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下國中物理教學目標制定思考

才智咖 人氣:2.27W

新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課程標準下國中物理教學目標制定思考

摘要:現代教學論認為,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三大方面,這裡教學目標占據首要位置,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能夠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既是教師教學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又是保證課堂優質高效的前提。但多數物理教師往往在備課過程中更注重教學內容的準備,而忽視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師們在教學工作中忙著“低頭趕路”,忘記了“方向和路線”比“速度和時間”更重要。因此幫助一線教師學會制定教學目標很有必要。

一、正確認識教學目標

1.1在教學設計評審、下校聽評課等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教師從《教師教學用書》或者《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摘抄教學目標。甚至有些教師在授課前根本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他們認為講完規定的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學目標。這些問題說明教師不能正確認識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與學雙方共同實現的目標,它預示著教師的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

1.2學生經歷每一節物理課的學習活動,他們在知識、方法、能力、情感四個方面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提升,那麼教學目標就是這四個方面的教學結果和程度的具體預設。教學目標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可測量性的主觀預測。往往有些教師容易把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相混淆。實際上,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實施後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很難實現一步到位。而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落實到每一課時教學中的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

1.3相對於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是下位概念。要想制定科學、明確、可測量的教學目標,首先要研究課標中的條目,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後再進行階段性的分解。教學目標的功能有很多,最主要的兩個功能分別為定向功能和評價功能。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學設計的方向,對教學程序起著導向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才有了明確的思路,教學定向正確,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學目標是檢測學生學習結果和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要評判教學活動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學要求,基本的標準是教學目標。當教學目標確定後,可以以此為基礎設計標準參照測試題,檢測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或在何種程度上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1]。

二、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1.瞭解制定依據

制定教學目標應考慮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三方面,國中物理教師制定物理教學目標也要遵循以下三步。第一,研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物理課標》)。課程標準是呈現學段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檔案,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課程標準把教學要完成的基本任務規定為課程目標,而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以《物理課標》為依據加以全面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目標要能在課程標準中找到依據。第二,分析和處理國中物理教材。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深入研究教科書,把握教科書的編排體系,理解編者的編排意圖,根據教科書內容的價值取向和特點,合理有效地確定教學目標,以逐步落實課標中相應的目標要求。第三,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基礎、心理特點等。教師要結合學情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穫。

2.明確目標分解

目標分解是教師對課程內容自身的邏輯性、系統性的再認過程。通過分解,巨集觀抽象的課程目標落實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使師生能在全域性上把握學習內容。《物理課標》的科學內容中逐條細化了各部分知識對應的課程目標,可將這些細化的課程目標分為終結性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然後再分解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中去。例如,《物理課標》中提到“3.4.2知道電壓、電流、電阻。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理解歐姆定律。”[2],其中“知道電壓、電流、電阻。理解歐姆定律。”是終結性目標;“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體現了“過程性要求”,即要求在教學中採取實驗探究的方式,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激發探究興趣,提升探究能力。在《物理課標》的認知性行為動詞表述中有“瞭解”“認識”和“理解”三個層次。“瞭解”指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初步認識,能夠正確複述、再現、辨認或直接使用。國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大部分知識屬於這一層次。“理解”則是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要領會所學知識的含義及其適用條件,能夠正確判斷、解釋和說明有關現象和問題。也就是說,要全面完整地掌握知識的內涵、外延,並常以“計算”的形式解決對應問題。而“認識”介於“瞭解”和“理解”之間,一般是理性的全面科學認知。在目標分解時,要真正明晰行為動詞的內在含義,並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情,確定對應課時的教學目標。

3.掌握目標表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長期從事教學目標研究。他認為教學目標可用可見的行為來表示,以使教學效果能清楚鑑別。編寫教學目標比較常用的是AB-CD法,即教學目標是由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行為標準(Degree)四要素組成。行為主體指實現教學目標時學習行為的執行者,應是學生而非教師。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條件一般包括環境、裝置、資訊等有關因素,例如,“通過實驗”“經歷物態變化的實驗探究過程”“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等。行為動詞用來描述學生在實現教學目標時的確定行為,認知性行為動詞如“瞭解、認識、理解”等,技能性目標行為動詞如“會、會測量、會選用”等,體驗性目標行為動詞如“經歷、關注、養成”等。行為標準是指預期的學生課堂表現和學習結果所要達到的標準。如“理解歐姆定律、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等。

三、教學目標的例項分析

以國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的第二節《密度》為例,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例項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首先分析《物理課標》中內容表述———“通過實驗,理解密度。”從中可以得出:實驗是密度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對“密度”這一物理概念的認知性水平層次是“理解”。再結合教材內容及學情分析可知,密度是第一個要求學生達到“理解”程度的物理概念。學生經過機械運動、聲、熱、光的學習,在物理知識、方法、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為密度的新授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應在原來基礎上循序漸進,不能急於追求一步到位,故應將認知程度從“理解”降到“瞭解”。因此,知識目標可設定為:(1)知道密度的由來、定義、公式和單位,瞭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會查密度表;(2)會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的`簡單計算。如果採用學生探究實驗的教學方式進行,則應再新增技能目標: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天平的使用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從國中物理的知識體系來看,密度既是學習比熱容、熱值等物質的屬性概念的基礎,又為學習壓強、功率等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概念打下了基礎,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比值定義法是一種建構概念的理論方法,因此基於培養學生能力出發,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學習方式應採取學生分組實驗探究,過程與方法的目標維度應以實驗探究為出發點進行設計。本節課的探究問題較為明確,猜想、設計實驗環節都相對簡單,故側重的探究能力重點在於分析與論證這個環節上。在分析與論證的過程中,通過各組質量與密度資料的比值分析,得出結論。建議給學生小組分發不同種類的物質,注重滲透實驗結論的普遍性思想,最後通過影象分析,利用比值定義法,建構“密度”概念。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可以表述為:(1)通過分析與論證過程,會用圖象法處理實驗資料;(2)通過對錶格資料、影象的比較分析過程,體會運用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往往是學生經歷長時間的物理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僅經歷一節課的學習,比較顯性可見的是學生的課堂行為、學習熱情,師生的互動程度。所以在每節課的物理教學中都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學以致用的科學態度等。學生經歷密度概念的建構,要引導他們形成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激發學以致用的熱情。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可以表述為:生活中有應用密度知識的意識,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基於課程標準來制定國中物理教學目標,能夠確保教學目標更為科學有效,期待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加明確教學目標的內涵與制定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