流的習慣、聯絡實際的習慣。
 二、以生為本的課堂設計
 1.步入學校的第一堂課
 對於自己的第一堂課,現在回想起來,仍是記憶猶新,記得很清楚的是,站在講臺上,面對底下一雙雙清澈的雙眼,我忘記了對孩子們自我介紹,甚至頭腦裡不斷會出現短暫性的空白。也多虧於自己備課以及課堂準備充分,對照著教案,一步一步的,沒有出現太大的紕漏。
 自己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新課的匯入,接下來便是授課,在這裡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和任務,由學生完成或是演示,而自己做的就是補充演示或是巡迴個別指導,緊接著的一個環節就是由學生依照教師給出的作品,自己鞏固練習,最後,在課快結束時,我在針對於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一些問題的講解並對課文做一個小結。
 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與新朋友見面中,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環節:說說新朋友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大家面對的是什麼(實驗室),小朋友們都認識電腦嗎→電腦能幫我們做什麼?
 1、學生自由發言(可行的話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發言在電腦上演示操作)
 2、教師補充說明,有的也可以演示,如:檢視資料、看電影、玩遊戲、購物、聊天、學習等等。
 第二環節:認識新朋友
 教師提問:電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竟然有那麼大的作用,那麼電腦是有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1、讓學生觀察身邊的電腦,說說電腦有哪些組成部分?(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也可以,不過最後加以正確術語引導)
教師拿出或指出相應的裝置,介紹其名稱並簡單介紹其功用。
 2、看誰識的快;教師任意指出裝置,學生報出名稱。
 (方式:a.學生站起槍答;b.開小火車回答。)
 教師提問:大家現在都認識了電腦,那小朋友們還知道電腦還有哪些小夥伴嗎?他們和電腦一起又能幫我們做什麼呢?
 1、學生自由討論。
 2、學生自問自答:
 方法:讓一學生提出電腦的一位朋友,讓其他的同學來回答,他能幫我們做些什麼事。(教師一旁點拔,補充)
 ……
 在第一堂課之後,自己便是依照這樣的課堂過程設計(存在的問題是:教師細緻的講解,永遠替代不了學生自身的感悟)。通過組織的培訓和自己的求教,不斷地學習一些課堂管理的實用策略,比如:①同一個問題,三次由學生提出之後,自己就在班級裡作統一的講解;②當自己的課講完了,讓孩子們動手鞏固練習時,和學生約定好,3分鐘之內不得向老師提出問題(特殊情況例外,比如宕機等);③教師在講臺上嚴肅認真,在講臺下就要笑臉迎向學生,把心放寬,耐心指導;④重視板書(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是有當堂課的板書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寫一寫學生較難掌握的知識點或是技能步驟。比如:三年級的孩子們第一課剛剛接觸電腦,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第二、三堂課上,還是把正確開關機的步驟寫在黑板上,目的是培養孩子的一個良好的電腦學習習慣的開端,諸如此類策略等等。
 2. 接觸生本教育思想理念之後
 接觸了一段時間的生本學習,我便針對於自己的教學過程,嘗試進行新的設計。如下:a.首先,讓孩子們花3分鐘左右的時間把看課文;b.接著,便讓學生看教學視訊(考慮到資訊科技課本身的特點“可操作性”);c.看完視訊之後,提出任務,學生自己嘗試動手操作,教師巡迴個別指導;d.在課堂的最後,自己講解、演示學生不會的和較容易疏忽的地方。
 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六課郵件傳祝福中,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環節:應用激趣
 1.請學生認真看課文(2到3分鐘);
 2.談話,“老師給大家的郵箱裡傳送了郵件,同學們登陸自己的郵箱看看,有沒有收到老師給大家的信件”。 協作學習,登陸郵箱,引出檢視電子郵件的內容;
 3.請學生觀看教學指導視訊;
 第二環節:看信
 1. 在學生自己探索的基礎上,教師開啟自己的郵箱,演示如何看信(不控制學生的電腦,同時也可把主題的正確合理書寫配合講一講),等同於“教師作品”。
 2. 請孩子們自己嘗試動手練習,鼓勵協作;
 3. 檢視系統管理員給學生的信。(‘歡迎使用郵箱’,強化接收信件)
 第三環節:寫信
 1.教師以提問方式提示寫信的要素:
 收信人:……(正確的郵箱地址,三部分寫完整,郵箱的ID號、郵箱的標識、郵局的名稱) 
 主題:……(主題很重要,相當於作文的標題,也可以是自己的名字,方便看信)
 內容:……(信件的內容,可以拓展引開,如信紙、表情,拓展應用提高)
 2.請孩子們自己嘗試動手練習,鼓勵協作;
 3.先讓學生給自己寫一封信。看看能不能收到自己寫的信。
 4.在成功的基礎上給老師寫封信,告訴老師學會了電子郵件的收發,並對主題和內容作出規定。
 5.同桌之間相互寫信,相互傳送祝福。(學有餘力的同學,可扮演小老師,發揮學生說的能力)
 第四環節:退出郵局
