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瓶頸與改進問題探究

才智咖 人氣:2.53W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呈現出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本文利用魚骨圖將這些影響因素表示出來,並通過闡述中國製造業轉型的方向與中國已有的轉型基礎,針對各個發展瓶頸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瓶頸與改進問題探究

[關鍵詞] 中國製造 發展瓶頸 魚骨圖

一、引言

如今,千變萬化的國際局勢為我國製造業帶來很多的機遇。此前的研究者通過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軌跡與已開發國家的差異進行分析,指出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的不足在於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另據研究表明:中國日益表現出一個理想的全球製造業基地的特點。因此,本文從分析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因素著手,提煉出主次因素,針對各個瓶頸對製造業的影響進行探究,並對各個發展瓶頸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二、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寫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遞增,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是卻面臨著國際社會對其製造的商品存在隱形質量問題的指控。針對這些影響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因素,我們利用質量管理學中的“魚骨圖”來顯示:

由圖中可以看到,使得中國製造業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有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能源利用效率低、管理粗放這四大因素,下面我們予以一一分析。

1.技術含量低

縱觀當前市場,中國製造的商品多為價值低、附加值也低的產品。儘管中國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支出(R&D經費)逐年遞增,從1995年的不足142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250.3億元,但在比較各國研究經費佔GDP的比值時中國仍顯出不小的劣勢。2002年日本的R&D經費與GDP比值已達到3.12%,2003年中國該比值僅為1.31%。此外,中國擁有高新技術的企業競爭能力不強。同樣以日本為例:2003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向日本出口額為118.4億美元,而從日本進口額為237.6億美元。如此大的貿易逆差反映出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對外依附性。

2.創新能力薄弱

從技術改造力來看,自2004年至今,中國大中型企業科研活動的技術引進經費多維持在300到500億元,而消化吸收經費只維持在100億元。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是衡量產業對引進技術的.學習及二次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據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製造業該指標平均值為14.9%,而兩大重點產業IT和汽車的平均值在10%。再以日本為例,日本製造業的迅速崛起正是由於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增加消化吸收新技術的力度,其歷年來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國製造業平均水平僅為1:0.15。從技術本土化環節來看,購買國內技術經費與引進經費支出之比是衡量國內技術競爭力以及產業對國外技術依賴程度的指標。儘管國家大力支援技術創新,2006年我國兩大重點產業IT、汽車購買國內外技術經費比分別為2.75%、15.65%,均低於製造業19.87%的平均水平。

3.能源利用效率低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上,溫總理承諾中國的碳強度減排40%-45%。根據碳強度公式“碳強度=碳排放量/GDP”,該承諾的實質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係的指標。中國近年來該指標均值多維持在0.7,而2005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首度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該係數突破1。其次,作為中國 “立國之本”的製造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極低:儘管中國GDP只佔全世界總量的6%,卻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水泥的48%和玻璃的33%。即中國佔用世界1/3的資源卻只產出了1/20的產值。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中國低端產業產能過剩,高階產業產能不足。

4.粗放式管理

粗放式管理對製造業的影響分為:人均勞動生產率和裝置生產率低下;產品質量不穩定,交貨期不能保證。儘管中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990年的52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646美元/人,世界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也從1990年的873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0669美元/人,但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的絕對差距仍然很大。

三、中國製造業改進的目標和方向

我們認為作為世界製造中心應符合以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