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科學史的核心價值觀培育

才智咖 人氣:2.07W

摘要:融入學科課程教學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運用科學史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敘事性方式適合進行價值觀教育、榜樣示範利於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真實的個性化情境易於被學生認同等優點。科學史中蘊含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科學史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聯絡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構建平等對話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

基於科學史的核心價值觀培育

關鍵詞:科學史;德育;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正確地指導他們更好地為社會、為人類作出貢獻。融入學科課程教學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托馬斯・裡克納指出:“學科課程在價值觀培養方面的作用是一個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們不能把這種課程利用為培養價值觀的手段,我們就正在浪費一個大好的時機。”[1]科學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核心價值觀內容,在理科課程教學中可通過科學史故事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運用科學史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勢

1、敘事性方式適合進行價值觀教育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具有例證性思維和敘事性思維兩種思維模式。例證性思維是“給認識提供一種理論化的、形式化的解釋,一種普遍抽象的例證”,而敘事性思維就是講故事,呈現的是具體的人和事,儘量接近現實,它依賴於具體情境的經驗。兩種思維模式互相補充,在邏輯、科學方面,例證性思維佔絕對優勢,但在價值觀與道德教育方面,敘事性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年齡越低,敘事性思維的特徵越明顯。尤其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將價值規範準則教條式地灌輸給學生是普遍現象,導致了價值觀與道德教育的低效,因此敘事性教育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科學史故事正符合敘事性教育方式。

2、榜樣示範利於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科學史故事將科學家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不僅能瞭解美的與醜的、高尚的與卑劣的價值觀本身,而且能看到一個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與最終獲得結果之間的聯絡,即具有高尚價值觀的人最終獲得成功與幸福、得到他人的讚美,具有卑劣價值觀的人最終會遭遇失敗。因此,科學史故事為個體的價值觀養成提供了一個參照,為學生樹立了價值觀行為的榜樣或警示。科學史故事不是通過對價值準則的說教灌輸,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或自發地將自己的價值觀與科學家的美德進行比較,找出差距併為之努力,或檢查自己是否也有一些類似的醜陋意識或行為,以後加以改正。價值觀教育由“老師告訴我……”“老師規定我做……”變為“我認為……”“我應該做……”,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學生真正成為了價值觀教育的主體。

3、真實的個性化情境易於被學生認同

科學史故事將抽象枯燥的觀念原則轉換成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使乾巴巴、冷冰冰的價值觀念瞬間具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學生在科學史真實的情境中經歷各種價值觀的衝突與化解,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與渴望,領悟隱含其中的經驗提示與教育意義。價值觀教育由理性、邏輯轉向真實、鮮活,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學生更易於認同其中蘊含的價值原則,而不像對灌輸式教育那樣,採取敷衍甚至拒絕的態度。

二、科學史中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體現

下面以生物科學史為例,闡述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

1、熱愛祖國,報效國家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是把個人價值與國家、民族利益緊密相連,對祖國有著強烈的自豪感、認同感。熱愛祖國,才能自覺肩負起促進國家富強、民族進步的責任和義務。

生物科學史上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一方面,可介紹中國在生物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我國的中醫藥學具有無損傷療法、無副作用、整體論世界觀等不同於西醫的獨特優勢,所以像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都如飢似渴地研究中醫藥。為找到治療瘧疾的藥物,屠呦呦從整理歷代醫書入手,查閱地方藥志,走訪老中醫,在1972年鎖定青蒿並製取了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的青蒿素。而在此之前,美國投入鉅額資金,篩選了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藥物。為此,屠呦呦於2015年獲諾貝爾醫學獎。另一方面,可以介紹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以感染學生。例如: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普法戰爭爆發後,德軍侵佔了法國大片領土,巴斯德懷著對祖國的深深熱愛,毅然決然把德國授予他的證書退回。又如,中國神經肌肉生理學先驅馮德培說:“中國科學家,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國。”他年輕時雖然在國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毅然選擇回國創業,為國家效力。