 要告訴學生,在公共場合上網發郵件後,一定要及時退出,以免郵箱被盜,並作課堂小結。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嘗試通過教學視訊,結合書本,小組共同協作學習的方式,做一個前置性學習,本質上是為了體現“大體驗,小知識”,發揮學生上課之前自己的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不要用老師的想法一步一步嘗試幫助學生,更不要用書本上的知識一點一點去套用,而應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動腦筋,用他們自己的想法來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鍛鍊自己嚴謹的思維,要始終相信嗎人類是向前發展的,那自然學生一定比老師行),逐漸養成這樣一個上課習慣,最後把課堂上前置性學習的時間縮短,由原來的20分左右(開展實驗,本身自己不熟練,學生也不熟練),回到5-8分左右,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操作練習,並提交相對完整的作品(驗證他們的想,他們所看到的)。
 生本教育的思想理念,簡單的說來(自身的理解),便是:“靜待花開,花期一到,自然百花盛開,奼紫嫣紅”;“我們站在小苗邊上,看著那些自己就會長大的小苗”;“樹木是自己生長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是選一個地方幫助它長跟,我們不能鑽進到樹林中來干預和代替它的生長,我們的'惡培育,最基本的是施肥和澆水”;“教師是園丁,但園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剪整齊,而是想辦法讓它百花爭豔,讓每一位學生的長處都得到發揚,讓每一位學生的短處都能轉化成長處”;“走入其中,只見陽光閃耀,樹影婆娑,生命的美麗和神奇會讓你流連忘返”……
 3.思考活力課堂的過程設計
 在學校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生本教育之後,我們便展開了學校自己的課題研究——“四環節三課型”先學後教活力課堂的實驗設計。“四環節”指的是個體先學、群體互學、老師幫學、獨練互評;“三課型”指的是先學課、互動課、評研課。我們學校自己的活力課堂只是在結合了本校的實際情況以後,開展的自身生本教育研究的客觀實踐。
 活力課堂個體先學的過程設計如下:a.先請學生帶著問題(比較淺層次,主要來源於課本)看課文,時間在2~3分鐘左右,看完之後不著急讓學生解答問題;b.繼而在提出思考問題(在上一問基礎上難度提高,針對教學視訊,可以找到方法),讓學生觀看教學視訊(時間在5~7分鐘左右),看完之後,應做到問題基本解決;c.在以上基礎上,教師展示本節課的“教師作品1”展示,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操作,鼓勵小組協作,共同完成作品,同時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拓展提高“教師作品2”,也可以預習下一節課文;d.在課堂最後的5分鐘時間,教師作一個統一的講解和小結。
 在這裡,感覺最大的困難來源於個體先學問題的設計。要做到,第一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第二要有針對性,能圍繞貫穿於一整堂課的核心,就困難了。而且在另外一個方面,依據這兩點,問題設計的不好,就要及時的做出調整。比如:三年級上冊第十三課動物聯誼會中,我事先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運用金山畫王,畫出今天的作品,難道就是簡簡單單的放入一下背景貼紙和小動物貼紙嗎?請大家在做的過程中帶著這個問題思考一下”。後來,發現學生對於如何合理的理解“整體佈局”觀念有點兒困難,自己就在課堂上放著教師的兩幅對比作品,讓學生自己體會,效果就好多了。
 同時,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用於巡迴個別指導,關注最大的兩個方面是:1.不要去打斷學生看課文,看教學視訊等,在一定程度上,學生被打斷了,也便是中斷了學生的思維。所以,一方面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打斷學生自己的思考和練習,另一方面,自己也於心不忍,乾脆把手放的更開,讓學生自己動手。2.個別的單獨輔導,儘量照顧到更多的學生,自己心裡老是琢磨,能多一個是一個吧,遺漏了一個學生,總是會有一種遺憾的心情。
 4.完善個體先學的過程設計
 應該說以上幾種設計,給了學生很多的空白和空間,但自己感覺存在的較大問題是:大部分的學生能參與和投入進來,表現突出的是三年級的孩子們,他們在觀看教學視訊的投入勁,讓我感動,學生會去模仿視訊中“小博士”和“機靈豆”的話語和動作,同時存在部分學生沒有參與進來的現象。思考這個問題良久,也看了一些書籍,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我找到了靈感。是的,少數學生沒有參與進來,最大的問題集中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沒有最大的放開。於是,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參照一個學期學生的資料夾評價的結果),我在班級裡成立小組(4-5人一組),派選小組長,讓一組一組學生參照教學視訊自己來上課,並讓小組長分工好,做到人人都要講(四塊內容:學一學、練一練、知識拓展、教學資源),人人都要練(在教師機上),其他的小組認真聽,認真看,對上課的小組如有意見和建議,提出並得到大家認同的,給予個人和小組的獎勵(獎勵機制)。
