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代文學教學中美育滲透方式

才智咖 人氣:2.09W

論文關鍵詞: 古代文學 美育 滲透

論文摘要:美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文章探討了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傳遞的有效結合以及教學方式與審美特性的有效結合等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將美育與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以增強學生的審美修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並行的方針。他曾經指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於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棟樑”,“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了美育是一把金鑰匙,是古代文學最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重德育、智育而弱化乃至忽略美育的現象。教育作為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發展美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將美育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的工程師與設計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美育滲透方式有許多種,從對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與探討出發,本文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傳遞的有效結合
錢穀融先生說:“在文學領域裡,既然一切都決定於怎樣描寫人,怎樣對待人,那麼,作家對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學理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觀中起決定作用的部分了。”在文藝創作中,一切都是以具體的、感情的形式出現的,一切都是以人來對待人、以心來接觸心的。一切被我們當作寶貴的遺產而繼承下來的過去的文學作品,其所以到今天還能被我們所喜愛、所珍視,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基本的一點,是因為其中浸潤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那麼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傳遞有效結合的可實施的具體方式有哪些?
首先是通過教師自身的語言美和情感美,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古代文學作品大都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這些美的語言是載體,承載著思想、文化、情感等,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觀教育和審美能力培養的極好材料。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探索、感悟,使學生在抓住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了思想、情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課堂語言是教育性與審美性的相互統一,正如《禮記•樂記》上說:“唯樂不可以為偽。”不懂得美,不會欣賞美,不“動情”,這樣的朗讀是不可能成功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過:“說話的語調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並且改變一篇文章或一首詩的力量。”由於語調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不同,學生得到的知識營養也不同。
其次,創設自由的審美環境。
德國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席勒說:“人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動狀態這一轉變過程,只有通過審美自由這個中間狀態才能實現。”很多教師在講授古代文學課程時,學生處於完全被動的接受者地位。教師把作品的藝術特色一講,然後要求學生記住。於是學生死記硬背,根本沒有進行真正的審美活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欣賞詩歌以及某些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很多都難有“達話”,教師的任務應在於幫助學生溝通欣賞的主體和客體,使之“神相似意相通”,讓學生真正處於一種審美的自由狀態。文學是藝術,文學對人的影響、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而不是外在強加的,它讓心靈得到自由活動,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洩和怡養,精神得到完美的寄託,超脫現實世界所難免的穢濁而到達高尚純潔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遠有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在前面。
二、教學方式與審美特性的有效結合
審美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兩個特點。首先,古代文學的教學以語言符號和美感載體滲透著感情的形象化意義,要求語文教學用“美”吸引學生。
文學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就不復存在。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經典之作,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寥寥數語卻使詩的意境輕靈空悠,似一幅畫境深深映入了讀者的心靈。這種錯位的藝術美使詩歌的美學價值得到了昇華,在這種錯位的藝術美中詩人的情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情感源於詩人的“直覺”、“想像”。情感使作品的意境在平實的語言中成為了一個完滿自足的意象。寥寥數字表現的景物組成了一幅意境深幽的風景畫,詩人的情感是這幅畫的底色,語言與意境的錯位美便體現在這幅畫中。學生對意境的欣賞,既欣賞了美,又使自己的道德得到了昇華。
其次,要激發審美情趣,僅讓學生感知具體形象外露的、顯而易見的美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把學生帶進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蘊涵的更為動人細膩的美。
美以情為基礎。人們常說美感,美感,情感是關鍵。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別出心裁地把美育稱為“情育”,足見感情對於美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學中要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置身其境,“象喜亦喜、象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講《桃花源記》,即可渲染春日之美好,喚起學生對以往春遊的回憶。讓學生將春遊中體驗過的有關春風和煦、桃紅柳綠、春水已漲等美好的記憶移入對課文的理解,這樣就容易進入課文中的意境而感受到藝術之美。要通過意境再現感染,讓學生對美的欣賞達到“悟”的最高境界,進而增強學生自身的審美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美育與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關係極為密切,成功的審美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機能處於活躍的狀態,美育參與人的建設的過程,著重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來開發人的潛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笙.美育淺議[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2.唐兵.近百年中國美育觀念演變研究[D];西南師範大學;2001年
3.龔鵬程.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談古代文學教學中美育滲透方式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