2、敬業愛崗,無私奉獻

敬業是一種工作態度,是公民重要的職業道德準則。敬業首先表現在熱愛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從工作中獲得樂趣,並且通過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其次,表現在勤於鑽研,樂於奉獻,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對事業全身心地付出,具有堅忍不拔、不畏艱險的獻身精神,在遭到挫折時決不放棄。

譬如,巴甫洛夫病重期間,居然把自己當成了實驗物件。他向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想為後人留下更多的科學資料。當他的崇拜者想敲門進來看他的時候,他立刻大聲拒絕: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在他的眼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昇華。再如,桑格曾兩次獲諾貝爾獎,但他在獲獎之前卻沒什麼突出的成績。在胰島素結構的研究過程中失敗過許多次,遭遇過很多挫折,他的幾位助手為此離他而去。桑格不因為多次失敗而放棄,一如既往地沿著既定方向努力。他說:兩次得到諾貝爾獎,是令我非常激動的事,但真正的樂趣卻蘊含在工作本身之中。

3、誠實守信,歷練品德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坦誠、相互信任,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關係的道德準則。人擁有誠信會受益終身,而一旦失去誠信,可能一時僥倖得逞,但最終一定會失敗,在社會上無法立足、難以成事。

對科學家來說,榮譽固然重要,但是誠信更重要,多數科學家都是以誠信作為自己做人的道德基石。例如,1983年法國的西諾西和蒙塔尼發現艾滋病毒的論文發表在《科學》上,1984年美國的蓋洛發現艾滋病毒是一種新型HTLV病毒,也發表在《科學》雜誌,蓋洛還開發了檢測艾滋病的方法並申請了專利。蒙塔尼在研究蓋洛發表的HTLV病毒資料時,發現蓋洛的成果與自己送給蓋洛研究室的病毒非常相似,甚至電鏡照片也驚人地一致。於是蒙塔尼指責蓋洛剽竊他們的研究成果,最後鬧到法庭上仍然無法判斷。一直到1993年謎底才被發現,原來蓋洛發現的病毒被蒙塔尼送來的細胞汙染了,蓋洛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辛辛苦苦地重複了別人的工作。1994年,蓋洛在《自然》雜誌上向蒙塔尼公開道歉。蒙塔尼在接受諾貝爾獎時表示:“我為蓋洛感到遺憾,蓋洛在證明艾滋病毒導致了艾滋病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4、友好協作,與人為善

“友善”是人與人之間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態度。友善能給別人帶來愉悅,使人們彼此產生好感而易於溝通,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學術上友善還表現在不壓制同行,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團結合作。

譬如,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是沒能將青黴的代謝產物提純出來。10年後,錢恩和弗洛裡成功地分離出青黴素並將之提純為藥劑,比弗萊明當初的青黴素有效率高一千倍,而且沒有明顯的毒性。弗萊明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培養了多年的青黴素產生菌送給了弗洛裡。利用這些菌,錢恩等培養出效力更大的青黴素菌株[4],這是一次歷史性的合作。再如,“心電圖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將諾貝爾獎金的一半贈送給已去世的技術員的親屬。他總是把眾人的功績放在第一位,他曾在演講時提到英國電生理大師Lewis時說:“如果沒有他的工作,我堅信我們對心臟電生理工作的興趣不會像今天這樣高漲,我懷疑如果沒有他有價值的貢獻,我是否有權利站在你們面前演講!”[5]

壓制同行的現象在科學史上也有出現。譬如,威廉·莫頓是世界上最早將麻醉劑乙醚用於外科手術的人,但遺憾的是,莫頓對榮譽過於執著,反而因此失去了很多。他的同事韋爾斯和給他指導的化學家傑克森因嫉妒競相與他爭奪發明專利和獎金,為此三人不和,各不相讓。韋爾斯因犯有傷害他人罪入獄;傑克森和莫頓雙方訴訟了20年,最後兩敗俱傷,莫頓因身心交瘁而不名一文地死去,終年49歲;傑克森生命的最後7年都在精神病院度過。如果他們不過於追求名利功績,而是攜手合作繼續他們的研究事業,相信他們會有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