 個體先學過程設計如下:a.先帶著簡單的問題,給學生2-3分鐘時間看課文;b.問題進一步深化,並請小組到教師機上演示播放教學視訊(主要是根據“小博士”給予的操作練習),並給出相應解說(回答其他小組的問題);c.給出作品,讓全體學生自己模仿操作練習(時間為15-20分鐘左右);4.在課堂最後2-3分鐘時間裡,教師針對實際情況,統一講解存在的問題,並做小結。
 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指揮視窗中,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環節:先請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2-3分鐘(桌面視窗介面的基本組成部分)。
 引入:請學生回顧上學期學習的計算器、紙牌、畫圖、瀏覽器等,並說一說各視窗介面的共同點(多個視窗介面堆放在桌面上比較混亂,怎樣做可以美觀一些?)。
 第二環節:請第一小組成員演示播放教學視訊並相應解說(多視窗排列)。
 第三環節:教師在螢幕上排列出連環畫(教師作品),請學生動手操作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小組之間協作(拓展提高:仔細思考,還有什麼途徑可以開啟每一種視窗,有時間節餘的可以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以及指法練習)。
 第四環節:教師小結,2-3分鐘(讓學生靜靜思考,學會了什麼以及還有什麼疑惑)。
 我們看到許多“調皮”的學生,他們無心向學,但對遊戲等活動卻十分投入,我們或許認為,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應當十分盡興,樂不思蜀。其實不然,我們很難體察的是他們的隱憂和悲哀。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正規的學習,就是離開了他們這個時期的主流社會。所以,在設計的過程,自己傾注的是一顆寬容的心,一份包容的愛,讓孩子們自己大膽的上教師機演示,對於有進步的,表現好的,老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多給孩子有針對性的鼓勵,在學生演示完成之後,還可以讓全班學生對之以掌聲繼續鼓勵。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要十分關切地對待孩子內在的精神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們,要耐心的聽取他們的意見,要以平等待人的態度參加他們的爭論。”而且一個班級,四十多個人,教師只要掌握一個由組長組成的獨立體系就行了,通過各個小組長,就可以把資訊通傳到全班。
 同時,課前準備更加註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比如說:四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寶島美景帶回家,對於網路應用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己去搜索自己比較個性化的素材,而對於大部分的孩子,教師可以為之準備好相應的素材。這樣下來,學生就顯得主動多了。
 三、結束語
 1.多一點愛、多一點美、多一點自由
 我熱愛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我愛著我的學生,就如這樣詩意的表達:清晨,帶著一顆雀躍的心醒來,感謝又一個充滿愛的日子;午休,沉思愛的心曠神怡;黃昏,帶著感激之情回家;睡前,為你心中的摯愛祈禱,脣間吟誦著讚美詩。
 多給孩子一絲鼓勵,多發現孩子的一些“小可愛”,多給孩子一點讚美。正如我心中久久流蕩的美,是一座永遠綻放花朵的花園,一群永遠翱翔天穹的天使,當生命揭下她聖潔的面紗時,美就是生命!
 萬物的正反兩面始終在執行著,渴望與恐懼,厭惡與憐愛,追求與逃避。這些事物好像光與影相偎相依的在生命裡執行。孩子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我們而生,卻並非從我們而來,儘管孩子與我們同在,卻並不屬於我們。課堂上,教師傳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愛。所以,給予孩子期待的同時,多給他們一點自由吧!正如我們倡導教育的目標、孩子學習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的人。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為一名新教師(距離一名合格的教師),我的道路還很長遠,需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同時,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資訊科技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的提高,這更加要求自己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艱辛的過程中,自己的信念是:不管有多困難,仍盼一瓣花香!

國小資訊科技活力課堂中個體先學的設計嘗試 華安

【參考文獻】
[1].張平,《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4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4].《人民教育》,“生本教育”專輯,20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